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管癌临床流行特征及外科治疗概况大数据分析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中国食管癌调查数据库以了解中国食管癌的临床流行特征和外科治疗状况。

方法

由计算机团队和胸外科临床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网络平台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十一五食管癌临床治疗登记数据库",授权70家合作分中心将2009—2014年经外科治疗的食管癌病例录入数据库。

结果

8 181例资料相对完整且有随访信息的外科治疗后食管癌病例入组。男性6 052例,女性2 129例;平均年龄60.5岁。食管癌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1.8%(148例)的患者有心理创伤史;92.0%(7 527例)的患者只有中学以下文化程度或未接受过任何教育;62.0%(5 072例)的患者不经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80.0%(6 544例)的患者常吃粗粮;45.5%(3 722例)的患者只能饮用未经处理的水;42.0%(3 436例)的患者有不良进食习惯,包括6.2%(507例)的患者吃饭快,12.2%(998例)的患者喜食烫食,23.7%(1 939例)的患者喜食油炸食品;53.9%(4 410例)的患者有吸烟史;34.5%(2 822例)的患者有经常性饮酒史。鳞癌7 813例,占95.5%;腺癌267例,占3.3%;腺鳞癌25例,占0.3%;小细胞癌50例,占0.6%。1 800例(22.0%)患者因病变较晚或切除有困难接受术前辅助治疗。5 870例(71.8%)患者接受左侧开胸入路手术治疗,2 215例(27.1%)患者接受右胸入路手术治疗。96例(1.2%)患者接受其他途径外科治疗。8 001例(97.8%)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180例(2.2%)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切除治疗。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0.5%(43例),术后Ⅱ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951例),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61.6%和52.9%。

结论

大数据结果显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经济社会地位低、常吃粗粮、不能常吃蔬菜水果以及吸烟和饮酒等有关。但仍需要通过队列观察研究的证据支持。外科技术的提升以及综合治疗的合理应用使中国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的影响,检测其对原位肺癌小鼠模型吗啡激活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模型,采用梯度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热辐射甩尾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技术检测MDR1
Luminal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分型,约占乳腺癌的60%以上,其治疗难点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和远期复发。针对内分泌治疗耐药,应根据不同的通路机制从多角度入手,可用高剂量氟维司群抑制雌激素受体通路,或加用各类靶向药物阻断非雌激素受体通路。为降低Luminal型乳腺癌远期复发的风险,则应建立复发预测模型,延长高危复发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时限,加用卵巢去势或血管生成抑制剂。以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难
目的评价凯普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用于高危型HPV-DNA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6—7月在广东、山西、河南三省招募的9 914例(河南省3 233例,山西省3 301例,广东省3 380例)宫颈癌筛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HPV-DNA检测,HPV阳性且细胞学检查结果≥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HPV阴性且细胞学检查结
目的探讨抑制转移相关基因1(MTA1)的表达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TA1 siRNA转染至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同时设置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对Eca109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各组Eca109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Eca109细胞的
目的筛选含有WW结构域的泛素蛋白连接酶1(WWP1)相互作用蛋白,探讨WWP1和依托泊苷诱导蛋白24(EI2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WWP1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来进行相互作用验证。通过体内泛素化实验验证泛素连接酶WWP1与EI24酶和底物的关系。以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WWP1和EI24稳定过表达或敲低表达的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裸鼠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肿瘤患者的诊治面临很大的挑战。肿瘤专科医师虽然未亲临抗击疫情的一线,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需要兼顾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还要最大程度降低因疫情对肿瘤诊治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肿瘤诊疗指南和笔者的临床经验,对疫情期间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策略进行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生,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疫情发生后,各省市纷纷启动一级响应,肿瘤患者的正常诊治受到较大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差。疫情期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面临着巨大考验。在充分认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点的基础上,疫情期间适时地转变治疗策略,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以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奥希替尼对过表达赖氨酸羟化酶2(PLOD2)的HCC8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PLOD2诱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V-vector和LV-over/PLOD2慢病毒载体转染肺癌HCC82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LOD2的表达情况,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奥希替尼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应用细胞划痕实验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头颈部肿瘤手术共15 113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22例,发生率为0.81%,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集中在术后24 h内,出血(65.57%)、淋巴瘘(15.57%)、血管危象(9.84%)是主要原因。患者性别、手术部位、首次手术级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样组78例,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