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品课程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该文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相关对策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一条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04-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此,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提出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品课程的数量也成了衡量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1 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全方位的质量工程,至少需要制定几年的切实的建设计划,扎扎实实、认真持久地建设,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然而,近年来在一些精品课程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就申报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整个建设过程不是依照精品课程内涵踏踏实实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拼凑评审材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同时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站的外观设计与显示特效上,最终的建设成果就是完成了一个接受评审的网站。单纯为了评审而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抛开了精品课“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失去了意义。
2) 盲目套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类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的课程中使用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不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很多强调实践的高职类精品课程中都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里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效果不佳。
3) 简单仿效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精品课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为求实效,直接拿来成功精品课的案例,不加思考,简单模仿,忽略了自身特色的东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4) 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不能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精品课程的各项建设成果单是为了接受评审,并不应用于日常教学、不服务于广大师生,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
5) 单一的网上评审的形式,使得部分虚假材料出现。
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都是根据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这种评审形式的优点是方便高效,但单一的在网上通过评审材料和课程网站衡量一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很难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课程的建设工作不在精品课“五个一流”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撰写上,形成了水分极大的虚假材料。
6) 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欠完善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院系对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不够重视,一些院系虽已开展相应的评价与测评,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目前仍仅限于教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与考核,而在引入对精品课程教学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方面仍然不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多数院系都未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针对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针对重建设和评比结果,忽视建成后的运用问题,应该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两手都要抓的方向发展。实行过程管理:学院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精品课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是否有偏差、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反思、技术性问题的指导。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优点与存在问题之后,应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并采取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达到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目的。
2) 针对课程特点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应该建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评价反馈,促进精品课深入建设。
通过建立统计访问与在线调查模块、BBS、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客观地对精品课进行评估,及时反映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广的应用情况,建立对精品课建设的监督管理,促进精品课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精品。
3) 针对对后续完善工作重视不够,为做“精品课程”而做精品,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成果不应用于日常教学,建而不用,应该加强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加强学院对精品课程评比后的管理,成立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监督、反馈,按照国家对精品课建设内涵,成为精品课的第一年完善精品课网站建设内容,比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监督;第二年按照精品课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课程全线跟踪和教学录像制作,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精品课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第三年根据教学实践完善精品课建设网站中的相关材料,使得网站材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真正达到精品课建设内涵。
4) 完善精品课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平台。精品课建设网站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利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生动的课件或动画在精品课网站上进行共享,经常对网站进行更新,激发学生利用该精品课网站达到巩固和自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BBS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 完善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对精品课建设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和结果推广制度。把实现的目标同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同时,对精品课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教学效果,并把成功的案例在全校进行推广。
3 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杨登新,王恩军,闫华.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
[3] 郑家茂.实施精品课战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6-27.
[4] 侯治富.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04-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此,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提出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品课程的数量也成了衡量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1 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全方位的质量工程,至少需要制定几年的切实的建设计划,扎扎实实、认真持久地建设,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然而,近年来在一些精品课程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就申报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整个建设过程不是依照精品课程内涵踏踏实实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拼凑评审材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同时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站的外观设计与显示特效上,最终的建设成果就是完成了一个接受评审的网站。单纯为了评审而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抛开了精品课“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失去了意义。
2) 盲目套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类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的课程中使用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不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很多强调实践的高职类精品课程中都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里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效果不佳。
3) 简单仿效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精品课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为求实效,直接拿来成功精品课的案例,不加思考,简单模仿,忽略了自身特色的东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4) 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不能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精品课程的各项建设成果单是为了接受评审,并不应用于日常教学、不服务于广大师生,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
5) 单一的网上评审的形式,使得部分虚假材料出现。
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都是根据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这种评审形式的优点是方便高效,但单一的在网上通过评审材料和课程网站衡量一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很难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课程的建设工作不在精品课“五个一流”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撰写上,形成了水分极大的虚假材料。
6) 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欠完善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院系对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不够重视,一些院系虽已开展相应的评价与测评,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目前仍仅限于教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与考核,而在引入对精品课程教学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方面仍然不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多数院系都未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针对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针对重建设和评比结果,忽视建成后的运用问题,应该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两手都要抓的方向发展。实行过程管理:学院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精品课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是否有偏差、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反思、技术性问题的指导。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优点与存在问题之后,应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并采取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达到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目的。
2) 针对课程特点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应该建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评价反馈,促进精品课深入建设。
通过建立统计访问与在线调查模块、BBS、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客观地对精品课进行评估,及时反映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广的应用情况,建立对精品课建设的监督管理,促进精品课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精品。
3) 针对对后续完善工作重视不够,为做“精品课程”而做精品,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成果不应用于日常教学,建而不用,应该加强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加强学院对精品课程评比后的管理,成立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监督、反馈,按照国家对精品课建设内涵,成为精品课的第一年完善精品课网站建设内容,比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监督;第二年按照精品课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课程全线跟踪和教学录像制作,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精品课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第三年根据教学实践完善精品课建设网站中的相关材料,使得网站材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真正达到精品课建设内涵。
4) 完善精品课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平台。精品课建设网站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利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生动的课件或动画在精品课网站上进行共享,经常对网站进行更新,激发学生利用该精品课网站达到巩固和自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BBS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 完善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对精品课建设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和结果推广制度。把实现的目标同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同时,对精品课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教学效果,并把成功的案例在全校进行推广。
3 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杨登新,王恩军,闫华.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
[3] 郑家茂.实施精品课战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6-27.
[4] 侯治富.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