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原理与教育应用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脑的活动:电信号
  自从西班牙神经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与意大利神经组织学家卡米洛·高尔基争论以来,我们普遍认为神经元是我们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神经元学说。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一起构成大脑的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通过一种名为突触的特化结构相互联系。突触包括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等。以化学突触为例,上一个神经元(即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膨大特化为轴突末梢,下一个神经元(即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与其紧密相邻。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并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神经递质被突触后树突上的受体捕获,引起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并改变局部膜电位,即突触后电位。这样突触前神经元的电信号经过神经递质,转化为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变化,信息得以传递。大量的神经元通过不同的突触相互联系,形成神经环路来执行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神经环路相互独立又部分重合,联系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最终构成我们的大脑。电信号是大脑功能的基础。
  神经电信号与学习记忆
  电信号是大脑功能的基础,是脑内信息的载体。掌控脑内的电信号就可以调节大脑的功能。例如,通过光遗传激活特定脑区,可以调控小鼠的攻击/求偶行为。通过光刺激激活狨猴的初级运动皮层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手部活动。除此之外,甚至可以在小鼠等动物上直接调控负责学习和记忆的脑区。2013年,Susumu Tonegawa(利根川进)实验室的Steve Ramirez和刘旭等人在小鼠的海马DG区(Dentate gyrus)注射携带c-fos启动子的光敏感病毒,并成功标记了编码空间记忆的相关神经元。在恐惧记忆训练中,激活标记不同笼子空间记忆的神经元,成功在小鼠上制造了错误的恐惧记忆。小鼠误以为是在另一个笼子中受到电击,从而对其产生恐惧记忆。2019年,Wenchan Zhao等人在鸟类中通过光刺激相关脑区,使其学会特殊的鸣叫。而正常发育中的鸟类需要模仿和学习成年雄性的叫声才能够学会鸣叫。这一研究表明,在鸟类中不通过学习而直接刺激相关脑区,也可以习得相应的鸣叫能力。
  为了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需要理解Hebb假说。在经典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中,经过反复训练,狗最终对摇铃和进食建立起了条件反射。1949年,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一个假说,假设有三个神经元,分别负责编码铃声信息、食物信息和无关信息(如天气)。经过反复训练,铃声和食物信息总是同时出现,两个神经元也总是一起被激活。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而无关信息和他们并不总是同步出现,编码无关信息的神经元与二者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减弱。简而言之,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不是一成不变的,反复的同步激活可以强化两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即Neuron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这就是神经可塑性。
  Hebb假说很快在实验上得到证实。我们知道,突触前的电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可以引起突触后的电信号改变,即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根据神经递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以EPSP为例,其幅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增强和减弱的。1973年,T. V. Bliss和T. Lomo发现,施加高频刺激后,EPSP显著提升,并可维持一段时间。后来这种突触后膜电位的增强被称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1982年,M.Ito和M.Kano发现,低频刺激可以诱发EPSP的降低。这种突触后膜电位的减弱被称为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这些发现证明,Hebb假说关于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并存在客观依据。但这仍然不能证明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就是学习记忆的机制。还缺乏直接证据。
  2006年,Mark F.Bear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为学习记忆与神经可塑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者通过在海马脑区插入多通道电极,记录海马内神经元的电生理活性。在后面的行为学实验中(one-trial inhibitory avoidance),随着大鼠的学习,实时的电生理记录中观测到某些海马神经元的膜电位增强。这是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学习引起的LTP。最后,随着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STDP, Spike 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的发现,Hebb假说被完全证实。
  基于这一原理,直接调控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神经元的活性,从而改造甚至伪造记忆成为可能。在2013年Steve Ramirez和Xu Liu等人的工作中,就是通过激活编码错误笼子空间信息的神经元,从而使其与电极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使得小鼠出现错误的记忆,误认为是在另外的笼子中收到的电极,从而出现错误的逃避行为。更进一步,2018年Alexis Bedecarrats等人在海蜗牛(Aplysia)上实现了记忆的移植。在经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中抽取某种特殊的RNA,并注射到未经过电击的海蜗牛中,其也出现了相应的反应。相应的电生理记录也发生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在高等动物,甚至人类中可以通过简单的传递RNA的方式传递记忆。因为高等动物的记忆编码比较复杂,涉及分子、细胞、环路等不同水平的改变,其时空特异性高度保守,也极其敏感。在低等动物上简单的转移RNA能夠实现的记忆移植,在高等动物上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晶体记忆(如肌肉记忆等)的修饰、改写方式的改变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2019年度规划课题“以脑为导向的中小学课程整合与教学研究”(课题号:zdzz19044)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学习障碍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指出,特定的学习障碍是指一种具有生物学起源的神经发育障碍,它表现为学习和学术性技能习得上的困难。生物因素是特定学习障碍认知层面的异常及其相关障碍行为表现的底层因素。其生物起源包括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它影响大脑准确有效地觉察或加工言语或非言语信息。据此可知,学习障碍的特异性强调的是个体认知加工机制的异常,
期刊
青少年抑郁症的现状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困扰,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占1/4。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15%曾有过自杀念头: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青少年精神卫生有
期刊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我国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8%-17%,其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
期刊
焦虑、抑郁可能的大脑机制  从个体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焦虑、抑郁以及相关情绪问题。例如紧张、冲动、易怒便是典型的焦虑表现,而抑郁则通常表现为低落、悲观、退缩。这些表现不仅体现了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级脑认知功能层面的损伤。例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境下,偶尔会出现学生调皮激怒老师或孩子叛逆惹怒家长的现象,即所谓的负面情绪事件。这些事件通过视觉、听觉等系统
期刊
现在的学生很早熟,他们的心理、行为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年龄段,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对大脑的发育、成年后能力的展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年龄段应该让他做他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失去了童真,或者失去他这个年龄段应该具备的特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以及生长和发育,最后达到生命的完整,人格的完善,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焦虑抑郁  很多人把青少年
期刊
非自杀性自伤,顾名思义,是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或者故意损伤自己的身体组织,而且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一种行为。如果一个女生的一只耳朵打了9个孔,戴了9个铆钉式耳环,这是文化可接受的,不叫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英文缩写是NSSI,乍一看和“NASA(美国宇航局)”有相似之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解读方式:比如,我临床碰到一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会跟孩子说“你这个在医学上叫NASA(NSSI)”。
期刊
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实质上是在建构人脑。脑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例如,神经和认知科学对注意、记忆、情绪、创造力、运动、睡眠和练习等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正确地认识脑发展的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遵循脑发展的规律,开展“因脑施教”,是当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开始将
期刊
母语学习中大脑可塑性  从儿童到成人,人类的语言学习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母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大脑中负责语言加工的网络如何发展变化?交互-特异化(interactive-specialization)的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人类技能学习和发展所对应的脑机制的变化。具体地说,随着学习的进展,大脑功能更加分化,不同脑区负责不同加工,同时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这样一个脑网络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计
期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理论中,不乏对人的认知、情绪等问题的论述。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对我们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得意忘形”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得意而忘形”。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智慧,在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张无忌跟张三丰习武,对于张三丰所授内容,张无忌开始记得一大半,过了一会儿就只
期刊
自我教育或自主成长是教育领域里持久的热点主题。近些年,心理科学的动机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为自主教育提出深刻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启示。  自主教育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自主教育的几种心理基础。第一,未来思维。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类能前瞻未来,然后根据未来利益需要去谋划当下行为;第二,观察学习。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或选择,及其与后果的关联,从而能够设定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