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桂馥是清代重要的学者,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以治文字、金石之学闻名,且在书法、篆刻、诗歌、杂剧方面都有涉猎,各有成就.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晚学集》作为桂馥重要的学术性随笔具有重在考据、学理性强、简洁精炼等鲜明特色,而将其作为单独研究者甚少,所以本文将从版本、学术分类思想、治学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晚学集》进行阐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馥是清代重要的学者,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以治文字、金石之学闻名,且在书法、篆刻、诗歌、杂剧方面都有涉猎,各有成就.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晚学集》作为桂馥重要的学术性随笔具有重在考据、学理性强、简洁精炼等鲜明特色,而将其作为单独研究者甚少,所以本文将从版本、学术分类思想、治学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晚学集》进行阐释.
其他文献
《散步》中妻子的角色较少受到评论家的关注.通过把焦点从“我”转移到妻子,文本会呈现出一番不同于以“我”为中心的图景.在到底走哪条路的问题上,有“我”的痛苦决定、母亲的聪明应对,还有就是妻子的无声沉默.三方基于各自视角做出了符合其理性计算后的决定,通过一番博弈达成最后全家皆大欢喜的结局.
前现代批评理论乃至新批评理论都认为,文学文本有着确定的意义,文学阅读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原意”.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把读者带入了阅读的困境,经常让读者深陷文本的迷宫不得其门而出.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不是文本晦涩难解,而是文本阅读的理路误入了歧途.后现代批评理论另辟蹊径,高举“存在本体论”旗帜,突破了旧批评理论画地为牢的困局,为揭示文学文本的秘密开拓了一片自由、广阔的新天地.
《陈情令》自播出后其豆瓣评分低开高走,在IP改编影视作品不被看好的大趋势下脱颖而出,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成为年度爆款剧集.而后此剧走出国门,火爆海外,曾一度碾压泰剧、韩剧、日剧等,登顶亚洲剧排行榜.播出一年后,微博出现了一些讨论度较高的话题“陈情令开播一周年”、“陈情令不说再见”等,足以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程度之深.除情节和演员外,剧中的国风元素也获得了大众和许多官方媒体的赞赏,文章将着重分析剧集在服化道方面呈现的视觉效果、反映的故事主题及精神内核,探析其国风之美.
论文以清末民初巴蜀文坛中的诗人活动、作品、交游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展示近代大变动格局下巴蜀文坛的独特之处.巴蜀诗人清末在京参与具有危机感的诗社活动,议论国是,号称清流.虽为文人却向往侠一样拯救国家与人民.艺术风格在唐宋之间,尚雅成为生活和诗的共同特征.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聚焦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书本带动课堂”为核心,分别从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通过文学文本了解西方,理解中国,思考世界.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康巴经验.
鲁迅早年受契诃夫影响,虽然两人作品有类似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他们的希望观却并不相同.鲁迅将自己的精神与希望观熔铸于作品中,化身为“过客”、“火”,一方面将他的“走”与契诃夫的“停顿”对立,代表着中国式的长于行动而短于思考和俄国式的长于沉思而短于行动的相异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走”的无目的性又将它导向与“停顿”无差别的虚无境地.不过,契诃夫在“俄式沉思”中构筑出一座精神碑塔“莫斯科”,它较之“中式行动”中远方的“坟”来说更具希望;鲁迅的复杂性在于,他在以“年龄和经历”的个人立场塑造“坟”之意象的同时,不忘
《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一同划归为通俗吴语方言文学视阈下的写作,在选材与叙事风貌上我们足以洞见二者间的极大类同.韩邦庆有意以吴语对抗京语,目的是提升吴语文学的地位;而金宇澄既要运用母语方言进行文学思维写作,又要拿捏沪语在已普及的国语之上出现的分寸尺度,二者就呈现面貌与读者接受度而言必定存迥.本文拟通过《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两部吴语方言小说横亘时代所产生的碰撞和对比,以对晚清方言文学的溯流为探寻背景,以期更好地把握现代语言变革的实质和发展动向.
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谷崎润一郎,是一位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的作家,曾两次到访中国.十分钟情于江南风景的谷崎,在短暂访问杭州后创作了以杭州为背景的作品《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等,以亦真亦幻的细腻笔触塑造了唯美、神秘而又富于诗意的杭州形象.
古巴犹太裔美籍人类学家露丝·贝哈和她的犹太家族、犹太族群承受着流散哀伤.露丝·贝哈意识到流散的犹太人面临身份危机,他们既渴望保持种族纯粹,又必须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种族融合.露丝·贝哈将自己无处安放的乡愁借由房屋钥匙和外曾祖父的手写书两个回忆形象,找到了回家指引和精神家园.同时群体代表贝哈姓氏的离散犹太人重返西班牙贝亚尔市,举行贝哈世界峰会,建构了政治想象上的回忆空间.犹太人身份焦虑和文化记忆,呈现出流散犹太人在回归犹太身份和种族融合之间的不可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