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时间,A股白酒板块涨幅达到5倍有余,个股方面,五粮液涨了6倍,泸州老窖涨了7倍,山西汾酒涨了10倍。前些年还是日薄西山的传统行业代表,近两年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相比较之下,过去两年互联网板块涨幅仅1.5倍。这让不少看好科技板块的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戏谑道:“年少不知白酒香,错把科技加满仓。”
确实,在很多年轻人眼里,白酒行业既传统又缺乏新意,作为投资品也缺少想象空间。年轻人的酒精饮品更倾向于啤酒、洋酒和红酒,白酒饮用相对较少,消费“泸五茅”等高端白酒者则少之又少。且自2012年八项规定发布之后,白酒公务消费方面锐减。在市场需求并未出现明显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品牌白酒突然异军突起呢?白酒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品牌白酒的发展史
中国白酒历史文化悠久,部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种类繁多的各色名酒。目前国内流行的品牌白酒格局,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大致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鲁酒、五粮液、茅台等品牌名酒次第登场,各领一段分骚。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水平落后,社会整体物资短缺,物质消费主要由供给决定。白酒产业“投资小、见效快、不怕坏”,诸多名酒成为国家重要的纳税创汇产品,并于1951年被列为专卖品,实行全国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酒类市场,企业发展自主性弱,泸州老窖、汾酒、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价格差距不大。这一时期的白酒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年复合增速为9.3%,远远无法满足消费需求。
但是在这期间白酒的生产技术一直在改进,其中以泸州老窖为代表。这一时期泸州老窖技术体系领先,向全国输送酿酒技术人才,在国家支持下快速发展。1959年老窖出版新中国第一本酿酒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规定了全国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成为浓香型白酒的典范和标准,并先后开办27期酿酒工艺和成品勾调训练班,培训了8000多名酿酒技术人才,浓香技术输出全国,被称为中国白酒的黄埔军校。20世纪60年代,泸州老窖便实现了年产万吨,而茅台、五粮液年产量尚不足千吨。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国家政策管制逐步放开,品牌白酒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供给快速增加,一度出现粮食过剩的局面,酿酒成为消化粮食的一大出路。同时国家放宽了对白酒行业的管制,行业步入繁荣发展阶段,供给扩容逐渐跟上消费需求。
由于清香工艺没有窖池约束,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出酒率高的特点,能够快速扩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0世纪70年代起,清香型白酒占比超过70%,成为该时期白酒行业的主流,代表性酒企为山西的汾酒。
1985年汾酒产能达到一多万吨,全年产量突破8000吨,占据当时全国13种名酒产量的一半,成為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1986年汾酒成为全国第一家产量破万吨的酒企,1987年营收第一,超过白酒行业前10位中后9位的总和,全年利税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自1988年起连续6年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食品饮料企业之首,奠定“汾老大”的地位。
1988年名酒价格管制放开,酒企纷纷提价。各酒企价格策略分化,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坚持涨价策略,强化高端品牌形象,逐渐成为品牌白酒第一阵营。相较之下,原先的龙头泸州老窖、汾酒选择降价策略,“名酒变民酒”,高端品牌形象弱化。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市场经济活跃,白酒产业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全国白酒产量一路攀升。随着白酒行业持续发展,市场供给逐步跟上需求,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白酒行业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权。
20世纪90年代,为了争夺市场,品牌白酒开始了广告营销时代,其中典型代表为鲁酒。1993年,孔府家酒凭借大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结合“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经典广告创意,脱颖而出。1994年,尚无名气的地方小酒厂孔府宴在央视第一届广告段位招标会上以3079万元标底获得首届央视标王,名声大噪。1995年,山东的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击败“两孔”,成为新晋标王,同样名噪一时。1996年秦池酒销售收入增长5倍,达到9.5亿元。1996年其更是以3.2亿元的天文数字蝉联标王。
鲁酒在央视广告竞标上的强势表现将白酒推到风口浪尖,1996年国家23个部委联合承诺:公务宴请不喝白酒,同时也加强了对品牌白酒的监管。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国内消费产生了影响。秦池酒以天价拿下央视标王,但其实际生产能力无法消化巨额的广告成本,且随后被曝光收购川酒勾兑事件,1997年销售额仅完成6.5亿元,加之1998年行业再遇调整期,自此一蹶不振。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2003年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白酒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阶段,口子窖、洋河、古井等名酒复兴。2012年之后,国家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政策控制“三公消费”,叠加白酒行业的“塑化剂事件”和“茅五4.49亿元纵向反垄断罚单”,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消费需求快速下降,产能过剩,白酒行业遭遇重挫。
茅台领衔白酒崛起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白酒消费受此影响也逐渐恢复元气。数据显示,白酒消费中政务消费占比从40%降至5%,个人消费占比由原先的18%大幅提升至45%。随着大众市场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推动,中高端白酒市场逐渐升温。其中茅台酒以自身独特的品牌和文化优势,逐渐崛起,成为高端白酒的代名词。 茅台酒的品牌营销广为人知。例如,1914年“巴拿马摔酒瓶”典故被广泛宣传。此外,茅台还宣传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庆节,周恩来总理将茅台作为国宴用酒,成为“开国第一酒”。茅台酒还与抗美援朝胜利、原子弹试验成功、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等诸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为茅台酒赋予了诸多的文化意义。
除了品牌营销外,茅台酒还极力宣扬其独特的工艺和稀缺性。例如,茅台酱香酒生产工艺包括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历1年的生产周期和3年以上的贮存期,整个生产流程合计约5年,且出酒率低,对地理位置有特殊要求等。此外,为进一步凸显产品稀缺性,茅台酒厂对产能进行控制。茅台酒厂称,由于核心产区的环境限制,预计茅台酒产能增长至5.6万吨后将不再扩产。茅台酒的产能限制将进一步维护其稀缺属性。
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茅台酒还不断提价,逐步确立了其高端定位。2000年后茅台10次提价,平均单次提价幅度在20%左右。其中2008年1月初的提价一举超过五粮液,并于2009年拉开与五粮液的价差,品牌也逐渐分层。
除了稀缺的产品属性,近些年来茅台酒还具有了一定的金融属性。即除了消费需求外,还有了投资需求、收藏需求。根据茅台老酒的价格变化来看,2000—2018年,茅台酒的年复合增值率在15%—25%之间,其中2017年達到28%,表现出较好的投资性。
高端、稀缺、增值保值等属性使得茅台酒近些年来日益受到追捧,甚至一酒难求。市场价常年是指导价的两倍左右,是出厂价的二到四倍。
资本市场上茅台也是一飞冲天。2015年初,茅台酒股价才刚刚达到100元,至2020年1月7日,股价已经涨到了2140元。五年涨了20多倍。在茅台的带动下,山西汾酒、泸州老酒、五粮液等白酒品牌纷纷跟涨,整个白酒板块也是狂飙突进。
白酒股的疯狂已经偏离了普通人的认知。2021年开年,白酒股延续暴涨行情,股价接连创新高。头部白酒品牌日常涨幅能超过5%,二三线白酒企业则不时出现涨停。白酒股的狂欢究竟是不是泡沫,也许只能见仁见智。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几乎一致认为,白酒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弊大于利。从主流的文化导向来看,不饮酒、少饮酒也是社会倡导的方向。从政府层面来看,各地限制公务员饮酒、限制“三公消费”中的白酒消费等各种规定也是层出不穷,持续加码。中国市场虽然大,但是能够支撑起多少家千亿级别以上的白酒企业呢?目前白酒股的疯狂,恐怕需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