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南戏遗韵今犹在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owdp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末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据统计,目前莆田市莆仙戏演艺人员达3800多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一个莆田人平均一年看10多场莆仙戏表演。
  莆仙戏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始于唐,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至今仍有5000多个传统剧目。
  兴于唐宋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公元860年~公元873年),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
  融汇百家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50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朱文》《乐昌公主》《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独树一帜
  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赶戏”情结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一年要下乡130多天,演200多场。在整个莆田市有100多个剧团,他们活跃在乡村,每年给观众带来约6万场演出;有的村子一年演戏300多天不停息;有的演员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年只休息一两天。
  “演得好,唱腔和音乐都很地道!”、“专业剧团就是不一样!”观众就像专业评委。
  “莆田一直有很好的看戏传统,做寿、盖房子、升学等,都会摆一两场戏,请邻居们来看,村里的老板收成好了,也会请戏。村民来看戏都是拖儿带女,这样一来,我们莆仙戏也融进下一代人的成长记忆里了。”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王少媛说。
  70岁的游老伯是跟着几个朋友从附近的前云村赶来的。
  “我们村里也摆很多戏,每个村的戏不一样,这个戏好看,我们就赶过来了。”游老伯说,他一年看很多戏,在他心目中,莆仙戏是最好看的。小时候,他就经常“赶戏”。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莆仙戏,那时候,莆仙戏班子很少,乡下的演出也少。要是遇到哪个村子里有演出,我们跑10多公里都要赶过去。赶到了才发现,戏台前也是人山人海,不但没地方坐,站在老远连演员都看不到,还有人爬在树团只有七八个人。但是只要有演出就有很多人看,我们在台上演,台下的人数都数不清,附近村的人都赶来了。”
  在乡间演戏,风餐露宿的辛苦,只有演员自己才能体会。“我们每天大约12点从城里出发,到不同的村子里演戏,演完两场,回家大概要晚上11点了。辛苦是辛苦,只要不遇上刮风下雨就好,村子里表演的环境肯定没有剧院里好,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但是我们喜欢演戏才来学,不会觉得累。”一位小演员说。
  王少媛是“梅花奖”得主,同时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不过,虽是一朵“梅”,但王少媛甘愿“开”在乡间。一年下乡100多天,不管有没有她的戏,她都在现场。“在乡村演出,各种情况都遇到过。遇上打雷下雨,我们接着演;有时候刮台风,把我们的台子吹塌了,我们就当起技术工人重新搭台。”
  “大舞台谁不喜欢,但是在农村演也有在农村演的乐趣。老百姓说王少媛没演不行,那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演一场。”
  她说,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鱼水”的,莆仙戏演员离不开观众,乡村的观众也离不开莆仙戏。“我们愿意到第一线和农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评委。我每次演完,都有人为我点评一番,唱腔、人物塑造、表情一一点评,跟专家一样。要是谁偷懒了,演得不好,大家看一会儿就走了。我们有时候住在村子里,第二天一起床,就有人在门口说,‘你昨晚演得太差了’,一点不给我们面子。所以,现在每场戏大家都认真演,不敢怠慢。”
  “农村观众的亲和力特别强,我们在乡村演出,他们买苹果的时候会分给我们几个,有时候还会拿一袋点心放在我们的化妆台上;有时露天演出,突然下雨了,观众很支持我们,打着伞把戏看完。我真的觉得很自豪,很骄傲,也更感到是这个剧种培养了我。”
其他文献
所谓“三防”,指的是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是我国南方三大杉木中心产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林业科技和信息化应用的逐步增多,延平区林业局围绕延平“十二五”规划林业发展任务,坚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原则,在与南平电信分公司合作基础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移动执法、森林防护监控、林业即时通信等信息应用,在全省率先建设覆盖全区林业“三防”一体化信息平台,有效提高了全区林业服务工
期刊
邓春晖的作品使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其画面广大与精微,既是精神的专注,亦是情绪的弥漫,细微处有生动,模糊处有韵味,在单纯中耐人寻味。  2010年,邓春晖来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高研班研修,初次见面,我们交换了许多看法与见解,我惊喜这是个很有想法、追求的青年艺术家。  从福州美术学校到福建师范大学再到中国美术学院,每一步春晖都走得稳健,保持着浓烈的向上求知欲望,在艺术追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中国美术
期刊
茶叶先从武夷下梅村出发到江西的河口,然后改为水运到达汉口经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镇,再换马驮运经洛阳、晋城、长治到祈县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在那里换驼队经过库伦之后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全程5000公里,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万里茶路。  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年~公元820年),才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10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6幅作品获奖。包世生的《呐喊》荣获一等奖,陈登登的《闲暇》、何春生的《宴席》获二等奖,洪青的《古镇姑娘》、陈向橙的《金山寺之夜》、陈国云的《诉说》获三等奖,林梅钦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呐喊》(一等奖)积10分 包世生 摄  点评:低角度构图,使画面更加简洁,大象也似乎要冲出画面,让整个画面更具冲击
期刊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学者,尊敬的各位嘉宾:  上午好!  “语言文字大论坛”从2007年1月18日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50期。大论坛之所以能长期坚持下来,和大家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是酷暑还是严冬,你们都不辞辛劳地来论坛演讲、讨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科学体系,破除汉字难学之谜,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代表“语言文字大论坛”组委会向你们和一切支持我们工作的同道、朋友致以崇高的
期刊
在“语言文字大论坛”举办50期之际,不胜感慨。  我们举办“语言文字大论坛”,旨在研究、开发汉字、汉语,弘扬汉字文化,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捍卫汉字文化的大论战,而且还关系着国家民族中兴的大局,意义极其重大。因此,“语言文字大论坛”将在中国汉字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细胞,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中华文化之魂。汉字蕴含着中华文化各种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
期刊
近日,在以色列一家诊所的手术室中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医生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脑部神经手术,而患者竟然淡定地拉着莫扎特的小提琴曲。患者Naomi Elishuv曾是一位专业小提琴手,20年前被诊断为颤手症。手术期间医生需要将脑起搏器植入大脑,使神经脉冲能压制Naomi双手的震颤。为了确保设备被放置准确,Naomi在手术中就需要配合医生演奏小提琴。
期刊
此次座谈会的会标写的是“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努力建设语言文字强国”,我认为这个主题写的很好,很有水平。我们就是要在文化发展上真正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经过努力使我们的国家从一个语言文字大国变为一个语言文字强国。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语言文字大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50期。在这期间,有4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丰富多彩的讲演,也有一批相对固定的来自各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其讲演内容及热点
期刊
1、中文里夹用拉丁字母的历史比《汉语拼音方案》早得多  实际上,中文里夹用拉丁字母这件事从西学东渐后不久就开始了,特别是数学、化学、物理等教材、著作中。在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文学作品里也常常夹用拉丁字母,如鲁迅作品里的“阿Q、小D、K君来到N地”之类。这种現象表明了汉字系统有较好的包容性、易扩展性;也是国人自觉地吸收西方文化、拿来我用的一种行为。长时期里,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自愿的、非强制性的。
期刊
看着远处,听着窗外的雨声,一杯清茶,王立燕开始讲述他的创业历程。十几年打拼下来,他有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相比眼前的利益得失,他更看重三五年之后的市场走向。  王立燕是福建顺昌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罗金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17日,注册资金1000万元,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六一中路瀛东交叉路口红星商住综合楼,主要经营建材批发、投资农业等项目。公司在成立时名称为“福建盛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