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2019年4月29日下午,五莲二中两名初三学生上课迟到,被班主任老师杨某责令在教室门口反省,后两人离开到操场,被杨老师发现后叫回。叫回后,在教学楼楼道内,杨老师让学生蹲在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之后,学生李某家长到校发现孩子脸部、颈部、腿部等多处红肿,随即报警。经研究,对教师杨某作出停职一个月,向当事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向学校书面检查,承担诊疗费,取消评优,师德考核不及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决定。
多维解读
1.新时代,师生关系需要重新思考。在当今法制社会,人们越来越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师生关系。他们有了更多细致的划分,有了更多的行为规范,有了更多的社会要求,甚至出现了不平等对待,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2.教师需要戒尺,但也需要戒尺使用說明。学生犯错,作为老师,不可能不管,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渎职,但是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体罚不但不能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广大教师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需要戒尺,但是戒尺的使用也不可轻举妄动。
3.教育方式在不断革新,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教师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对个人权利的维护越多,对教师也是一种保护。顺应时代发展所需,直面教育过程中的挑战才是正确之路。
青年视角
学生逃课,无论是哪个老师都不会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失职。杨老师也许是太生气了,但行为确实欠考虑。既然学生逃课,可能其有逆反心理,或者有其他诸多原因。老师教导这类学生时,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话语里包含着严厉。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和家长沟通。教师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而学生也不可以任意妄为,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定要进行惩处,这样才有提醒和警示的意义。
(作者:连高磊)
教师需要反思,有没有更为贴切而平和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学生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规则意识到底有多少。教育部门需要反思,师生矛盾如何化解,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或学生面对教师该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家长需要反思,为孩子维权没有问题,但是应先搞清楚事实真相,再做出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社会需要反思,师生矛盾的显露是值得高兴的,这意味着我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师生矛盾出现时,如何做到不炒作,不针对,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认清楚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培育新时代的接班人,如果我们的教育指向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机。
(作者:黄兴)
时评频道
惩戒到底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答案是肯定的。现如今,为什么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戒尺置诸一边?复杂的原因中至少包括这一条,那就是个别教师滥用教育惩戒权、体罚学生,屡屡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对立。然而,事实证明,教师一旦扔掉戒尺,对学生来说,贻害远大于收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12日)
一个教学水平高、对学生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因为一时冲动犯了错误,翻手就被其打入另册,一棍子打死,恐怕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正因如此,舆论普遍担心,这会让广大教师更加不敢管孩子。教育需要惩戒,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管教,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引导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当下实施教育惩戒的细则和法律依据尚不明确,但明确细则和修订法律已经在路上。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如何保障教师行使惩戒权,维护师道尊严,让教师敢管孩子、愿管孩子、善管孩子,不仅需要明确的细则,更要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担当。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12日)
教师观点
戒尺来自何处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春蚕”“蜡烛”,甚至拿教师最常接触的“粉笔”来喻指,表明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育人的主要功能。这也就给教师罩上了一层道德光环。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同样,教育也不仅仅只有爱。
直面教育现实,不能被想象中的美好迷惑双眼。五莲二中的这一事件让我们看清了现实。直面师生矛盾是我们不能够绕过去的问题。这一师生矛盾就是想要传递知识与学习不自律之间的矛盾;这一师生矛盾就是管理行为习惯与不愿意服从规则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可以说青少年正处在叛逆阶段,但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叛逆呢?教师是不是一定要包容这样的叛逆呢?除了五莲二中,还有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违反纪律的孩子,教师应该怎么处理?这把教育的戒尺到底是什么?又来自何处?
内心的尊重是戒尺存在的根本。教师之所以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如果缺失了对教师的尊重,那么传道授业解惑就会出现问题。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因为老师没收手机而自杀,或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冲动等事,这也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了很多束缚,甚至会有学生因为家里条件好而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情况出现。身处学校却没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却一直要求教师有教师的样子,这样不平等的待遇怎么能够让师生关系得以缓和呢?所以真正的戒尺不是用来打骂学生的,而是学生内心自发地对教师的一种尊重,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对规则的敬畏是戒尺存在的外在条件。从五莲二中的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师惩戒学生的时候,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约束。那么当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难道就不应有学生规则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吗?现在一说到教育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味地退让是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助长学生不服从规定、任意妄为坏习惯的养成?在五莲二中这件事中,教师有不对的地方,需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同样对学生的处理也需要严格要求,教育部门不能忽视自己也有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教师一个人承担。家长也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难道自己的孩子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吗?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这是大家的错,需要大家一起来承担。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需要解剖问题,而不是匆忙处理。教师需要戒尺,也需要戒尺说明,但是戒尺只是约束不良行为的外在形式,只有内心真正存在敬畏,才会真正发挥戒尺的效用,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缓和。
2019年4月29日下午,五莲二中两名初三学生上课迟到,被班主任老师杨某责令在教室门口反省,后两人离开到操场,被杨老师发现后叫回。叫回后,在教学楼楼道内,杨老师让学生蹲在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之后,学生李某家长到校发现孩子脸部、颈部、腿部等多处红肿,随即报警。经研究,对教师杨某作出停职一个月,向当事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向学校书面检查,承担诊疗费,取消评优,师德考核不及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决定。
多维解读
1.新时代,师生关系需要重新思考。在当今法制社会,人们越来越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师生关系。他们有了更多细致的划分,有了更多的行为规范,有了更多的社会要求,甚至出现了不平等对待,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2.教师需要戒尺,但也需要戒尺使用說明。学生犯错,作为老师,不可能不管,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渎职,但是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体罚不但不能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广大教师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需要戒尺,但是戒尺的使用也不可轻举妄动。
3.教育方式在不断革新,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教师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对个人权利的维护越多,对教师也是一种保护。顺应时代发展所需,直面教育过程中的挑战才是正确之路。
青年视角
学生逃课,无论是哪个老师都不会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失职。杨老师也许是太生气了,但行为确实欠考虑。既然学生逃课,可能其有逆反心理,或者有其他诸多原因。老师教导这类学生时,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话语里包含着严厉。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和家长沟通。教师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而学生也不可以任意妄为,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定要进行惩处,这样才有提醒和警示的意义。
(作者:连高磊)
教师需要反思,有没有更为贴切而平和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学生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规则意识到底有多少。教育部门需要反思,师生矛盾如何化解,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或学生面对教师该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家长需要反思,为孩子维权没有问题,但是应先搞清楚事实真相,再做出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社会需要反思,师生矛盾的显露是值得高兴的,这意味着我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师生矛盾出现时,如何做到不炒作,不针对,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认清楚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培育新时代的接班人,如果我们的教育指向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机。
(作者:黄兴)
时评频道
惩戒到底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答案是肯定的。现如今,为什么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戒尺置诸一边?复杂的原因中至少包括这一条,那就是个别教师滥用教育惩戒权、体罚学生,屡屡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对立。然而,事实证明,教师一旦扔掉戒尺,对学生来说,贻害远大于收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12日)
一个教学水平高、对学生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因为一时冲动犯了错误,翻手就被其打入另册,一棍子打死,恐怕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正因如此,舆论普遍担心,这会让广大教师更加不敢管孩子。教育需要惩戒,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管教,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引导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当下实施教育惩戒的细则和法律依据尚不明确,但明确细则和修订法律已经在路上。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如何保障教师行使惩戒权,维护师道尊严,让教师敢管孩子、愿管孩子、善管孩子,不仅需要明确的细则,更要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担当。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12日)
教师观点
戒尺来自何处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春蚕”“蜡烛”,甚至拿教师最常接触的“粉笔”来喻指,表明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育人的主要功能。这也就给教师罩上了一层道德光环。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同样,教育也不仅仅只有爱。
直面教育现实,不能被想象中的美好迷惑双眼。五莲二中的这一事件让我们看清了现实。直面师生矛盾是我们不能够绕过去的问题。这一师生矛盾就是想要传递知识与学习不自律之间的矛盾;这一师生矛盾就是管理行为习惯与不愿意服从规则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可以说青少年正处在叛逆阶段,但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叛逆呢?教师是不是一定要包容这样的叛逆呢?除了五莲二中,还有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面对这样违反纪律的孩子,教师应该怎么处理?这把教育的戒尺到底是什么?又来自何处?
内心的尊重是戒尺存在的根本。教师之所以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如果缺失了对教师的尊重,那么传道授业解惑就会出现问题。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因为老师没收手机而自杀,或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冲动等事,这也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了很多束缚,甚至会有学生因为家里条件好而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情况出现。身处学校却没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却一直要求教师有教师的样子,这样不平等的待遇怎么能够让师生关系得以缓和呢?所以真正的戒尺不是用来打骂学生的,而是学生内心自发地对教师的一种尊重,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对规则的敬畏是戒尺存在的外在条件。从五莲二中的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师惩戒学生的时候,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约束。那么当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难道就不应有学生规则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吗?现在一说到教育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味地退让是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助长学生不服从规定、任意妄为坏习惯的养成?在五莲二中这件事中,教师有不对的地方,需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同样对学生的处理也需要严格要求,教育部门不能忽视自己也有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教师一个人承担。家长也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难道自己的孩子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吗?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这是大家的错,需要大家一起来承担。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需要解剖问题,而不是匆忙处理。教师需要戒尺,也需要戒尺说明,但是戒尺只是约束不良行为的外在形式,只有内心真正存在敬畏,才会真正发挥戒尺的效用,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