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卧街头的藏族汉子
第一次见识青海人能喝酒是1990年初的一个晚上。我从所住的西宁宾馆出来,白天看到的都市景色被巨大而深沉的夜色掩盖了,这时候的西宁更像一个集镇,繁华与喧闹全隐退进夜色的深处,大街旁一个接一个地搭起了烧烤的简易帐篷。那时西宁的羊肉串和内地烤的不一样,每串都很大,肉很多,几乎是内地的一倍。我走进宾馆旁的一个烧烤帐篷,要了几串羊肉串、几瓶啤酒,吃着,喝着。突然,走进来一个看起来很黑很壮实的藏族汉子,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藏语,大概意思是要吃肉,摆摊的就给他切好一大块羊肉,热乎乎地冒着气,他还没吃就从看起来很破旧的藏袍里拿出一瓶白酒。用牙齿一咬,瓶盖就离了瓶体,接着,他一仰脖子就喝下去了几乎一大半,委实让人吃惊。随后,他拿出自己佩带的一把藏刀,很爽快地切着肉,大块大块地吃着。很快,地上就摆了3个空酒瓶。看着他一个又一个地从藏袍里往外拿酒,我真想知道他那宽大的藏袍里到底装了几瓶酒。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彪悍的藏族汉子就喝掉了4瓶白酒。肉也吃完了,他还从袍里拿出一瓶酒,用他那很硬气也很白的牙齿咬下瓶盖,又喝了二两多,这才付账,跌跌撞撞地走出帐篷。这时,帐篷里面的人才清醒过来。老板说,这个人一看就是从牧区里来的。无论是在内蒙古大草原还是青藏高原,在南国的酒吧还是西部的乡下,我都没见过像他那么能喝的人。我好奇地走出帐篷,跟着这个藏族汉子走了一阵,只见他摇摇晃晃地走着,不时还喝上几口。走着,走着,他慢慢地停下脚步,倒在一个桥头上,兀自睡去了。不知道他是果洛草原深处来的呢,还是从河曲藏区来的,在他们看来,藏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家,城市不过是建筑和牧区不一样而已,喝多了,他们就随地而睡,那宽大暖和的藏袍是足以在他睡着后为他抵御高原上的风寒的。
这便是西宁,一个中国省会城市中最男性化的城市,酒香给这种男性化贴上了一个明显的标签。
沱沱河喝酒御狼
青藏公路沿途许多地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或传奇故事,在青藏线地标的选择上,我择了沱沱河。
唐古拉将青藏公路的海拔提升到最高位置,相对而言,唐古拉山北面的沱沱河就是个躺在海拔4650米“河谷”的小河,但它在整个青藏公路上的知名度之高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
沱沱河原名乌兰木仑河,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当年的修路大军被套在这里达40多天,所以开始有人叫它套套河。工程队之所以被套住不能前进,是因为这里不但河宽流多,而且水深流急。刚开始,探路的人骑马涉水探路,结果连人带马被冲倒卷走,大家追了几里地才救上来;接着有人骑骆驼试着过了几次,却被河底的淤沙深深陷住,骆驼被冲得东倒西歪。面对滔滔河水,慕生忠仰头“咕咚”灌下半瓶烧酒,拿绳子系在腰间,叫人牵住另一头,不顾大家的阻拦,“扑腾”一声跳进河水,向中间探去。9月,内地还很热,但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却已是冰冷刺骨。慕生忠在水中泡了几个小时,不但探出了一条比较好走的河底路,而且弄清了这条河的大体情况:河床宽约1060米,河槽宽280多米,水深15米。
这么宽、深的河,要使汽车开过去,最好的办法是建大桥,但当时的条件无法修建桥梁。工程组的张炳武提出了修“过水桥”,也叫“水下桥”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慕生忠的同意。
这个施工方案的第一步是“导水分流”。就是在上游先筑起一道道堤坝,挖开一条条沟,把河水分成许多支流引向别处,以减少主河道的水量,为施工创造条件。9月4日,张炳武和王德明带领工人在上游约3公里处奋战5天,完成了分流任务,使主河道最深处水位降至1米以上。第二步是在工兵连副连长王鸿恩的组织下,在河里划定一条线路,按一定宽度向水中填石垫底。工程队用骆驼从七八里外运来石块,装进麻袋,沉入水底。为了把扔下的麻袋摆下垫实,工程人员脱光衣服,钻入水下作业,大家都戏称他们为“光屁股潜水兵”。
为了把沉重的石头麻袋运到河中间,黄河上游一带的羊皮筏子被运来搬运石头。开始筏子老被水打翻,他们便在两边用长绳牵引着,旁边用人顶着,才将石头麻袋运送到指定地点,经过45天的战斗,填进了5000多麻袋石头。10月10日这天,宽5米、长400米的水下石桥终于修成。桥淹在水下,离水面约三四十厘米。这样既不会阻挡水流,又不会淹没汽车,桥两边插上标竿作标志,使车不致走偏。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顺利地通过水下石桥,而水仅仅湿了轮胎的一小半。
青藏公路修成后,为了保障公路的维修和正常通行,这里建成了千里青藏公路上的第一个兵站,那些长途运输的车辆慢慢地也将这里当成了避风御寒、休息加油的地方。慢慢地,周围的牧民和远方而来的生意人聚集這里,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小镇。所以,在中国的所有乡镇中,沱沱河的出身显得最为奇特。
我多次行经这里,最具体验感的是2004年春天的穿越。高原缺氧使我无法入睡,夜色太深又无法赶路,我只好一个人走向不远处的沱沱河大桥,周围一片死寂,在严重缺氧的状态下,步履变得沉重而滞缓,大脑和心情一并变得酒醉般轻飘飘的,长江之源的水在夜晚看不清颜色,但能听得见其神秘。这少量的水和空间,少量的氧气在高原的阳光下养活出少量的青草,继而养活出了这里少量的牧民,成就了这个星球上“第三极”里打破生命禁区神话的人类生活—这里是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居民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座桥和第一个兵站、第一个乡和第一所学校、第一个气象站和第一个水文站。那个冷寂的夜晚,我想看清楚沱沱河上那座老桥上那简单的落款,拿的打火机因为缺氧而打不着,手也冻得拿不稳打火机,打完了好几个打火机才算把上面的字看清楚。气温越来越低,所有的衣服穿上都不顶事,再顾不上好多书上写的与好多人说的“在青藏高原上不能喝酒”的说法,我拿出了自己带的白酒。这个时候,人对酒的需求量反而很大。到凌晨4点多,气温低到我几乎不能适应的地步,我背起行囊步行。这时,整个青藏高原真正进入了睡眠,来往的车辆几乎没了,青藏高原没了它的繁忙,恢复了它多年前的样子,冷而枯寂。我一个人走着,速度明显比在内地慢得多,走一会儿就喝上一口酒。天与地几乎是相接的,走着走着,身体逐渐热了,我明显感到体能消耗之大。远处不时传来狼的嚎叫。就在一个转角处,我发现有狼蹲在路边,那时,心里的紧张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停下来。或许是我那红色冲锋衣对狼有一丝威慑,据说狼很狡猾,最怕人类给它设圈套,我便拿出多年来随身带的小吊床抖开,就像抖开了一张网,这或许真有作用,那匹狼还是没有往前来。我和狼就那样对峙着,拿着吊床的手也逐渐麻木,我真担心自己挺不住,但又不能走动。
整个青藏线上,沱沱河一带是狼出没最多的地方,这里的狼不仅凶狠,而且狡猾,不少司机在这里跑车累了,就把车窗锁好,睡在驾驶室里。第二天,人们发现司机被狼吃了。后来人们才知道,是狼抓住了一般司机到这里已经很疲倦的机会,加上这里缺氧气,司机睡着了不容易醒来,狼就拣起石头,把车窗的玻璃打碎,用爪子从里面打开车门,然后吃了司机。幸好,东边的天际这时开始发亮,我的红色冲锋衣与手里的酒壶与吊床也让狼发憷,也可能是那匹狼那天不是很饿,更重要的是,从远处驶来了一辆车,那匹狼才不慌不忙地走下路基,向远处的荒野走去。
沱沱河就这样留在我的记忆中了!Ω
第一次见识青海人能喝酒是1990年初的一个晚上。我从所住的西宁宾馆出来,白天看到的都市景色被巨大而深沉的夜色掩盖了,这时候的西宁更像一个集镇,繁华与喧闹全隐退进夜色的深处,大街旁一个接一个地搭起了烧烤的简易帐篷。那时西宁的羊肉串和内地烤的不一样,每串都很大,肉很多,几乎是内地的一倍。我走进宾馆旁的一个烧烤帐篷,要了几串羊肉串、几瓶啤酒,吃着,喝着。突然,走进来一个看起来很黑很壮实的藏族汉子,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藏语,大概意思是要吃肉,摆摊的就给他切好一大块羊肉,热乎乎地冒着气,他还没吃就从看起来很破旧的藏袍里拿出一瓶白酒。用牙齿一咬,瓶盖就离了瓶体,接着,他一仰脖子就喝下去了几乎一大半,委实让人吃惊。随后,他拿出自己佩带的一把藏刀,很爽快地切着肉,大块大块地吃着。很快,地上就摆了3个空酒瓶。看着他一个又一个地从藏袍里往外拿酒,我真想知道他那宽大的藏袍里到底装了几瓶酒。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彪悍的藏族汉子就喝掉了4瓶白酒。肉也吃完了,他还从袍里拿出一瓶酒,用他那很硬气也很白的牙齿咬下瓶盖,又喝了二两多,这才付账,跌跌撞撞地走出帐篷。这时,帐篷里面的人才清醒过来。老板说,这个人一看就是从牧区里来的。无论是在内蒙古大草原还是青藏高原,在南国的酒吧还是西部的乡下,我都没见过像他那么能喝的人。我好奇地走出帐篷,跟着这个藏族汉子走了一阵,只见他摇摇晃晃地走着,不时还喝上几口。走着,走着,他慢慢地停下脚步,倒在一个桥头上,兀自睡去了。不知道他是果洛草原深处来的呢,还是从河曲藏区来的,在他们看来,藏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家,城市不过是建筑和牧区不一样而已,喝多了,他们就随地而睡,那宽大暖和的藏袍是足以在他睡着后为他抵御高原上的风寒的。
这便是西宁,一个中国省会城市中最男性化的城市,酒香给这种男性化贴上了一个明显的标签。
沱沱河喝酒御狼
青藏公路沿途许多地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或传奇故事,在青藏线地标的选择上,我择了沱沱河。
唐古拉将青藏公路的海拔提升到最高位置,相对而言,唐古拉山北面的沱沱河就是个躺在海拔4650米“河谷”的小河,但它在整个青藏公路上的知名度之高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
沱沱河原名乌兰木仑河,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当年的修路大军被套在这里达40多天,所以开始有人叫它套套河。工程队之所以被套住不能前进,是因为这里不但河宽流多,而且水深流急。刚开始,探路的人骑马涉水探路,结果连人带马被冲倒卷走,大家追了几里地才救上来;接着有人骑骆驼试着过了几次,却被河底的淤沙深深陷住,骆驼被冲得东倒西歪。面对滔滔河水,慕生忠仰头“咕咚”灌下半瓶烧酒,拿绳子系在腰间,叫人牵住另一头,不顾大家的阻拦,“扑腾”一声跳进河水,向中间探去。9月,内地还很热,但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却已是冰冷刺骨。慕生忠在水中泡了几个小时,不但探出了一条比较好走的河底路,而且弄清了这条河的大体情况:河床宽约1060米,河槽宽280多米,水深15米。
这么宽、深的河,要使汽车开过去,最好的办法是建大桥,但当时的条件无法修建桥梁。工程组的张炳武提出了修“过水桥”,也叫“水下桥”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慕生忠的同意。
这个施工方案的第一步是“导水分流”。就是在上游先筑起一道道堤坝,挖开一条条沟,把河水分成许多支流引向别处,以减少主河道的水量,为施工创造条件。9月4日,张炳武和王德明带领工人在上游约3公里处奋战5天,完成了分流任务,使主河道最深处水位降至1米以上。第二步是在工兵连副连长王鸿恩的组织下,在河里划定一条线路,按一定宽度向水中填石垫底。工程队用骆驼从七八里外运来石块,装进麻袋,沉入水底。为了把扔下的麻袋摆下垫实,工程人员脱光衣服,钻入水下作业,大家都戏称他们为“光屁股潜水兵”。
为了把沉重的石头麻袋运到河中间,黄河上游一带的羊皮筏子被运来搬运石头。开始筏子老被水打翻,他们便在两边用长绳牵引着,旁边用人顶着,才将石头麻袋运送到指定地点,经过45天的战斗,填进了5000多麻袋石头。10月10日这天,宽5米、长400米的水下石桥终于修成。桥淹在水下,离水面约三四十厘米。这样既不会阻挡水流,又不会淹没汽车,桥两边插上标竿作标志,使车不致走偏。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顺利地通过水下石桥,而水仅仅湿了轮胎的一小半。
青藏公路修成后,为了保障公路的维修和正常通行,这里建成了千里青藏公路上的第一个兵站,那些长途运输的车辆慢慢地也将这里当成了避风御寒、休息加油的地方。慢慢地,周围的牧民和远方而来的生意人聚集這里,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小镇。所以,在中国的所有乡镇中,沱沱河的出身显得最为奇特。
我多次行经这里,最具体验感的是2004年春天的穿越。高原缺氧使我无法入睡,夜色太深又无法赶路,我只好一个人走向不远处的沱沱河大桥,周围一片死寂,在严重缺氧的状态下,步履变得沉重而滞缓,大脑和心情一并变得酒醉般轻飘飘的,长江之源的水在夜晚看不清颜色,但能听得见其神秘。这少量的水和空间,少量的氧气在高原的阳光下养活出少量的青草,继而养活出了这里少量的牧民,成就了这个星球上“第三极”里打破生命禁区神话的人类生活—这里是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居民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座桥和第一个兵站、第一个乡和第一所学校、第一个气象站和第一个水文站。那个冷寂的夜晚,我想看清楚沱沱河上那座老桥上那简单的落款,拿的打火机因为缺氧而打不着,手也冻得拿不稳打火机,打完了好几个打火机才算把上面的字看清楚。气温越来越低,所有的衣服穿上都不顶事,再顾不上好多书上写的与好多人说的“在青藏高原上不能喝酒”的说法,我拿出了自己带的白酒。这个时候,人对酒的需求量反而很大。到凌晨4点多,气温低到我几乎不能适应的地步,我背起行囊步行。这时,整个青藏高原真正进入了睡眠,来往的车辆几乎没了,青藏高原没了它的繁忙,恢复了它多年前的样子,冷而枯寂。我一个人走着,速度明显比在内地慢得多,走一会儿就喝上一口酒。天与地几乎是相接的,走着走着,身体逐渐热了,我明显感到体能消耗之大。远处不时传来狼的嚎叫。就在一个转角处,我发现有狼蹲在路边,那时,心里的紧张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停下来。或许是我那红色冲锋衣对狼有一丝威慑,据说狼很狡猾,最怕人类给它设圈套,我便拿出多年来随身带的小吊床抖开,就像抖开了一张网,这或许真有作用,那匹狼还是没有往前来。我和狼就那样对峙着,拿着吊床的手也逐渐麻木,我真担心自己挺不住,但又不能走动。
整个青藏线上,沱沱河一带是狼出没最多的地方,这里的狼不仅凶狠,而且狡猾,不少司机在这里跑车累了,就把车窗锁好,睡在驾驶室里。第二天,人们发现司机被狼吃了。后来人们才知道,是狼抓住了一般司机到这里已经很疲倦的机会,加上这里缺氧气,司机睡着了不容易醒来,狼就拣起石头,把车窗的玻璃打碎,用爪子从里面打开车门,然后吃了司机。幸好,东边的天际这时开始发亮,我的红色冲锋衣与手里的酒壶与吊床也让狼发憷,也可能是那匹狼那天不是很饿,更重要的是,从远处驶来了一辆车,那匹狼才不慌不忙地走下路基,向远处的荒野走去。
沱沱河就这样留在我的记忆中了!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