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产物,“一切民族都是自己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自己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发展,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其更因特有的传承方式和广受人民喜爱的特点,经久不衰。
传统节日融入小语课堂的意义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随着网络、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成为青少年追逐的对象,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不受重视。对于传统文化节日,青少年群体应成为首要的文化传承人。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坚守民族文化阵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传承优秀传统美德。通过传统节日,很多优秀传统美德得以彰显,对青少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小学阶段,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端午节,与屈原投江的故事相映,感受拳拳爱国之心;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享受与家人齐聚一堂的团圆时刻……庆传统佳节,承传统美德,促和谐发展。其次,弘扬优秀伦理道德。“首孝悌”,“孝悌”称“首”,可见人伦孝悌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传统节日更与此息息相关。如清明节拜祭先祖,学生可以为逝去的亲人、先烈深鞠一躬,缅怀先辈;重阳节登高踏青,让学生为长辈奉上一杯清茶,尊老爱幼记心间……庆传统美德,循孝悌人伦,行道德之事。再次,具有新时代发展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传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端午节的赛龙舟,发展成为体育竞技,强健民族体魄;中秋节,赏月与天文观测相结合,探寻宇宙奥秘……这些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特征。
小语课堂肩负传统文化传承重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善于把弘揚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语文教育文化论》强调: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语文教育应该不辱使命。首先是继承母语教育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是加大经典教育的力度。在基础教育的诸多课程中,语文教育应居于首位地肩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日常教学范畴,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节日融入小语课堂的教学途径
拓宽思路,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是立足教材。对于教材中与传统节日直接相关的文章,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教研,将包含传统节日的课文进行梳理,注重传统节日的渗透,让学生不仅得到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对传统节日的由来、发展等方面有所了解。 二是开设校本课程。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独立设置校本课程,以语文学科作为载体,施行主题教学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完整、更清晰地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也能够提升学校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三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孔子与弟子、王羲之与友人们于暮春时节于郊外踏青聚会,皆源于已近失传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教师可借机带学生走出课堂,郊外踏青,上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四是阅读延伸。教师可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书籍、美文推荐给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广度的同时,也能浸润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分层分类,传统节日润心田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应以带领学生感受、感知、了解为主,要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应分层分类地实施教学活动。一是以学生年段划分。以中秋节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听中秋故事、读背中秋诗句等活动,也可以与语文绘本课相结合,创作“中秋绘本”。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中秋交流会,收集资料进行讨论演讲。高年级的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创编剧本,在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二是以节日类型划分。根据传统节日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进行划分,分类逐步走进语文课堂。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个最为学生们熟知的节日开始,在低年级时便走进课堂,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基础的了解后,清明节、重阳节、七夕节等这类学生比较熟知的节日,在中年级时进入课堂。最后到了高年级,诸如腊八节、上巳节、寒食节等不太为学生们熟知的节日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们了解体验,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时代发展趋势,是呼唤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在教育者们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有几点应当注意。第一,提升教师积淀,用知识与技能武装自己。第二,摆正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可忽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等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第三,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激发兴趣为主,不应过激地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考核负担。总之,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传统节日融入小语课堂的意义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随着网络、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成为青少年追逐的对象,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不受重视。对于传统文化节日,青少年群体应成为首要的文化传承人。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坚守民族文化阵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传承优秀传统美德。通过传统节日,很多优秀传统美德得以彰显,对青少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小学阶段,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端午节,与屈原投江的故事相映,感受拳拳爱国之心;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享受与家人齐聚一堂的团圆时刻……庆传统佳节,承传统美德,促和谐发展。其次,弘扬优秀伦理道德。“首孝悌”,“孝悌”称“首”,可见人伦孝悌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传统节日更与此息息相关。如清明节拜祭先祖,学生可以为逝去的亲人、先烈深鞠一躬,缅怀先辈;重阳节登高踏青,让学生为长辈奉上一杯清茶,尊老爱幼记心间……庆传统美德,循孝悌人伦,行道德之事。再次,具有新时代发展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传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端午节的赛龙舟,发展成为体育竞技,强健民族体魄;中秋节,赏月与天文观测相结合,探寻宇宙奥秘……这些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特征。
小语课堂肩负传统文化传承重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善于把弘揚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语文教育文化论》强调: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语文教育应该不辱使命。首先是继承母语教育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是加大经典教育的力度。在基础教育的诸多课程中,语文教育应居于首位地肩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日常教学范畴,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节日融入小语课堂的教学途径
拓宽思路,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是立足教材。对于教材中与传统节日直接相关的文章,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教研,将包含传统节日的课文进行梳理,注重传统节日的渗透,让学生不仅得到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对传统节日的由来、发展等方面有所了解。 二是开设校本课程。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独立设置校本课程,以语文学科作为载体,施行主题教学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完整、更清晰地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也能够提升学校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三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孔子与弟子、王羲之与友人们于暮春时节于郊外踏青聚会,皆源于已近失传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教师可借机带学生走出课堂,郊外踏青,上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四是阅读延伸。教师可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书籍、美文推荐给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广度的同时,也能浸润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分层分类,传统节日润心田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应以带领学生感受、感知、了解为主,要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应分层分类地实施教学活动。一是以学生年段划分。以中秋节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听中秋故事、读背中秋诗句等活动,也可以与语文绘本课相结合,创作“中秋绘本”。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中秋交流会,收集资料进行讨论演讲。高年级的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创编剧本,在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二是以节日类型划分。根据传统节日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进行划分,分类逐步走进语文课堂。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个最为学生们熟知的节日开始,在低年级时便走进课堂,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基础的了解后,清明节、重阳节、七夕节等这类学生比较熟知的节日,在中年级时进入课堂。最后到了高年级,诸如腊八节、上巳节、寒食节等不太为学生们熟知的节日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们了解体验,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时代发展趋势,是呼唤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在教育者们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有几点应当注意。第一,提升教师积淀,用知识与技能武装自己。第二,摆正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可忽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等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第三,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激发兴趣为主,不应过激地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考核负担。总之,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