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农業生产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的基础条件,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对于我国农业优化升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用水管理模式在农业灌区不断发展,灌区通过不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就农民用水管理的实践工作,对农田水利灌溉用水模式与运行机制作一记载与简要分析。
关键词:灌区灌溉;用水管理;运行效果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农民用水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灌区不断发展,这种由农民自己参与用水管理的模式在运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 科学管理用水模式,减轻农民负担
新疆在农业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全年用水方案和管理配水模式。认真复核灌溉面积,对撂荒盐碱地进行改良复垦,制定合理的用水方案和计划,做到供给水量与分配使用水量基本平衡。在制定轮次配水计划时,根据灌区用水实际,适当调整灌水时间,合并灌溉轮期,由过去的“四季八轮水”改变为现在的“四季六轮水”。同时适当调整各轮次配水比例,按照“压春、保夏、扩秋、减冬”的配水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季节灌溉用水需求。年均每个农民减少不合理水费支出19元,受益人口超过700万人,年均减少不合理支付费用超过1.4亿元。
2 加强灌区节水经济调控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喝的是“大锅水”、“福利水”,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却用水无节制,大水漫灌非常普通,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为有效遏制、改善此现象,打破供水管理环节中长期以来喝“大锅水”的陈规陋习,切实减轻农民在用水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新疆灌区实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推广面积190.5万hm2,灌区平均每年节水465 m3/hm2以上,年节水7亿m3以上。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通过农民用水协会落实管理水费计收,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使得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同时,用水户会充分利用调蓄塘堰,广大农民自觉采取平田整地、浅浇快轮等多种节水措施,或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低耗水作物,努力降低灌水定额,加上近几年国家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节水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坚持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制度(水量、水价水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每轮水开灌之前,指派专人将配水计划张贴在各村社公开栏内,使用户对本轮次应配水量、时间及应缴水费明白清楚,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3 规范用水秩序,减少用水纠纷
灌区过去每到用水高峰期间,争水、抢水、偷水时有发生,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后,年初编制用水计划,统一管理,按协会章程和用水管理制度办事,用水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水量分配,统一协调,很多矛盾在用水户协会和管水小组内部就得以化解,形成了良好的用水秩序。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一切水事活动都有广大农民自己参与、自己管理、自己决策,有效促进了群众的节水意识,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控制水的用量,降低灌水定额,提高利用效率。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不仅农民满意,而且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也满意,使他们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据调查了解,自“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运行以来,大部分村社灌溉用水情况有很大程度上转变,管水用水中的矛盾问题也大大减少。
4 解决主体“缺位”,调动农民积极性
从2002年开始我们深入灌区受益村社农户进行耕地面积和家庭人口调查核实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正常年景灌区全年水资源总量计算分摊,分别核定农户家庭农业灌溉用水,并逐户填写发放灌区用水户《水权证》,作为“法定”的配水依据。每年发动受益农民投劳集资,对运行多年的破旧和老化渠道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工程完好率由改造前的50%提高到78%,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12%。
5 强化工程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运行效益
根据隶属关系和工程分类,对灌区内各种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专业管理、分级管理和群众管理三综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养护。灌区所属的灌沟引水渠道、防洪堤坝和两座水库及其输水总干渠成立了专门的护渠队,配合水库管理所对辖区工程进行管理维修,做到专人专职、定点定段、长年坚守、随时养护。落实专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措施比较得力,多年来没发生大的问题,工程运行完好率也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二是实行分级负责管理,确保运行安全。输水干渠及其所属支渠、灌溉引水渠管道,由各灌溉管理站和管水人员负责管理,并将所属工程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年初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按照工程现状运行情况签订管理承包合同,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内容,年终进行考核验收,根据管理效果和安全运行情况、维修养护情况进行奖罚兑现。三是群众自主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对集体经营的塘坝、截引、机电井及小型农田配套工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自主经营管理,灌区管理单位负责施工技术知道,水费征收和用水服务。通过自主经营管理,扩大投资渠道,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加快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设步伐,促进了灌区工程建管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结论: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农民则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用水管理模式在农业灌区不断发展,灌区通过不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快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养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龙腾.《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6月
[2]周克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3]谌正江.《水利灌区运行机制》.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8年
[4]马慧钧.《关于永济灌区干、分干直口渠管理》.内蒙古:内蒙古水利杂志社.2008年4月
[5]胡志根,《水利工程运行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关键词:灌区灌溉;用水管理;运行效果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农民用水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灌区不断发展,这种由农民自己参与用水管理的模式在运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 科学管理用水模式,减轻农民负担
新疆在农业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全年用水方案和管理配水模式。认真复核灌溉面积,对撂荒盐碱地进行改良复垦,制定合理的用水方案和计划,做到供给水量与分配使用水量基本平衡。在制定轮次配水计划时,根据灌区用水实际,适当调整灌水时间,合并灌溉轮期,由过去的“四季八轮水”改变为现在的“四季六轮水”。同时适当调整各轮次配水比例,按照“压春、保夏、扩秋、减冬”的配水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季节灌溉用水需求。年均每个农民减少不合理水费支出19元,受益人口超过700万人,年均减少不合理支付费用超过1.4亿元。
2 加强灌区节水经济调控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喝的是“大锅水”、“福利水”,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却用水无节制,大水漫灌非常普通,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为有效遏制、改善此现象,打破供水管理环节中长期以来喝“大锅水”的陈规陋习,切实减轻农民在用水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新疆灌区实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推广面积190.5万hm2,灌区平均每年节水465 m3/hm2以上,年节水7亿m3以上。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通过农民用水协会落实管理水费计收,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使得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同时,用水户会充分利用调蓄塘堰,广大农民自觉采取平田整地、浅浇快轮等多种节水措施,或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低耗水作物,努力降低灌水定额,加上近几年国家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节水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坚持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制度(水量、水价水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每轮水开灌之前,指派专人将配水计划张贴在各村社公开栏内,使用户对本轮次应配水量、时间及应缴水费明白清楚,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3 规范用水秩序,减少用水纠纷
灌区过去每到用水高峰期间,争水、抢水、偷水时有发生,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后,年初编制用水计划,统一管理,按协会章程和用水管理制度办事,用水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水量分配,统一协调,很多矛盾在用水户协会和管水小组内部就得以化解,形成了良好的用水秩序。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一切水事活动都有广大农民自己参与、自己管理、自己决策,有效促进了群众的节水意识,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控制水的用量,降低灌水定额,提高利用效率。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不仅农民满意,而且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也满意,使他们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据调查了解,自“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运行以来,大部分村社灌溉用水情况有很大程度上转变,管水用水中的矛盾问题也大大减少。
4 解决主体“缺位”,调动农民积极性
从2002年开始我们深入灌区受益村社农户进行耕地面积和家庭人口调查核实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正常年景灌区全年水资源总量计算分摊,分别核定农户家庭农业灌溉用水,并逐户填写发放灌区用水户《水权证》,作为“法定”的配水依据。每年发动受益农民投劳集资,对运行多年的破旧和老化渠道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工程完好率由改造前的50%提高到78%,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12%。
5 强化工程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运行效益
根据隶属关系和工程分类,对灌区内各种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专业管理、分级管理和群众管理三综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养护。灌区所属的灌沟引水渠道、防洪堤坝和两座水库及其输水总干渠成立了专门的护渠队,配合水库管理所对辖区工程进行管理维修,做到专人专职、定点定段、长年坚守、随时养护。落实专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措施比较得力,多年来没发生大的问题,工程运行完好率也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二是实行分级负责管理,确保运行安全。输水干渠及其所属支渠、灌溉引水渠管道,由各灌溉管理站和管水人员负责管理,并将所属工程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年初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按照工程现状运行情况签订管理承包合同,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内容,年终进行考核验收,根据管理效果和安全运行情况、维修养护情况进行奖罚兑现。三是群众自主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对集体经营的塘坝、截引、机电井及小型农田配套工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自主经营管理,灌区管理单位负责施工技术知道,水费征收和用水服务。通过自主经营管理,扩大投资渠道,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加快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设步伐,促进了灌区工程建管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结论: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农民则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用水管理模式在农业灌区不断发展,灌区通过不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快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养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龙腾.《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6月
[2]周克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3]谌正江.《水利灌区运行机制》.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8年
[4]马慧钧.《关于永济灌区干、分干直口渠管理》.内蒙古:内蒙古水利杂志社.2008年4月
[5]胡志根,《水利工程运行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