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隐性课程资源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对数学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它包括学校与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学生的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的本质特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情感”两方面的隐性资源,并把隐性资源以显性化的方式进行整合推广,旨在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不乏競争”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隐性资源;课堂效率;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04-0228-02
教学是人们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与经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一方面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学又在发展着学生的经验。所以小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家庭生活经验、学校生活经验等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资源被用于数学的课堂教学。
1 概念阐述
数学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隐性课程资源的设计、思考、实施、体验以及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关于经验、情感、差异等加以整理而成的片段资料。包括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数学内容素材、精彩的课堂提问、充满机智的课堂应变、值得回味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调节、令人心动的学生质疑和析疑、精彩的课堂小活动组织等隐性课程资源。
但笔者从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书本知识(显性资源)的传授,而忽视了隐形资源的价值,这样的课堂不仅不生动,还会出现几大误区:误以为课程资源的内容只是重于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误以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只是有形的显性资源,而忽视了无形的隐性资源;误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体只有教师,而忽视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我们对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力求能够改变现状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总体质量[1]。
2 巧用隐性课程资源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从学生的“经验”“情感”入手,通过资源的搜集→整合→筛选、优化→整理、推广等步骤开发隐性
资源。
2.1 隐性课程资源的搜集
2.1.1 问卷、访谈——寻找课程资源的素材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的一切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了解学生的需要,笔者对教学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对教师们进行了访谈,从中获得更多的资源素材。
2.1.2 分类、整理——建立课程资源素材库
问卷、访谈后收集到的资源是零散的,为了方便查阅和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根据资源对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效果不同,把资源分成“经验性”和“情感性”两大类,整理并建立资源素材库。经验性资源素材按涉及范围不同,又进一步细化为娱乐类、事件类等。情感性资源素材,可分为知识背景类,环境陶冶类,人文因素类等。
2.2 隐性课程资源的整合
2.2.1 经验性资源与教学相整合,化繁为简
(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个过程教师关注的焦点是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经验”进行选择、重组、变通,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教学达到最佳效
果[1]。从促进知识的理解入手:如,体育课中的“向左转,向右转”与《平角、周角的认识》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记忆。片断如下。
学生起立,面对黑板,准备好等待教师的口令。
师:向右转。(生听口令,向右转)说一说刚才转动你想到了什么?
生1:刚才转动,得到了一个直角。生2:刚才转了
90度。
师:直角的顶点在哪?边呢?师:(再发口令)向右转!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又转了一个直角,共转了两个直角。
(教师让学生先转回面对黑板,再指令“向后转”。)
师:你想到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1:我们转过了一个平角。生2:两个直角等于一个平角。
师:谁能用公式表达出来吗?两个直角=一个平角(师板书)
师:我想转一圈,想一想,有几种转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得出:一个周角=两个平角=四个直角(师板书)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某些“经验”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虽不能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教学形式相结合。虽然很多学生“经验”的内涵不能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其有趣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却非同小可。如,“快乐大转盘”与“数的整除的复习”“约数和倍数”等课堂教学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字知识变得简单有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2.2 情感性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转厌为爱
我们主要从情感资源的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两方面进行整合。
(1)与环境氛围创设相结合。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乏这样一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才”。
(2)与心理氛围创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既包括师生间的心理氛围,也包括学生间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能营造愉悦的学习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室内室外张贴名师、伟人的画像、警句;利用室内板报、室外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师生结对帮扶;教师权力下放,学生学习互助[1]。 这些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资源,尽管不直接作用于数学教学的实施,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其中,必将以内在的影响力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价值导向、动机激励功能。而且,这种剥离了直接说教的浸润方式所发挥的作用是弥散的、高效的、持久的。
2.3 隐性课程资源的筛选与优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识储备,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师,使数学隐性资源在每堂课、每个班所起的效果不同,为了发挥隐性资源最佳的效果,我们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师、学情等角度,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对隐性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筛选、调整与优化。
2.3.1 课前——筛选
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教师风格等角度去选择相应的隐性资源。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并非面面俱到,而应体现选择的灵活性。如根据内容预设三种方案:一是以课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对圆形纸片的折、画、量等认识圆的特征。二是让学生通过把8颗圆形棋子摆成一个大圆,然后在交流摆法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三是从教师演示玩纸陀螺导入,让学生在做纸陀螺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方面看:玩纸陀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从教具准备看:纸陀螺的制作材料、方法比课件更简单、经济、实用;从教学目标看:纸陀螺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圆知识的重要性等因素。所以,笔者选择了第三种预设方案。
2.3.2 课中——调整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隐性资源的利用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生成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调整。
课中:学生通过做纸陀螺并认识了圆的特征,然后开心玩纸陀螺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为了纸陀螺转着更好看,用彩色笔在上面作画时,调整了原先的练习设计,而改成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画图或自行创作,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2.3.3 课后——优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更不意味着我们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束。课后,为了进一步优化经验性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效果,撰写教后心得,并对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进行调整或改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2.4 隐性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推广
2.4.1 建立小学数学隐性课程资源库
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数学隐性课程资源,平时应注意收集积累。资源收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案例、反思、教育小故事等,以及学生的“错题”“妙招”等文字类资源;拍摄的课堂实录、板报、环境布置、学生活动场面等图像资源;相关网络的资源,如网址、校园网、QQ群等;教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课件等实物性资源。
2.4.2 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需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上述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为了便于查阅和学习,我们把这些资源按年段、内容进行分类、编号整理并保存。教师在用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同一资源还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
随着数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实践应用,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师对学生的“经验”“情感”更为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让人感受到数学学习更加生动;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对学生的经验、情感更为关注,教学中重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努力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多的教师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兴趣、经验、情感,去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数学;隐性资源;课堂效率;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04-0228-02
教学是人们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与经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一方面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学又在发展着学生的经验。所以小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家庭生活经验、学校生活经验等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资源被用于数学的课堂教学。
1 概念阐述
数学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隐性课程资源的设计、思考、实施、体验以及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关于经验、情感、差异等加以整理而成的片段资料。包括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数学内容素材、精彩的课堂提问、充满机智的课堂应变、值得回味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调节、令人心动的学生质疑和析疑、精彩的课堂小活动组织等隐性课程资源。
但笔者从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书本知识(显性资源)的传授,而忽视了隐形资源的价值,这样的课堂不仅不生动,还会出现几大误区:误以为课程资源的内容只是重于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误以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只是有形的显性资源,而忽视了无形的隐性资源;误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体只有教师,而忽视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我们对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力求能够改变现状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总体质量[1]。
2 巧用隐性课程资源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从学生的“经验”“情感”入手,通过资源的搜集→整合→筛选、优化→整理、推广等步骤开发隐性
资源。
2.1 隐性课程资源的搜集
2.1.1 问卷、访谈——寻找课程资源的素材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的一切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了解学生的需要,笔者对教学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对教师们进行了访谈,从中获得更多的资源素材。
2.1.2 分类、整理——建立课程资源素材库
问卷、访谈后收集到的资源是零散的,为了方便查阅和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根据资源对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效果不同,把资源分成“经验性”和“情感性”两大类,整理并建立资源素材库。经验性资源素材按涉及范围不同,又进一步细化为娱乐类、事件类等。情感性资源素材,可分为知识背景类,环境陶冶类,人文因素类等。
2.2 隐性课程资源的整合
2.2.1 经验性资源与教学相整合,化繁为简
(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个过程教师关注的焦点是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经验”进行选择、重组、变通,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教学达到最佳效
果[1]。从促进知识的理解入手:如,体育课中的“向左转,向右转”与《平角、周角的认识》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记忆。片断如下。
学生起立,面对黑板,准备好等待教师的口令。
师:向右转。(生听口令,向右转)说一说刚才转动你想到了什么?
生1:刚才转动,得到了一个直角。生2:刚才转了
90度。
师:直角的顶点在哪?边呢?师:(再发口令)向右转!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又转了一个直角,共转了两个直角。
(教师让学生先转回面对黑板,再指令“向后转”。)
师:你想到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1:我们转过了一个平角。生2:两个直角等于一个平角。
师:谁能用公式表达出来吗?两个直角=一个平角(师板书)
师:我想转一圈,想一想,有几种转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得出:一个周角=两个平角=四个直角(师板书)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某些“经验”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虽不能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教学形式相结合。虽然很多学生“经验”的内涵不能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其有趣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却非同小可。如,“快乐大转盘”与“数的整除的复习”“约数和倍数”等课堂教学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字知识变得简单有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2.2 情感性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转厌为爱
我们主要从情感资源的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两方面进行整合。
(1)与环境氛围创设相结合。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乏这样一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才”。
(2)与心理氛围创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既包括师生间的心理氛围,也包括学生间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能营造愉悦的学习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室内室外张贴名师、伟人的画像、警句;利用室内板报、室外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师生结对帮扶;教师权力下放,学生学习互助[1]。 这些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资源,尽管不直接作用于数学教学的实施,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其中,必将以内在的影响力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价值导向、动机激励功能。而且,这种剥离了直接说教的浸润方式所发挥的作用是弥散的、高效的、持久的。
2.3 隐性课程资源的筛选与优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识储备,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师,使数学隐性资源在每堂课、每个班所起的效果不同,为了发挥隐性资源最佳的效果,我们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师、学情等角度,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对隐性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筛选、调整与优化。
2.3.1 课前——筛选
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教师风格等角度去选择相应的隐性资源。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并非面面俱到,而应体现选择的灵活性。如根据内容预设三种方案:一是以课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对圆形纸片的折、画、量等认识圆的特征。二是让学生通过把8颗圆形棋子摆成一个大圆,然后在交流摆法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三是从教师演示玩纸陀螺导入,让学生在做纸陀螺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方面看:玩纸陀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从教具准备看:纸陀螺的制作材料、方法比课件更简单、经济、实用;从教学目标看:纸陀螺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圆知识的重要性等因素。所以,笔者选择了第三种预设方案。
2.3.2 课中——调整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隐性资源的利用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生成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调整。
课中:学生通过做纸陀螺并认识了圆的特征,然后开心玩纸陀螺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为了纸陀螺转着更好看,用彩色笔在上面作画时,调整了原先的练习设计,而改成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画图或自行创作,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2.3.3 课后——优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更不意味着我们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束。课后,为了进一步优化经验性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效果,撰写教后心得,并对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进行调整或改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2.4 隐性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推广
2.4.1 建立小学数学隐性课程资源库
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数学隐性课程资源,平时应注意收集积累。资源收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案例、反思、教育小故事等,以及学生的“错题”“妙招”等文字类资源;拍摄的课堂实录、板报、环境布置、学生活动场面等图像资源;相关网络的资源,如网址、校园网、QQ群等;教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课件等实物性资源。
2.4.2 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需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上述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为了便于查阅和学习,我们把这些资源按年段、内容进行分类、编号整理并保存。教师在用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同一资源还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
随着数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实践应用,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师对学生的“经验”“情感”更为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让人感受到数学学习更加生动;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对学生的经验、情感更为关注,教学中重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努力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多的教师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兴趣、经验、情感,去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