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图书馆的服务特点诸如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性质、服务态度、服务对象、服务层次、劳动类型、服务机构这八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对于开展好读者服务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服务特点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信息活动的主要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是汇集、传播和利用信息的综合体,其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在信息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兴起也给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活力。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对于开展好读者服务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图书馆在网络条件下其服务特点发生了以下八大变化:
一、服务理念从面向地域、行业、部门服务,朝着面向社会大众服务上转变
在我国,除国家图书馆以外,任何图书馆都存在着地域化、行业化、部门化的局限性,因而文献资源封闭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后,这种狭隘的服务思想逐渐被根除,图书馆服务完全应该面向大众、社会、世界。另外,服务观念的变化还应包括突破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观念,增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并举的观念,把服务更多地推向市场,成为信息源与用户间的良好中介。
二、服务模式从封闭型朝着开放型转变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后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纸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报刊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信息收集、加工、组织、服务等都已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者的几十倍。
三、服务性质从公益性朝着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服务上转变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为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新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国有化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一项发展,都向国家要投姿。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通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需要。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原有任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财力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四、服务态度从被动型朝着主动型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被动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资询等。图书馆只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等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进入21世纪后,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
五、服务对象由单一型朝着针对型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院校、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的读者群。由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限制,也培养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渠道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简单,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以及服务效果从不过问。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會需求,进行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六、服务层次由浅层次的文献型,朝着多样型深层次转变
首先,传统图书馆是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文献,尤其是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入开发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进入21世纪后,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上进行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通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使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检索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七、劳动类型从密集型的文献管理朝着知识密集型转变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整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每个图书馆应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进入21世纪后,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多元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网络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用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八、服务机构从机关型朝着产业经营型转变
各种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研究方向、业务发展、采编方针、读者对象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也就办成了行政办事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机关变为服务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是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的产业经营型的服务机构。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服务特点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信息活动的主要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是汇集、传播和利用信息的综合体,其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在信息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兴起也给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活力。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对于开展好读者服务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图书馆在网络条件下其服务特点发生了以下八大变化:
一、服务理念从面向地域、行业、部门服务,朝着面向社会大众服务上转变
在我国,除国家图书馆以外,任何图书馆都存在着地域化、行业化、部门化的局限性,因而文献资源封闭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后,这种狭隘的服务思想逐渐被根除,图书馆服务完全应该面向大众、社会、世界。另外,服务观念的变化还应包括突破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观念,增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并举的观念,把服务更多地推向市场,成为信息源与用户间的良好中介。
二、服务模式从封闭型朝着开放型转变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后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纸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报刊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信息收集、加工、组织、服务等都已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者的几十倍。
三、服务性质从公益性朝着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服务上转变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为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新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国有化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一项发展,都向国家要投姿。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通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需要。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原有任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财力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四、服务态度从被动型朝着主动型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被动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资询等。图书馆只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等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进入21世纪后,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
五、服务对象由单一型朝着针对型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院校、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的读者群。由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限制,也培养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渠道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简单,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以及服务效果从不过问。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會需求,进行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六、服务层次由浅层次的文献型,朝着多样型深层次转变
首先,传统图书馆是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文献,尤其是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入开发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进入21世纪后,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上进行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通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使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检索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七、劳动类型从密集型的文献管理朝着知识密集型转变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整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每个图书馆应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进入21世纪后,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多元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网络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用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八、服务机构从机关型朝着产业经营型转变
各种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研究方向、业务发展、采编方针、读者对象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也就办成了行政办事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机关变为服务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是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的产业经营型的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