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宁夏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工作的陆续实施,出现了新的留守儿童问题——“移民区留守学困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习惯上、语言沟通上、学习生活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挑战,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缺少亲情呵护的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帮助移民区留守学困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我区“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强。移民搬迁的孩子,由于来自不同的市县,生活习惯,文化层次都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移民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以致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从而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李小明同学是从隆德搬迁至红寺堡的学生,由于说话口音与其他同学差异较大n、l(汉语拼音中N L)不分,常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动不动就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斗殴。
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内向。生活环境、交流人群、语言沟通、学习状况等改变,使移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内向,胆小怕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生活无聊而空虚。父母不在身边,新的生活环境又缺少知心朋友,遇到困难时不愿向他人求助,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独来独往内向孤僻的性格。
厌学和怨恨父母。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缺少父母的监督,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学习。接管他们的爷辈亲戚朋友们只管生活不问学习,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没人骂,渐渐地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厌学。在生活中他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根本不懂得知识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门打工挣钱,对父母的艰辛并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作为全国最早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我们更早的面对这一问题。通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现将 “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转化教育的一些对策做一简单交流 :
积极的心理暗示。 治病要治本,通过长期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可利用谈话等多种途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调动移民区留守学困生潜意识的力量,使其顺利走出学习和生活的困惑,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转变“移民区留守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平静心情、发现自己的闪光、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激发潜能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通过和老师的心理沟通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放下心里抑郁,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积极改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努力提高学习积极心,健康快乐地成长。马守仓同学是从西吉县搬迁来的,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刚到班里时由于各方面不适应,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学习下降很厉害。通过在交流中不断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他逐渐找回了自信,能在各种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并以652分的中考成绩考入银川某重点高中。
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引导家长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让家长明白给孩子打个电话,哪怕是几句问候,几句学习的叮咛,也是对孩子莫大的精神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家长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回家看看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刘莉莉父母为了生计带年幼的弟弟常年在银川打工,几个月才能回来看一次她,让她觉着父母嫌她是女孩不爱她,逆反心理很强,我行我素不合群。有一次她家长来学校看她,我利用家长在办公室等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介绍了刘莉莉的思想困惑。家长恍然大悟,加强了与孩子的沟通并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刘莉莉由此变得一天天快乐和自信起来。
加强学习管理,倾注集体的关爱。学校应把“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开展教育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班级组织“孝敬父母月”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学会感恩”活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班级组织“孝敬父母月”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学会感恩”活动,充分让学生去自编自演,老师要鼓励胆小、孤僻的孩子,要多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即是他们表演的不好,也要给予肯定,施于掌声,而且老师还要想方设法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有进步的地方。这样的活动多了,加上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逐渐融入集体,他们才会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会他们经营自己的人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为梦想而奋斗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现阶段我区“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强。移民搬迁的孩子,由于来自不同的市县,生活习惯,文化层次都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移民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以致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从而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李小明同学是从隆德搬迁至红寺堡的学生,由于说话口音与其他同学差异较大n、l(汉语拼音中N L)不分,常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动不动就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斗殴。
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内向。生活环境、交流人群、语言沟通、学习状况等改变,使移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内向,胆小怕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生活无聊而空虚。父母不在身边,新的生活环境又缺少知心朋友,遇到困难时不愿向他人求助,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独来独往内向孤僻的性格。
厌学和怨恨父母。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缺少父母的监督,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学习。接管他们的爷辈亲戚朋友们只管生活不问学习,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没人骂,渐渐地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厌学。在生活中他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根本不懂得知识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门打工挣钱,对父母的艰辛并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作为全国最早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我们更早的面对这一问题。通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现将 “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转化教育的一些对策做一简单交流 :
积极的心理暗示。 治病要治本,通过长期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可利用谈话等多种途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调动移民区留守学困生潜意识的力量,使其顺利走出学习和生活的困惑,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转变“移民区留守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平静心情、发现自己的闪光、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激发潜能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通过和老师的心理沟通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放下心里抑郁,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积极改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努力提高学习积极心,健康快乐地成长。马守仓同学是从西吉县搬迁来的,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刚到班里时由于各方面不适应,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学习下降很厉害。通过在交流中不断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他逐渐找回了自信,能在各种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并以652分的中考成绩考入银川某重点高中。
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引导家长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让家长明白给孩子打个电话,哪怕是几句问候,几句学习的叮咛,也是对孩子莫大的精神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家长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回家看看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刘莉莉父母为了生计带年幼的弟弟常年在银川打工,几个月才能回来看一次她,让她觉着父母嫌她是女孩不爱她,逆反心理很强,我行我素不合群。有一次她家长来学校看她,我利用家长在办公室等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介绍了刘莉莉的思想困惑。家长恍然大悟,加强了与孩子的沟通并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刘莉莉由此变得一天天快乐和自信起来。
加强学习管理,倾注集体的关爱。学校应把“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开展教育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班级组织“孝敬父母月”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学会感恩”活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班级组织“孝敬父母月”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学会感恩”活动,充分让学生去自编自演,老师要鼓励胆小、孤僻的孩子,要多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即是他们表演的不好,也要给予肯定,施于掌声,而且老师还要想方设法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有进步的地方。这样的活动多了,加上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逐渐融入集体,他们才会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移民地区留守学困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会他们经营自己的人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为梦想而奋斗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