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缺血性脑并发症的预防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因颈动脉硬化狭窄而引起的脑卒中已有40年的历史。术中选择性放置血管腔内转流管以避免术后脑卒中发生这一观点在国外已被普遍接受。在术前和术中采用各种手段对脑血流和功能进行监测以掌握放置转流管的指征,对降低术后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自发性脑内出血合并胃肠道出血是临床医师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历来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转归与ICU危重病人应激性胃肠道出血极相似。文章对它们的发生率、发生机理、病死率、死因及防治进展做较详细的综述。
在80年代,一些诊断方法的应用促进了脑缺血非创伤性检查的发展。从多普勒超声到氙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血管造影,人们更倾向于将解剖结构与功能信息结合起来。文章讨论了这三种技术方法对脑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预防其发病意义重大。作者综述了近年对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饮酒及口服避孕药的应用等因素有关。
近年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IS)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ED)降低。文章着重述及IS时ED异常的有关发生机制以及ED对于脑损害的影响。改善ED对IS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一氧化氮(NO)是兼有细胞间第二信使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气体物质。近来发现其在局灶脑缺血区局部病理生理变化中具有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文章从NO的基本生物作用入手,结合有关最新研究资料,对缺血区脑组织NO浓度的变化,NO对缺血区局部血流量及缺血灶大小的影响等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