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口市西市区教研室 辽宁 营口 115000)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 如何打破这种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僵局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我发现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我认为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1. “动起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能力 欣赏乐曲,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在二年级《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对作品较为熟悉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各种动物,如“狮王”、“大象”、“公鸡”、“母鸡”等等,或歌或舞,尽情发挥。学生在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后,产生了很强的兴趣,很快就融入到了音乐情景中,愿意用心去倾听音乐,用心去表现自己的角色,所以对自己的音乐角色部分有了充分的理解,而其它部分的音乐角色在别的学生的表演中也有了了解。同样在欣赏一年级的《口哨与小狗》时,当教师赋予学生角色后,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激发。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2. “动起来” 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能力 音乐作品是靠音乐语言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歌词等。通过多媒体营造一个与音乐情绪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根据音乐情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做伙伴扮演角色,随着音乐“动”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表现能力。在欣赏一年级的乐曲《鸭子拌嘴》的“鸭群集合上路”部分时,我扮演放鸭子的老爷爷走在最前面,学生模仿鸭子各种走路的姿态跟在后面,他们节奏有力地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地说:“嘎! 嘎! 嘎! 嘎!”互相拌嘴,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鸭子潜水觅食”是全曲力度最弱的片断,我用轻而弱的声音启发学生:“你们想用什么动作表现鸭子觅食?”学生分组讨论,有的模仿模仿鸭子滑动翅膀,把头慢慢潜入水中觅食,有的静悄悄地在岸上等待,有的做出了捉到小鱼时的动作,静悄悄的教室里只有水镲声伴随着孩子们无声的动作,大家立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平稳轻松的情绪。通过引导学生用动作对比来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不但使低年级小学生感到欣赏音乐充满了乐趣,而且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力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有了初步的理解。
3. “动起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塑造能力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听、动可以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如在管弦乐合奏《龟兔赛跑》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手、脚、表情来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形态。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儿童们对作品又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4. “动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音乐欣赏时,在“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表现音乐的能力,就有了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样为学生创造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欣赏乐曲《小蜜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蜜蜂形象一起进行表演,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了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给歌曲伴奏;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还有些可爱的小蜜蜂成排歇在凳子围成的“花丛”中伴唱呢。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时,“轰-轰-轰”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只见一位男同学扭动着腰,张牙舞爪要往花丛中挤,同学们都生气了,纷纷指责他。我看他的动作挺象狗熊的形象,于是灵机一动,笑着对跳舞组的同学说:“蜜蜂们,原来你们请了狗熊来做客呀,你们还请了哪些小动物呢?”同学们一愣,似乎有些不相信,“还有小白兔”,有位大胆点的同学冒出一句。“请得不错,小白兔的舞姿很美,肯定能为蜜蜂音乐会添彩的!”我马上鼓励道。“还有布谷鸟,他的歌声最美!”又有学生接道,“有天鹅,它会跳舞!”“小猴会演奏乐器”……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生的兴致上来了,有的还操起乐器模拟小动物,结合进了原先的乐曲当中,我们把它取名为《春天音乐会》。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觉得适时的点拨,也能把节外生枝变成最佳的教育契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有味,我由衷地感谢那位调皮的男同学。
总之,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各种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将动态生成式教学,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理念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 如何打破这种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僵局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我发现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我认为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1. “动起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能力 欣赏乐曲,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在二年级《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对作品较为熟悉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各种动物,如“狮王”、“大象”、“公鸡”、“母鸡”等等,或歌或舞,尽情发挥。学生在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后,产生了很强的兴趣,很快就融入到了音乐情景中,愿意用心去倾听音乐,用心去表现自己的角色,所以对自己的音乐角色部分有了充分的理解,而其它部分的音乐角色在别的学生的表演中也有了了解。同样在欣赏一年级的《口哨与小狗》时,当教师赋予学生角色后,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激发。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2. “动起来” 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能力 音乐作品是靠音乐语言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歌词等。通过多媒体营造一个与音乐情绪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根据音乐情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做伙伴扮演角色,随着音乐“动”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表现能力。在欣赏一年级的乐曲《鸭子拌嘴》的“鸭群集合上路”部分时,我扮演放鸭子的老爷爷走在最前面,学生模仿鸭子各种走路的姿态跟在后面,他们节奏有力地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地说:“嘎! 嘎! 嘎! 嘎!”互相拌嘴,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鸭子潜水觅食”是全曲力度最弱的片断,我用轻而弱的声音启发学生:“你们想用什么动作表现鸭子觅食?”学生分组讨论,有的模仿模仿鸭子滑动翅膀,把头慢慢潜入水中觅食,有的静悄悄地在岸上等待,有的做出了捉到小鱼时的动作,静悄悄的教室里只有水镲声伴随着孩子们无声的动作,大家立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平稳轻松的情绪。通过引导学生用动作对比来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不但使低年级小学生感到欣赏音乐充满了乐趣,而且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力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有了初步的理解。
3. “动起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塑造能力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听、动可以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如在管弦乐合奏《龟兔赛跑》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手、脚、表情来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形态。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儿童们对作品又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4. “动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音乐欣赏时,在“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表现音乐的能力,就有了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样为学生创造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欣赏乐曲《小蜜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蜜蜂形象一起进行表演,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了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给歌曲伴奏;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还有些可爱的小蜜蜂成排歇在凳子围成的“花丛”中伴唱呢。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时,“轰-轰-轰”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只见一位男同学扭动着腰,张牙舞爪要往花丛中挤,同学们都生气了,纷纷指责他。我看他的动作挺象狗熊的形象,于是灵机一动,笑着对跳舞组的同学说:“蜜蜂们,原来你们请了狗熊来做客呀,你们还请了哪些小动物呢?”同学们一愣,似乎有些不相信,“还有小白兔”,有位大胆点的同学冒出一句。“请得不错,小白兔的舞姿很美,肯定能为蜜蜂音乐会添彩的!”我马上鼓励道。“还有布谷鸟,他的歌声最美!”又有学生接道,“有天鹅,它会跳舞!”“小猴会演奏乐器”……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生的兴致上来了,有的还操起乐器模拟小动物,结合进了原先的乐曲当中,我们把它取名为《春天音乐会》。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觉得适时的点拨,也能把节外生枝变成最佳的教育契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有味,我由衷地感谢那位调皮的男同学。
总之,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各种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将动态生成式教学,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理念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