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林林总总千头万绪,总要抓住一个关键突破口,选准一个关键发力点,以尽快起到带动全局的作用。减持和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应该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关键突破口和关键发力点,增强人们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信心,并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增加人们共度时艰的底气。
减持和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的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此前一直在做,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应该加大力度、加快节奏。一方面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衍生效应慢慢发酵,宏观经济运行的环境稳中有变,需要有效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另一方面是防止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工作棋至中盘,不能再走放水刺激的老路导致去杠杆和稳杠杆半途而废,而且实践证明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会逐渐递减,当期拉动效应越来越弱,而投资回报则会越来越低。
也因此,人们更多呼吁宏观政策在提高经济运行环境稳定性的同时,应以提高经济运行微观主体的效率为发力点。顺次逻辑,如何给企业减负便成为重中之重。除了削减税负,包括各种社会保险支出在内的企业“费负”的削减也更多地被视为可行的政策选项。此背景下,通过减持和划转国资来充实社保,进而给企业削减税负打开空间,提高供给效率,深化供给侧改革,便有了现实的紧迫感和推动力。
除了给企业减负之外,企业的员工个人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负,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代际公平,适度减轻一代职工既要给上一代未缴社保者补充社保,又要给自己缴纳社保的双重缴费负担,还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当期收入来提高当期消费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减持和划转国资来充实社保,可以同时实现针对企业的供给侧管理和针对个人的需求侧管理,表面上是做减法,但实为更有效的投资,比总盯着基建做文章效果更好更长远。
当前资本市场迟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垄断型国企占据了太多市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上市公司的成长空间。通过减持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为民企上市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成长打开更多操作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堪重负的银行系统的资金供给压力。
在通过减持国资提振资本市场效率的同时,国资减持还可以为迟迟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国企混改提供新的动力。学界普遍认为,通过混改是国资实现减持变现的一个有效途径,并能收一石三鸟之效:国企瘦身提高运营效率,民企获得更大市场空间实现公平竞争提振对未来的信心,社保得以充实,全民共享国资运营红利。
国资减持充实社保还可以体现为充实社保基金,这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中国债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太多银行系资金通过种种表外业务以银政合作的方式转化为地方债,虽说多为建设性投资有别于福利开支性西方政府债务危机,但毕竟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与银行系资金的属性不匹配。
目前化解地方债务压力的途径主要还是靠银行系资金置换和腾挪,由此一方面导致资金占压造成银行融资功能削弱进而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导致银行表外业务迟迟不能彻底回归表内,甚至造成种种新的扭曲。
长期建设的资金成本需要长期投资机构来承担,如何配套长期投资回报周期来摊平债务压力,成为考量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一个重大命题。在中央政府出于道德风险考虑不欲为地方政府债务买单的前提下,社保基金作为长期稳健投资人,可以发挥更大投资功能来部分分担银行系资金的压力。由此,减持和划转国资充实社保基金,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也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情势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有长期化的趋势,且隐隐间有逸出贸易范畴的倾向。这或许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竞合不仅仅体现在经贸领域,还会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这其中就包含社会福利制度的竞争。通过划转国资充实社保提高民众对改革的获得感和对于未来的信心,而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二次分配制度,一个覆盖广泛百姓受益良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很好地提振中国国际形象,提高中国模式的感召力,為中国的发展赢来更为友好的国际环境。
当前一些人对中央政府着眼于优化中国外交布局和对外投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发展需求的对外援助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在加强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大力提高中国人民自身的福祉,将更有效地增强人们对于中央对外援助政策的支持力度。
减持和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的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此前一直在做,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应该加大力度、加快节奏。一方面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衍生效应慢慢发酵,宏观经济运行的环境稳中有变,需要有效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另一方面是防止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工作棋至中盘,不能再走放水刺激的老路导致去杠杆和稳杠杆半途而废,而且实践证明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会逐渐递减,当期拉动效应越来越弱,而投资回报则会越来越低。
也因此,人们更多呼吁宏观政策在提高经济运行环境稳定性的同时,应以提高经济运行微观主体的效率为发力点。顺次逻辑,如何给企业减负便成为重中之重。除了削减税负,包括各种社会保险支出在内的企业“费负”的削减也更多地被视为可行的政策选项。此背景下,通过减持和划转国资来充实社保,进而给企业削减税负打开空间,提高供给效率,深化供给侧改革,便有了现实的紧迫感和推动力。
除了给企业减负之外,企业的员工个人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负,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代际公平,适度减轻一代职工既要给上一代未缴社保者补充社保,又要给自己缴纳社保的双重缴费负担,还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当期收入来提高当期消费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减持和划转国资来充实社保,可以同时实现针对企业的供给侧管理和针对个人的需求侧管理,表面上是做减法,但实为更有效的投资,比总盯着基建做文章效果更好更长远。
当前资本市场迟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垄断型国企占据了太多市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上市公司的成长空间。通过减持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为民企上市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成长打开更多操作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堪重负的银行系统的资金供给压力。
在通过减持国资提振资本市场效率的同时,国资减持还可以为迟迟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国企混改提供新的动力。学界普遍认为,通过混改是国资实现减持变现的一个有效途径,并能收一石三鸟之效:国企瘦身提高运营效率,民企获得更大市场空间实现公平竞争提振对未来的信心,社保得以充实,全民共享国资运营红利。
国资减持充实社保还可以体现为充实社保基金,这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中国债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太多银行系资金通过种种表外业务以银政合作的方式转化为地方债,虽说多为建设性投资有别于福利开支性西方政府债务危机,但毕竟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与银行系资金的属性不匹配。
目前化解地方债务压力的途径主要还是靠银行系资金置换和腾挪,由此一方面导致资金占压造成银行融资功能削弱进而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导致银行表外业务迟迟不能彻底回归表内,甚至造成种种新的扭曲。
长期建设的资金成本需要长期投资机构来承担,如何配套长期投资回报周期来摊平债务压力,成为考量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一个重大命题。在中央政府出于道德风险考虑不欲为地方政府债务买单的前提下,社保基金作为长期稳健投资人,可以发挥更大投资功能来部分分担银行系资金的压力。由此,减持和划转国资充实社保基金,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也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情势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有长期化的趋势,且隐隐间有逸出贸易范畴的倾向。这或许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竞合不仅仅体现在经贸领域,还会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这其中就包含社会福利制度的竞争。通过划转国资充实社保提高民众对改革的获得感和对于未来的信心,而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二次分配制度,一个覆盖广泛百姓受益良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很好地提振中国国际形象,提高中国模式的感召力,為中国的发展赢来更为友好的国际环境。
当前一些人对中央政府着眼于优化中国外交布局和对外投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发展需求的对外援助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在加强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大力提高中国人民自身的福祉,将更有效地增强人们对于中央对外援助政策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