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山慈幼院是民国人士熊希龄于1921年创办的,慈幼院最初的学生来源大致有五类,即原慈幼局收养的灾童,香山附近满汉族贫苦儿童,以及后来女界红十字会和北方五省灾区赈济会在北京设立的灾童临时教养院和湖南华洋赈会收养的灾童。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的初衷在于济贫抚孤,使那些孤贫失学的儿童在获得一定的职业教育之后能为社会服务。随着组织机构与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香山慈幼院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德、智、技、群全面发展,以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的办院宗旨和教育方针。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李大钊、胡适、顾兆麟、张伯苓、雷洁琼、康克清、谢冰心等一批社会知名人士都曾先后出任慈幼院董事会董事。除了大量的教室和宿舍之外,香山慈幼院还有玩具陈列馆、音乐馆、各种运动场馆、医院、图书馆、工场、农场和商场等。
香山慈幼院收养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归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就是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就是家。在香山慈幼院创办之初,熊希龄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些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们的父母,我也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了。”在慈幼院创办过程中,熊希龄发现,由于缺乏亲情的温暖,有的孩子性情倔强,甚至孤僻。为此,1934年,慈幼院成立了家庭总部。熊希龄投资修建了4幢平房,每栋平房设立4个小家。每家都是一个独院,由10余名年龄不同的“兄弟姐妹”组成。家中有一位女管理员,孩子们称她为“娘”。熊希龄还为家庭总部题写了“慈孝堂”的牌匾,取母慈子孝之意。在家庭总部内,熊希龄也有自己的住宅,题匾是“慈范堂”,意为“模范家庭”。
现在香山公园建筑面积最大的“多云亭”,复建以前,其旧址上还建过一座白云亭,取“白云亲舍”之意,它是香山慈幼院“回家节”的纪念建筑物,寄托着毕业离校的学子对慈幼院这个大家庭的思念。一批批学生毕业离开香山慈幼院后,不管身在何地,总希望有机会回“家”看看。为了满足大家这种愿望,慈幼院决定自1935年起,把每年公历7月7日定为“回家节”,号召毕业校友届时回“家”团聚。在第一届“回家节”上,返校的校友齐心协力建起了“回家节”的纪念建筑物——白云亭。欣喜之余,熊希龄深情赋词道:“四围山拥白云亭,儿时路所径。远离亲舍望云亭,云停心未停。云出岫,数归程,朝朝亲倚门。云来云去绕儿身,儿毋忘母身。”
香山慈幼院收养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归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就是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就是家。在香山慈幼院创办之初,熊希龄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些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们的父母,我也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了。”在慈幼院创办过程中,熊希龄发现,由于缺乏亲情的温暖,有的孩子性情倔强,甚至孤僻。为此,1934年,慈幼院成立了家庭总部。熊希龄投资修建了4幢平房,每栋平房设立4个小家。每家都是一个独院,由10余名年龄不同的“兄弟姐妹”组成。家中有一位女管理员,孩子们称她为“娘”。熊希龄还为家庭总部题写了“慈孝堂”的牌匾,取母慈子孝之意。在家庭总部内,熊希龄也有自己的住宅,题匾是“慈范堂”,意为“模范家庭”。
现在香山公园建筑面积最大的“多云亭”,复建以前,其旧址上还建过一座白云亭,取“白云亲舍”之意,它是香山慈幼院“回家节”的纪念建筑物,寄托着毕业离校的学子对慈幼院这个大家庭的思念。一批批学生毕业离开香山慈幼院后,不管身在何地,总希望有机会回“家”看看。为了满足大家这种愿望,慈幼院决定自1935年起,把每年公历7月7日定为“回家节”,号召毕业校友届时回“家”团聚。在第一届“回家节”上,返校的校友齐心协力建起了“回家节”的纪念建筑物——白云亭。欣喜之余,熊希龄深情赋词道:“四围山拥白云亭,儿时路所径。远离亲舍望云亭,云停心未停。云出岫,数归程,朝朝亲倚门。云来云去绕儿身,儿毋忘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