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全面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探索教学范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机化学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生物环境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62-02
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师范学院更名而来。目前,学校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新思路、“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新目标。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积极推进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以办教学应用型综合性地方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
在学校的跨越式进程中,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以生物环境类专业较为突出。我校招收的生物环境类专业主要有: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园艺学(观赏园艺方向),环境科学共计四个本科专业,每年平均招生人数近200人。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优化。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机化学课程是生物环境类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論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有机反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有机化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内的新动向、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2]。
但是,我校的生物环境类专业仍然存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与学时短少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怎样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够用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怎样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的困惑与疑虑,持久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缺乏自信心和兴趣性,认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与上一学期学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相比较,由于有机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反应众多、条件苛克及理论抽象等原因,有机化学的学习要困难得多。学生普遍感觉到有机化学的知识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因此,学习上表现出畏难情绪[3]。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学学时减少明显,课程教学内容却日益增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全面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生物环境类专业的发展要求,教材必须突出专业特点,在内容上遵循经典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实际应用。采用新的构架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成果。根据生物环境类专业对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我们选用了汪小兰教授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为更好地解决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强化与生物环境类专业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为原则,采取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归纳总结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调整和拓展,以达到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4]。
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将是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有必要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通常化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都是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本化学键理论开始,逐步过渡到有机物的分类,随后才从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到芳香烃,从卤代烃到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含硫含磷含氮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多功能有机物等,课程的下半部分才讲到与生物环境类专业密切相关的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糖核酸等有机物。许多生物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会在众多的有机物中迷失他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化合物和学习内容。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以有机物的结构为主线,重点比较含氮含氧含硫含磷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在分子水平上能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5]。
3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探索教学范式
课程教学范式是高等院校师生群体在课程教学领域内所共同承认的教育价值标准、教学观点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第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知识传递层面。第三,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造成了教育的主体价值缺失、人文素养单薄而功利性倾向严重。
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第一,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师生进行充分的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第三,教学协作观。大学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间的相互协作,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6]。
针对我校生物环境类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的形式为“三中心”服务的教学认知,形成教学学术化、教学民主化和教学协作化的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理念。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个性化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育意识,即由教学向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由主导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充分注意到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1)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少而精、博而通的讲课原则,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原则,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应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取得了相应效果。利用图像视频、动画模拟将枯燥的理论描述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以结构为主线,串联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是学习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关键,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5]。
5 改革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为了使学生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试前突击性的死记硬背,我们改变了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做法,对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7]。我们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成绩评定分为四部分,注重了理论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了学习过程的评价。理论课程成绩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理论课程成绩=出勤×5%+平时作业成绩×10%+期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15%+期末理论课程考试成绩×70%。其中:
出勤:满分为5分。迟到、早退一次,分别记扣0.5分;旷课一次,记扣1分,从总成绩中扣除,最多记扣5分。以此要求学生按时到课学习。
平时作业成绩:满分为10分。每次不按时交或者雷同作业的同学记为0分。学期结束,用每一次成绩的总和除以总次数,即为本学期平时作业成绩。以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期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15分。考试以100分记,无故缺考或考試舞弊者,成绩以0分记。以此培养学生诚信考试,诚信作人。
期末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70分。考试以100分记,无故缺考或考试舞弊者,成绩以0分记。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8]。从而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与探索,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生物环境类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学生考研,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成绩表现良好。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评价,学生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超.长江师范学院与时俱进谋发展[J].决策导刊,2009(11):43~45.
[2] 罗威.高师生物教育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体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2):127~128,114.
[3] 周丽华,李红,关燕琼.工科院校环境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8):267~268.
[4] 但飞君,廖照江,李瑞萍.优化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48.
[5] 陈向明,陈河如.生物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6(15):81~82.
[6] 张杰,臧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9):55~57.
[7] 姜文凤,陈宏博,于丽梅,等.改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青年教师学报,2007(1):70~72.
[8] 何树华,张淑琼.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73~74,96.
关键词:有机化学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生物环境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62-02
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师范学院更名而来。目前,学校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新思路、“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新目标。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积极推进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以办教学应用型综合性地方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
在学校的跨越式进程中,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以生物环境类专业较为突出。我校招收的生物环境类专业主要有: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园艺学(观赏园艺方向),环境科学共计四个本科专业,每年平均招生人数近200人。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优化。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机化学课程是生物环境类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論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有机反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有机化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内的新动向、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2]。
但是,我校的生物环境类专业仍然存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与学时短少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怎样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够用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怎样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的困惑与疑虑,持久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缺乏自信心和兴趣性,认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与上一学期学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相比较,由于有机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反应众多、条件苛克及理论抽象等原因,有机化学的学习要困难得多。学生普遍感觉到有机化学的知识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因此,学习上表现出畏难情绪[3]。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学学时减少明显,课程教学内容却日益增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全面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生物环境类专业的发展要求,教材必须突出专业特点,在内容上遵循经典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实际应用。采用新的构架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成果。根据生物环境类专业对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我们选用了汪小兰教授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为更好地解决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强化与生物环境类专业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为原则,采取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归纳总结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调整和拓展,以达到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4]。
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将是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有必要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通常化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都是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本化学键理论开始,逐步过渡到有机物的分类,随后才从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到芳香烃,从卤代烃到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含硫含磷含氮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多功能有机物等,课程的下半部分才讲到与生物环境类专业密切相关的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糖核酸等有机物。许多生物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会在众多的有机物中迷失他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化合物和学习内容。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以有机物的结构为主线,重点比较含氮含氧含硫含磷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在分子水平上能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5]。
3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探索教学范式
课程教学范式是高等院校师生群体在课程教学领域内所共同承认的教育价值标准、教学观点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第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知识传递层面。第三,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造成了教育的主体价值缺失、人文素养单薄而功利性倾向严重。
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第一,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师生进行充分的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第三,教学协作观。大学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间的相互协作,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6]。
针对我校生物环境类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的形式为“三中心”服务的教学认知,形成教学学术化、教学民主化和教学协作化的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理念。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个性化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育意识,即由教学向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由主导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充分注意到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1)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少而精、博而通的讲课原则,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原则,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应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取得了相应效果。利用图像视频、动画模拟将枯燥的理论描述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以结构为主线,串联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是学习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关键,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5]。
5 改革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为了使学生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试前突击性的死记硬背,我们改变了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做法,对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7]。我们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成绩评定分为四部分,注重了理论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了学习过程的评价。理论课程成绩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理论课程成绩=出勤×5%+平时作业成绩×10%+期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15%+期末理论课程考试成绩×70%。其中:
出勤:满分为5分。迟到、早退一次,分别记扣0.5分;旷课一次,记扣1分,从总成绩中扣除,最多记扣5分。以此要求学生按时到课学习。
平时作业成绩:满分为10分。每次不按时交或者雷同作业的同学记为0分。学期结束,用每一次成绩的总和除以总次数,即为本学期平时作业成绩。以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期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15分。考试以100分记,无故缺考或考試舞弊者,成绩以0分记。以此培养学生诚信考试,诚信作人。
期末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70分。考试以100分记,无故缺考或考试舞弊者,成绩以0分记。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8]。从而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与探索,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生物环境类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学生考研,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成绩表现良好。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评价,学生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超.长江师范学院与时俱进谋发展[J].决策导刊,2009(11):43~45.
[2] 罗威.高师生物教育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体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2):127~128,114.
[3] 周丽华,李红,关燕琼.工科院校环境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8):267~268.
[4] 但飞君,廖照江,李瑞萍.优化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48.
[5] 陈向明,陈河如.生物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6(15):81~82.
[6] 张杰,臧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9):55~57.
[7] 姜文凤,陈宏博,于丽梅,等.改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青年教师学报,2007(1):70~72.
[8] 何树华,张淑琼.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73~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