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瀚如星海的艺术作品中,流传开的多为艺术精品力作,而面对这些精品力作,当代中学生似乎并不买账,越是年代久远的艺术精品,越是成为学生拒绝的对象。今天,当学生只把目光转向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在艺术欣赏教学上做一些思考。
一、从当代艺术中寻出艺术之根
当代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喜欢行为艺术。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积极的审美趋向,如流行乐中欢快的节奏、充满青春的火热激情,行为艺术对哲学的深层思考等等。但多数作品还是通过感官刺激而成为中学生的新贵。据调查显示:喜欢新型艺术形态的中学生大多数并不能理解作品中一些深层次的艺术思想,更多的只是叛逆心理的一种宣泄、一种对多数人追捧对象的盲目追捧、一种耍“酷”。然而作为艺术本身而言,更主要强调的是对美的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极具个性化的时代,尽管艺术的表达方式、形式不一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仍是艺术作品的主流趋势。作为引导者,要能够从这些学生喜欢的当代艺术品中,挖掘艺术本质的东西,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艺术的本质,这是艺术欣赏中的首要任务。中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有RAP、街舞、商业大片等,而静态的作品几乎走不进他们的生活。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我们要善于引导,对学生不能忙着否定。这些流行的时尚的艺术形式能流行开来,是有着它独特的形式美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色彩、琅琅上口的语言等,这些艺术语言中学生是很难上升到美的高度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这类作品时,如何上升作品的艺术高度,摒弃作品中的糟粕?我们可以尝试从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量上面入手,在原有了解的数量基础上,再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校园中流行的作品的数量;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高问答,逐步让学生明白这些艺术作品为何会流行,从而了解这些作品中的形式美、语言美等,进一步贴近艺术的本质。对艺术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而可引导他们形成对流行艺术的批判眼光,从中寻找美。前期大量的工作之后,我们可再从艺术的根本对学生灌输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并向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包括许多静态作品,如绘画、雕塑等。
二、从传统优秀作品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倾向
前面提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瀚如星海,而且中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种抵触情绪,不愿去关注它们。随着年代的久远,要去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求对中学生重点以感受为主、了解为主,开拓多元化的审美趋向。作为教者,面对众多的艺术作品我们也需要作一个分门别类的整理工作,按艺术史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将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将古典的与当代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将平面与立体的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通过反复比较作品,不同的、相同的审美趋向就显而易见了。这时,我们需要用第一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一个引导:什么是流行?古典的作品流不流行?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比当代的作品形式差?这是一个带有幽默感的时髦话题,很容易吸引住在流行中有所提高的学生的注意力。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也需要丰富的精神追求。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往往古典作品的出现也是属于那个时代流行的产物,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华彦钧,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毕加索,无论是半坡文化的陶纹罐还是明清的青花瓷,它们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尖端文化,而且随着文化层的积淀,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已深深烙上了独特的美感,有很多的艺术成就,连我们现代人也是无法达到的。像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交响乐作品,当今有几人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这样引发起学生对时代久远作品的好奇之心后,再从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趋向,就简单、明了多了。
三、从个性化的作品中提升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人的审美中,受文化教育、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还会形成一些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是个性化审美。在多元化审美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审美,不再是盲从的,在肯定多元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是对多元审美的进一步提升。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对学生统一标准,也不能是仅仅拓展审美范围。学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台阶式的上升,或者是审美方向的改变。对此,教育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最终,学生通过各类批判欣赏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
欣赏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艺术品的批判接受。接受的最初,学生对作品的喜爱处于一种朦胧状态,还难以上升到理论阶段。此时的教育要善于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理论的引导:是雄浑博大的,还是温柔婉约的?是充满激情的,还是冷静理性的?要让他们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喜爱这类作品?这类作品中包含着哪些美的因素?同时,我们还要思考的是:能走进他们个性审美的作品还有哪些?经过这一阶段的提升,会逐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要补充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指导者的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从流行中提炼,在传统中升华,要培养中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逐步形成对作品的批判接受能力。只有这样,艺术欣赏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从当代艺术中寻出艺术之根
当代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喜欢行为艺术。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积极的审美趋向,如流行乐中欢快的节奏、充满青春的火热激情,行为艺术对哲学的深层思考等等。但多数作品还是通过感官刺激而成为中学生的新贵。据调查显示:喜欢新型艺术形态的中学生大多数并不能理解作品中一些深层次的艺术思想,更多的只是叛逆心理的一种宣泄、一种对多数人追捧对象的盲目追捧、一种耍“酷”。然而作为艺术本身而言,更主要强调的是对美的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极具个性化的时代,尽管艺术的表达方式、形式不一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仍是艺术作品的主流趋势。作为引导者,要能够从这些学生喜欢的当代艺术品中,挖掘艺术本质的东西,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艺术的本质,这是艺术欣赏中的首要任务。中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有RAP、街舞、商业大片等,而静态的作品几乎走不进他们的生活。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我们要善于引导,对学生不能忙着否定。这些流行的时尚的艺术形式能流行开来,是有着它独特的形式美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色彩、琅琅上口的语言等,这些艺术语言中学生是很难上升到美的高度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这类作品时,如何上升作品的艺术高度,摒弃作品中的糟粕?我们可以尝试从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量上面入手,在原有了解的数量基础上,再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校园中流行的作品的数量;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高问答,逐步让学生明白这些艺术作品为何会流行,从而了解这些作品中的形式美、语言美等,进一步贴近艺术的本质。对艺术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而可引导他们形成对流行艺术的批判眼光,从中寻找美。前期大量的工作之后,我们可再从艺术的根本对学生灌输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并向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包括许多静态作品,如绘画、雕塑等。
二、从传统优秀作品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倾向
前面提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瀚如星海,而且中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种抵触情绪,不愿去关注它们。随着年代的久远,要去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求对中学生重点以感受为主、了解为主,开拓多元化的审美趋向。作为教者,面对众多的艺术作品我们也需要作一个分门别类的整理工作,按艺术史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将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将古典的与当代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将平面与立体的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通过反复比较作品,不同的、相同的审美趋向就显而易见了。这时,我们需要用第一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一个引导:什么是流行?古典的作品流不流行?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比当代的作品形式差?这是一个带有幽默感的时髦话题,很容易吸引住在流行中有所提高的学生的注意力。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也需要丰富的精神追求。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往往古典作品的出现也是属于那个时代流行的产物,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华彦钧,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毕加索,无论是半坡文化的陶纹罐还是明清的青花瓷,它们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尖端文化,而且随着文化层的积淀,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已深深烙上了独特的美感,有很多的艺术成就,连我们现代人也是无法达到的。像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交响乐作品,当今有几人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这样引发起学生对时代久远作品的好奇之心后,再从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趋向,就简单、明了多了。
三、从个性化的作品中提升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人的审美中,受文化教育、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还会形成一些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是个性化审美。在多元化审美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审美,不再是盲从的,在肯定多元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是对多元审美的进一步提升。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对学生统一标准,也不能是仅仅拓展审美范围。学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台阶式的上升,或者是审美方向的改变。对此,教育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最终,学生通过各类批判欣赏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
欣赏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艺术品的批判接受。接受的最初,学生对作品的喜爱处于一种朦胧状态,还难以上升到理论阶段。此时的教育要善于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理论的引导:是雄浑博大的,还是温柔婉约的?是充满激情的,还是冷静理性的?要让他们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喜爱这类作品?这类作品中包含着哪些美的因素?同时,我们还要思考的是:能走进他们个性审美的作品还有哪些?经过这一阶段的提升,会逐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要补充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指导者的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从流行中提炼,在传统中升华,要培养中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逐步形成对作品的批判接受能力。只有这样,艺术欣赏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