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堆绣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堆绣”在藏地通常指的是“唐卡堆绣”,即是用堆绣而不是用画的方法来制作唐卡。藏区内最有名的堆绣主要集中在热贡(以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为中心的区域)一带,被称为“塔尔寺三绝”的塔尔寺堆绣即属于这一风格、塔尔寺的堆绣,是先把所需佛、观音,度母、护法神及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人物或故事场景的图样先在纸上画好,然后僧人将其分成不同部分剪裁下来贴在已经选好颜色的绸缎上,再将这些绸缎按照图样的轮廓剪裁下来,并在其中填入羊毛、棉花等物,再依样堆贴在已经设计好的布幔上,最后用各色丝线缝边、绘染、熨贴等工序,成就一幅极具立体感、真实感的精美画卷。
  堆绣,其实就是一种融入了刺绣工艺的布贴艺术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堆绣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它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其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在长江流域有了雏形。实际上民间堆绣的出现时间 直难以得到确切的考证,我国一些少数民族 如苗族,在其服饰上便有着堆绣的运用。而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过运用堆绣手法制成的宗教唐卡画卷。在藏地古老宗教苯教的经文记载中,其创始人登巴辛绕米沃在万千年前曾将众多技艺传授给包括藏地的诸多地域的学者,其中在“bZo rig pskor”这卷经文中便记载了如雕刻,绘画,堆绣,坛城建立方法等一系列的技艺。这从另一面旁证了藏族堆绣工艺的悠久。
  
  “布宫”传承
  
  拉萨作为多年来西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自然也少不了这种特殊的唐卡制作工艺,而由于拉萨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使得堆绣这种工艺在选材、做工、构思以及生存方式等方面,也有别于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具有拉萨气质的“拉萨堆绣‘艺术。
  拉萨历来集中着藏区众多的达官显贵与高僧喇嘛,而堆绣这一复杂的手工技艺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50年前,布达拉宫下的雪村中有个大型的手工作坊,坊中集中了西藏最优秀的批手工艺者,他们为拉萨三大寺以及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年复一年地制作全西藏最精美的手工艺品。尼玛的父亲正是师从干其中一位优秀的堆绣技师
  尼玛今年50多岁,有着优雅白皙的面容,她是如今拉萨已经为数不多的懂得堆绣技艺的技师。作为家中的长女,尼玛无法像弟弟妹妹们一样去上学念书,一直照顾家中大小事项并继承了曾经是哲蚌寺技师的父亲的堆绣手艺。尼玛从12岁时便跟着父亲学习堆绣,花费了10年时间,到了20多岁才算是可以出师,被允许去独立绘绣一幅唐卡。当初学习绣唐卡也只是寻求一门谋生的手段,原本在过去的年代,布达拉宫中是不允许有女人来从事绣唐卡的工作,这个戒规直至西藏和平解放后才被破除,尼玛在出师后,便开始为拉萨的三大寺绣唐卡。由于堆绣唐卡制作复杂,所以价格通常在两三千元至两三万元不等,如果所需的大小和材料特殊,价格甚至会再贵上数倍。因此,除了寺院用于佛事活动外,鲜有人能买得起这样一幅唐卡来供奉。鉴于这个原因,尼玛也无法单靠绣唐卡来维持生计,像不少堆绣技师一样,她更多的时候是靠为人缝制衣服或是为僧人寺院做些其他用品来赚钱。
  当被问起是否有收徒弟的想法时,尼玛多少显得有些无奈:父亲也有过不少徒弟,但其中多数人为残障人士,而如今的年轻人多是要上学念书,最主要的是,学习堆绣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而学成之后又很难靠它迅速赚钱,所以几乎没有年轻人对它感兴趣,自己在北京读大学的独子也是如此。自己的手艺会不会失传,尼玛不知道,也许若干年之后拉萨堆绣真的就没人会了吧,想到这,尼玛难掩落寞的神情。
  尼玛的担心在扎西顿珠这里有了另一种回应。绣出新天地
  初见扎西顿珠,很难想象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会从事着那样一个细腻的工作。扎西顿珠是尼玛父亲师兄的徒弟,大家也都是师从一派,同属拉萨堆绣派系风格是一致的。说起当初学习堆绣的原因,扎西顿珠略显羞涩。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所以扎西顿珠从小就被家中百般宠爱,因此也格外的调皮。为了改造他的性情,母亲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便送他去学艺。当时在学艺坊中,扎西顿珠有着几十个师兄弟姐妹,他是当中年龄最小的。师兄弟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因为如果从师父那里争取到外来的订单不光可以赚取部分收入,而且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机会平时并不是很多。
  当年的学徒并不像如今上学那样,老师教,学生学。当年,师父不但很少会主动教徒弟,甚至故意私藏起一部分手艺不被徒弟学到,所以徒弟们很多时候要靠“偷师”来学习技艺。扎西顿珠刚去学艺坊的时候,便是一直被支去做各种杂务,师父也不会去教他
  
  拉萨堆绣唐卡制作工艺:
  
  ·依据订单先找到所需要的素描底稿,通常这种底稿由唐卡师提供。
  ·把底稿上图案依据颜色不同而分成不同部分,如祥云、花朵、基座等,将这些部
  分分别用透明纸拓印下来。
  ·用针沿着透明纸上拓印的线条扎出均匀的细孔。
  ·按照将要绣制唐卡上不同部分准备出不同所需颜色的丝绸,将上述扎有小孔的透明拓印纸覆盖在丝绸上,用涂料粉透过小孔在丝绸上留下印记,再用笔将其勾勒完整,之后按照勾勒好的边将其剪裁出来。
  ·将一整股所需的真丝线分作八股,再将这八股线捻做四股,这些线将用作固定之后的围边线。
  ·用丝线将马尾毛包裹捻做一股线,这也是拉萨堆绣中的独特之处,之所以用马尾毛是因为其结实精细耐用,如果用同样结实的渔线,在之后的熨过程中便会化掉,而用马尾毛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普通尺寸大小的唐卡不同部分图样的勾边是用包裹马尾毛的丝线,而大型或巨型唐卡则丝布条缝绣做边)。
  ·用准备好的丝线将已经剪裁好的丝绸图样包边缝绣(与内地刺绣不同,在唐卡堆绣中并不使用将绣布固定的花绷子或绣架,而是直接拿在手中绣)。绣好的图样背面的针脚被称为“珍珠”,是说应有的针脚园该如同珍珠串般均匀细密。通常初学的学徒要在棉布上走空线来练习这一过程,这和练习要经过无数次反复后方可在真正图样上走线。
  ·将已经勾好边的图样按照素描底稿堆贴成图,拼缝在一起。通常大型唐卡会往里塞入东西填充来增加其立体感,而普通大小的唐卡通过堆贴已经全体现出其立体感,所以无须再填充。图像中细微处的渐变色彩的处理会用刺绣的方法来表现,如佛像的眼睛或图中宝石等。根据订单要求不同,有时唐卡口会缀以真正宝石。堆绣不光被用于唐卡的绣制上,也用于喇嘛僧袍或僧鞋上的装饰部分,贵族或皇宫殿堂中些布幔的装饰部分等体现尊贵特别之处。
  
  拉萨堆绣与其他地区堆绣的对比:
  
  首先,拉萨堆绣在选料上非常严格,所用布料须是印度的真丝料,印度真丝赳比之内地料更加色彩华丽,符合唐卡所需。而真丝比其他的材料可以保存的时司更加久远。所用的丝线目前主要选用苏杭地的真丝线。热贡风格的堆绣在用料上则远不如拉萨的讲究,会用缎或棉麻等材质的布料。在制作工艺上,热贡风格的难绣,与其说是堆绣,更倾向于布贴画,先在带有底样 的纸后用线标好来找准所用布料纹理,之后便剪好不同部分所用的不同颜色的布料贴在纸上,用带有尖头的加热过的铁棒将布料的边烫牢固。佛像的眼睛不像拉萨难绣那样月刺绣方法,而是用颜料画的。而热贡堆绣相对于拉萨堆绣而言,更注重“绣”,当中运用大量列绣的技巧而少了“堆”的运用。任何手艺。师父的这种态度反而惹起了他的好奇心,激发起他学艺的动力,便一直在旁边偷偷观察他师父的一举一动,慢慢琢磨着师父的技艺。扎西顿珠原本的梦想是绘画,当一名唐卡师,曾在学艺初期想过要放弃学习堆绣而去学画唐卡。但随着在学习堆绣的路上不断深入下去,他对堆绣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出来,在真正的爱上这门手艺后,他便再没想过要放弃。
  学习堆绣的学徒们中很少有具有绘画基础的,扎西顿珠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堆绣期间也要积累大量的绘画基础。在这个领域很有天赋的他,不久便在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能够独立绣出自己的作品,通过学艺坊的考试。在出师之后,便被师父看重,让他帮忙带学弟。
  堆绣的第一步便是先要有个所要绣的图案的素描底稿,这个底稿通常从唐卡师那里就可以拿到。与画唐卡一样,绣唐卡时,整幅唐卡的构图、色彩分配、人物比例等元素完全存在头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细微细节才需要参考相关图样。所有从事与唐卡相关技艺的人,都是靠诵念经文来记忆唐卡中每个部分场景。经文中详细描述了唐卡场景中的每部分内容,每个人物的样貌神态手势等所有细节。不少僧人也是靠绘画唐卡反过来加深对经文的记忆和理解,来辅助修行。扎西顿珠毕竟不是僧人,所以当有的经文记得还不是特别清楚时,他也会去请教僧人或资深的唐卡师。画卷的颜色搭配方面,如果经文中没有具体提及,扎西顿珠便乐得自己发挥,这是绣唐卡的过程中少数几处可以自由发挥的部分。唐卡与其他绘画艺术不同,需要严格遵从经文的指示,它的宗教意义远远大于艺术意义,所以几乎没有让制作者发挥其艺术想象的空间。颇具艺术天分的扎西顿珠难免会觉得在唐卡堆绣方面有些束手束脚,难以发挥个人的想法,所以有着学习油画的念头,也计划着将传统宗教性质的唐卡堆绣中引入其他艺术元素,比如将传统藏戏的服饰用唐卡堆绣的方式表现出来,增添堆绣唐卡的艺术气质。
  
  未知的前景
  
  拉萨堆绣以其用料讲究、制作复杂精良,手法独特而有别于藏地其他地区,如拉萨墨竹工卡县止贡地区的堆绣,与这些地方的堆绣唐卡相比,拉萨的堆绣似乎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来自宫廷的贵气与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仅在拉萨老城区的八廓街、策门林等地有着几个懂得这门技艺的手工艺者,几大寺中也有几个维护修补堆绣唐卡的僧人。
  罗布在拉萨策门林有一家民族手工业作坊,这家作坊开业有三年的时间,平时的生意还颇为不错,至少可以养活罗布和他的七个徒弟。38岁的罗布从十七八岁起便跟着色拉寺内会唐卡堆绣的僧人强巴平措开始学习堆绣,曾先后参与了色拉寺、扎基寺、强巴林等的大型唐卡的绣制工作,其作品也曾入选过《西藏自治区旅游纪念品大赛(展)》。罗布从10多年前便收徒,这些徒弟都是他收养的孤儿或残疾人。今年25岁的巴桑便是其中之一,他13岁跟着罗布学徒,如今已经出师,可以独立绣制整幅唐卡了。罗布的手工作坊不光做唐卡堆绣,也将堆绣运用在民族帐篷、门帘以及其他一些宗教用品上。为了接更多的订对于堆绣唐卡 人们更多还是通过寺院晒大佛时的巨幅唐卡佛像了解的。图为暂蚌寺雪顿节期晒堆绣唐卡
  大佛的场面。
  单,加快产品出炉的速度和节约成本,罗布他们在选料上更加的多样化 而且也使用缝纫机这样的辅助设备。
  扎西顿珠和尼玛是少数几个坚持着堆绣唐卡精品化的代表,他们更在意作品的做工精良与用料的高档讲究。当初扎西顿珠从事着导游行业,被尼玛的表弟柯克千辛万苦的找到,使得这门手艺多了 个可以传承下去的机会。柯克对于自己家族从事的这门手艺,一直都想把它发扬,使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近年来,他终于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由于表姐年纪大了不便过多工作,他找到了表姐的同门——扎西顿珠,而同样热爱着这门技艺的扎西顿珠终于有了支持他这项事业的合作者。他每年夏季半年会做导游带团,而冬季半年则会在拉萨他的工作坊中静心做着堆绣,沉淀这一年的所得。说起这项事业,扎西顿珠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现在已经在带着十几个徒弟,他们都是福利院的孩子,在上学的同时也学一门手艺,作为他们今后的一门谋生技艺,当学到 定程度后可以帮忙接些订单赚取一些生活费。扎西顿珠希望他的堆绣事业更加壮大大发展,最好能够产业化。
  拉萨堆绣有着怎样的前景,现在还未可知,对于目前的扎西顿珠和柯克而言,这是他们的一项事业,但对于扎西顿珠本人而言,这不仅限于一项事业堆绣已经融入他的心灵,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态度。
其他文献
《建高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一课。在六年级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执教了一次。后来,在全市的一次“做中学”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在五年级的实验班级又上了一次。两次不同场合的课堂教学,两次有所区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教学]  常规状态下的教学,笔者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走下来。  第一步: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
9月28日上午,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在西藏会展中心广场隆重举行。本届藏博会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主题,实施“西藏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发展战略,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进一步推动西藏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打造西藏旅游文化升级版。阿里改则森郭服饰及森郭服饰传承人。  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在致辞中表示,开放
提起西藏你会想到什么?布达拉宫、雪山、寺庙、藏文……阿江,一个“80后”西藏小伙儿,他把眼里的家乡,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符号,设计成与众不同的创意图案,制作到了T恤上。他说,只要用心。就可以看到并做出属于西藏但又有别于传统的东西。  阿江,1985年生,西藏昌都人。2007年大学毕业的他,留在北京一家公司做市场。这是个与创意联系紧密的行业,需要思维不断创新。同时在工作中通过接触许多一流广告公司、插画
10月7日,西藏户外协会发起的第四届徒步大会在鲁朗五寨举行。这次的路线是一路在加拉白垒和南迦巴峰雪山的陪伴下,从中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区鲁朗林海穿越到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徒步旅程。  D1 拜峰台 - 草坝扎营 - 达林  早上8点,大家乘车来到鲁朗五寨景区内海拔4300米的达玛拉山峰顶上的拜峰台,面向雄奇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座著名雪山,举行出发仪式,然后
八月的一个凌晨.我把自己塞进一辆已经挤了八个人的丰田吉普.从拉萨起程去阿里朝拜神山。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在萨噶县的22道班落脚。司机说.因为同行者中有人忘了办边防证.我们不得不绕道阿里小北线.直接前往阿里首府狮泉河。22道班正是阿里南线与北线的分岔口.南线由此一路西行.沿岗底斯与喜马拉雅两大山系之间而
1981年起,冈仁波齐景区开始有外国旅游者进来,主要是开放了印度香客朝拜神山的入境通道。但那时外国游客的人数不多,而且是刚刚开放,所以旅游条件还相当简陋。那个时候没有出租马匹这一说,但可以雇用驮牛。  后来,游客逐渐增加,岗萨村在岗江和哲热普寺建了两个简陋的招待所,主要接待内地来的和外国游客。  岗萨村就坐落在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目前有230多户人家,896口人,分为4个作业组,而雄巴村的优势在于其
在西藏,对于藏传佛教而言,马年转冈仁波齐神山,羊年转纳木错圣湖,猴年转扎日神山,已是流传有800年的传统了,这也是整个藏区除了转云南德钦卡瓦格博神山外,影响最大、参加人数众多的三个转山转湖活动。  2014年,藏历木马年,适逢冈仁波齐十二年一度的大转山之殊胜年份,每12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冈仁波齐大转山活动,就要随着藏历4月份萨嘎达瓦节的到来而徐徐展开。我们和读者一样兴奋激动,且充满期待。  我们致力
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西藏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吐蕃王室的嫡系后裔吉德尼玛衮,落难而奔赴到了偏远的藏西地方阿里,在那里被拥戴为王。后来他将3个儿子分封3地,成为3个小的王国。其中一子占据了古象雄旧地,创建了古格王国。  经过数百年苦心经营,古格王国弘传佛教,发展经济,抵御外侵,一度成为中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经济、文化和文明的中心。1630年,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
课堂评价,即教师在日常专业实践层面对学生学习实施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影响课程、教学间接影响学生学习。课堂评价实践的改善是实现“轻负高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路径。十余年前,王少非教授从“校内考试研究”开始,逐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课堂评价”,研究成果丰硕,近期又出版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书,就教师日常专业实践层面实施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也为教师做好评价以有效促进学生学
西藏,神奇的雪域高原孕育了人类文明史上神秘和古老的象雄文明。象雄古国是古代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的泱泱大国,历史上曾称它为羌同、羊同;象雄国是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是现今西藏文明真正的根。“雍仲苯教”(简称苯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诀窍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