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越城区树人小学教科节上请来了不少小学语文界名师,其中有一位是省教坛新秀蒋军晶老师。他执教的课外阅读《疯羊血顶儿》让我看到了一位别样的老师。他豪迈大气且又不乏幽默,他的课设计精致且又出人意料,他极具个性且又招人喜爱。他谈笑风生、心情放松,他真不愧是全国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的获得者,短短40分钟,竟让我成了他的“铁杆粉丝”。要问我别样的他,课堂有多少别样的精彩,有多少打动我的地方,请听我娓娓道来。
【关键词】课堂导入;讨论;收获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别样的导入
蒋老师出奇制胜,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写上课题《疯羊血顶儿》、西顿、椋鸠十、沈石溪,然后才正式上课。大家都心里嘀咕着,这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只见他——
片段一
师:(指着“椋鸠十”这个名字)你猜这怎么念?
……
师:同学们,有人说写动物小说的椋鸠十相当于写童话的——
生:安徒生。
师: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童话作家吗?
师:如德国的霍夫曼豪夫,他写的《咬胡桃的小人和鼠王》很有意思。
师:有人说写动物小说的椋鸠相当于写诗歌的——
生:李白。
师:是唐代大诗人。
生:李清照。
师:你一下子从唐代说到了宋代。
生:艾青。
师:艾青,他写过《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托尔斯泰,是吧?他的《战争与和平》令我们记忆深刻。
课也听过不少,说实在这样的导入还真是少之又少。一开始就吊人胃口,让大家猜写在黑板上的“椋鸠十”怎么读,大家是众说纷纭,答案一个接着一个,可惜连连被蒋老师否定。最后连听课老师的神經也被提起来了。呵呵,因为很多老师也碰到了知识的盲点,偷偷说不认识呢!最后还是蒋老师自己说了答案,有意思,印象真是深刻。
接着,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作者开聊了,乍听,还真有些乱。什么跟什么呀,几个完全不搭界的作家怎么都串在了一起,刚开始还真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过细琢磨倒是明白了教师想让孩子们多扩大知识面的用意,这也未尝不可。你别说,还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孩子们的知识面还真丰富,不可小觑。
二、别样的讨论
蒋老师出示了母羊被黑母狼撕杀的片段,在学生进一步阅读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别样的问题展开了别样的讨论,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孩子们热爱儿童文学的基础上,我被这群孩子们的回答吸引了。
片段二
师:母羊之死只是十几秒钟的事情,但作者却写了近二十页,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生1:我觉得这样写很好,正是这一幕,给“血顶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它的复仇计划埋下了伏笔。
生2:我觉得这样写不好,因为这样写暴力倾向太强烈了,晚上看了会做噩梦的。
生3:我觉得这样写很好,这样更可以突出狼的凶残,更能燃起“血顶儿”的仇恨。
生4:我觉得这样写很好,狼杀羊的片段很精彩,能体现狼的无情和羊的懦弱,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生5:我觉得不好,本来狼吃羊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很正常的食物链现象,不必写得那么血淋淋的。……
多么精彩的回答呀!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至少在阅读中延伸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学生学会了提问题,解析问题,更让孩子们学会了敢于挑战作家。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正是要追求这种对话吗?在课堂上去追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再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别样的选择
片段三
师:最后,“血顶儿”与黑母狼展开一场决斗,你希望是谁赢?请用分值表示:-3、-2、-1、0、1、2、3 ,并说明理由。
生1:“大家光想到了羊是有生命的,但是忘记了狼也是有生命的呀!“血顶儿”只是死了母亲,可人家是死了不止一个,说不定还是母狼更值得同情呢!”
生2:“我很犹豫,是因为一方面我很同情“血顶儿”,觉得他很可怜,最后连他最信任的朋友也背叛了他,我多么希望他能赢。另一方面,我也明白“弱肉强食”这个道理,狼毕竟是狼,应该符合事实的发展规律,狼最终会战胜羊。
老师的问题问得很巧,他没有简单地把人理解为两种,他没有忽视人们很多时候的矛盾心理。而这样的设计,显然让孩子们更有话可说。可别小看孩子们,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惊人的。一个个辩证式的解答,一个个不一样的思考点,从他们的口中倾泻而出,很多孩子的回答让所有听课的老师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这就是成功的设计带给孩子们最大的收获。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让孩子尽情地阅读吧,我们不必担心孩子在书本中会学不到什么?这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太多太多,而文学作品会将这些真实的东西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作为老师,我们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开一张书单的基础上搞课外阅读教学了,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是儿童文学的爱好者、鉴赏者、写作者,儿童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才能更好地亲近母语。我想,为儿童阅读点灯,做一个散发着文学味道的语文老师,多上几堂像蒋老师那样的班级读书会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吧!
(编辑:毕力中)
【关键词】课堂导入;讨论;收获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别样的导入
蒋老师出奇制胜,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写上课题《疯羊血顶儿》、西顿、椋鸠十、沈石溪,然后才正式上课。大家都心里嘀咕着,这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只见他——
片段一
师:(指着“椋鸠十”这个名字)你猜这怎么念?
……
师:同学们,有人说写动物小说的椋鸠十相当于写童话的——
生:安徒生。
师: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童话作家吗?
师:如德国的霍夫曼豪夫,他写的《咬胡桃的小人和鼠王》很有意思。
师:有人说写动物小说的椋鸠相当于写诗歌的——
生:李白。
师:是唐代大诗人。
生:李清照。
师:你一下子从唐代说到了宋代。
生:艾青。
师:艾青,他写过《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托尔斯泰,是吧?他的《战争与和平》令我们记忆深刻。
课也听过不少,说实在这样的导入还真是少之又少。一开始就吊人胃口,让大家猜写在黑板上的“椋鸠十”怎么读,大家是众说纷纭,答案一个接着一个,可惜连连被蒋老师否定。最后连听课老师的神經也被提起来了。呵呵,因为很多老师也碰到了知识的盲点,偷偷说不认识呢!最后还是蒋老师自己说了答案,有意思,印象真是深刻。
接着,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作者开聊了,乍听,还真有些乱。什么跟什么呀,几个完全不搭界的作家怎么都串在了一起,刚开始还真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过细琢磨倒是明白了教师想让孩子们多扩大知识面的用意,这也未尝不可。你别说,还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孩子们的知识面还真丰富,不可小觑。
二、别样的讨论
蒋老师出示了母羊被黑母狼撕杀的片段,在学生进一步阅读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别样的问题展开了别样的讨论,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孩子们热爱儿童文学的基础上,我被这群孩子们的回答吸引了。
片段二
师:母羊之死只是十几秒钟的事情,但作者却写了近二十页,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生1:我觉得这样写很好,正是这一幕,给“血顶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它的复仇计划埋下了伏笔。
生2:我觉得这样写不好,因为这样写暴力倾向太强烈了,晚上看了会做噩梦的。
生3:我觉得这样写很好,这样更可以突出狼的凶残,更能燃起“血顶儿”的仇恨。
生4:我觉得这样写很好,狼杀羊的片段很精彩,能体现狼的无情和羊的懦弱,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生5:我觉得不好,本来狼吃羊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很正常的食物链现象,不必写得那么血淋淋的。……
多么精彩的回答呀!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至少在阅读中延伸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学生学会了提问题,解析问题,更让孩子们学会了敢于挑战作家。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正是要追求这种对话吗?在课堂上去追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再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别样的选择
片段三
师:最后,“血顶儿”与黑母狼展开一场决斗,你希望是谁赢?请用分值表示:-3、-2、-1、0、1、2、3 ,并说明理由。
生1:“大家光想到了羊是有生命的,但是忘记了狼也是有生命的呀!“血顶儿”只是死了母亲,可人家是死了不止一个,说不定还是母狼更值得同情呢!”
生2:“我很犹豫,是因为一方面我很同情“血顶儿”,觉得他很可怜,最后连他最信任的朋友也背叛了他,我多么希望他能赢。另一方面,我也明白“弱肉强食”这个道理,狼毕竟是狼,应该符合事实的发展规律,狼最终会战胜羊。
老师的问题问得很巧,他没有简单地把人理解为两种,他没有忽视人们很多时候的矛盾心理。而这样的设计,显然让孩子们更有话可说。可别小看孩子们,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惊人的。一个个辩证式的解答,一个个不一样的思考点,从他们的口中倾泻而出,很多孩子的回答让所有听课的老师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这就是成功的设计带给孩子们最大的收获。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让孩子尽情地阅读吧,我们不必担心孩子在书本中会学不到什么?这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太多太多,而文学作品会将这些真实的东西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作为老师,我们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开一张书单的基础上搞课外阅读教学了,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是儿童文学的爱好者、鉴赏者、写作者,儿童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才能更好地亲近母语。我想,为儿童阅读点灯,做一个散发着文学味道的语文老师,多上几堂像蒋老师那样的班级读书会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吧!
(编辑:毕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