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我们不妨将《课标》的这一表述,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文章的要求。过去,过分注重习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写作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体验、个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体体验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语言遭到抹杀,作文变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要么循着老师的思路完成,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作文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广阔天地。
一、营造表现个性的氛围
和谐、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学环境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当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思维出奇地灵敏,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开放发展个性的时空
每周的两节课不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时间,教学时间应该向学生开放,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学习实践时间,课内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学习时间、语言实践时间在3/4以上。在单元作文课或科学小实验作文课中,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加上8分钟的片断写作,1分钟的自由拟题,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是学生的,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作文课要向各学科、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生活中的各种景物、现象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作文积极干预生活。加强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使作文生活化、社会化。
三、学会表达个性的方法
一篇表达个性的好作文,在立意上,能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独到的观察和认识感受,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学会表达个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立意求异。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2.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应,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3.自我求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4.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四、开展珍视个性创造的评价
1.正确对待真实。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实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十分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变化,使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健全人格。
2.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核心,没有创新,个性也就失去光彩。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更强烈的创造激情。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童心的眼睛,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的含义,否则,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
3.重视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过程的评价是非常关注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更应该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相互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过,在相互修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要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对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在你认为写得较好的句子或词语下面划一条浪线。如果找不出别人的一点长处,你的作文就不合格。老师要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要重视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营造表现个性的氛围
和谐、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学环境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当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思维出奇地灵敏,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开放发展个性的时空
每周的两节课不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时间,教学时间应该向学生开放,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学习实践时间,课内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学习时间、语言实践时间在3/4以上。在单元作文课或科学小实验作文课中,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加上8分钟的片断写作,1分钟的自由拟题,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是学生的,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作文课要向各学科、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生活中的各种景物、现象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作文积极干预生活。加强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使作文生活化、社会化。
三、学会表达个性的方法
一篇表达个性的好作文,在立意上,能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独到的观察和认识感受,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学会表达个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立意求异。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2.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应,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3.自我求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4.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四、开展珍视个性创造的评价
1.正确对待真实。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实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十分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变化,使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健全人格。
2.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核心,没有创新,个性也就失去光彩。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更强烈的创造激情。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童心的眼睛,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的含义,否则,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
3.重视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过程的评价是非常关注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更应该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相互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过,在相互修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要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对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在你认为写得较好的句子或词语下面划一条浪线。如果找不出别人的一点长处,你的作文就不合格。老师要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要重视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