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我出版的长篇小说《温州城下》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世人都知道苏州和意大利威尼斯是水城,却很少有人知道温州也是一个水城。城内大河小河纵横交叉,据说有三百四十条之多。河多桥也多,以桥为名的地名遍布东南西北中。如四顾桥,分明是两河交汇之所;大高桥、小高桥两巷相邻,一条河贯穿两巷;大桥头就有两处。桥多了取名自然重复,有名字雅致的飞霞、清明诸桥,也有通俗实在的矮凳桥和乘凉桥。听到这些地名,不禁令人遐想当年全城碧水荡漾,开门临窗即见波光桥影的旖旎风光。不少街道和河道平行,如信河街,名字就点出街道沿河而建的特色。南北大街南面的门面店铺后面就是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小河,小木船从小南门河弯进河道,笔直通到朔门万岁里。现在称为解放路后巷的巷子,就是这河道的旧址。当年这小河虽窄而浅,却也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河道两旁均无通道,只有临水人家,朝河开个小门,有几级石阶,是闹市中难得的幽静所在。”
《温州城下》讲的是刀光剑影、纵横捭阖的战争故事,这一段文章纯粹是题外的话,剔去了,对小说主题毫无影响。而且,读者也很少注意到这一段闲文。但在我,不仅怀旧而已,还夹杂着一丝不安与反思。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苏州,住在道前街一家宾馆,宾馆前马路一侧就有一条小河,河沿是树木和草地,点缀着太湖石和花坛,小河水慢慢地流淌,使街道生趣盎然。我漫步在树荫下,不禁想起失去了流水的信河街。干将街是一条大马路,一条小河镶嵌在马路中间,时见精致的小石桥横跨河上,河水清澈,加上两旁的四行绿化树与花坛,车子从小河旁缓缓经过,如行图画中。我稍稍注意苏州城内的河道,密度并不比温州高,宽度也不比温州的大,当然,这是旧温州城。苏州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古城,这些河道,为古城生色不少。
说来也巧,上个月我还听了原浙南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团员林敏自编的一段快板,题目就叫《故乡的桥》,这也是一篇怀旧之作,其中一段是:
……无论你离家有多远,
依然怀念故乡的桥。
温州有:
第一桥、双莲桥、
三板桥、四顾桥,
五月端阳划龙桥,
六六大顺旺增桥,
七星桥,八字桥,
池上楼边的九曲桥;
要说大,大高桥,
要说小,小高桥;
往上走,有上桥,
往下走,有下桥;
东边有,东港桥,
西边有,西山桥,
南边有座南浦桥,
北也有,百里坊口
的小虹桥;
长的有,万里桥,
短的有,半腰桥;
高高在上高功桥,
矮了半截矮凳桥;
要说轻,有垄糠桥,
要说重,有九山桥;
金银铜铁都有桥:
金丝桥、任宅桥,
敲敲打打打锣桥,
叮叮当当丁字桥;
百业百工都有桥,
皇帝摆架驾御封桥,
官员抬轿府前桥,
文人漫步状元桥,
武将跃马将军桥,
公安巡逻特警桥,
这里提到的市区的桥,就有54座,当然并非是全部,还不包括直接以河、水为名的地名如信河街、纱帽河、蝉河、水门头等。但是,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这些桥除了少数几座还横跨河水之外,其都成了历史陈迹,没有了,它们只剩下“徒有其名”的名,留给人们只是无限的惆帐。
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曾遭此劫难,如果决策者先知先觉,情况就截然相反。陈毅元帅在当上海市长时,人口爆炸,住房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有人向陈市长进言:市区不少花园房子,四周都是空地,为什么让它空着,不能盖一些房子,让老百姓住得宽敞些。陈毅抚案而起,厉声说道:“这不能动!以后谁也不准再提。”从此,上海市区不但大片绿地,而且庭院中的零星绿树青草,都保存了下来。我每次经过原来的法国租界等绿化较好的地段,看见围墙内树木葱茏,繁花绿叶伸出墙头,顺风吹来阵阵花草清香之时;每当从高楼下瞰,见到丛丛绿树点缀红瓦之间时,不禁感慨系之。如果不是陈毅的一句话,剩下的将是毫无生气的水泥森林。
失去了河道,温州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城市风格或者个性,与所有平庸的城市毫无二致,永远不可能恢复原状了。国民党统治的二十多年中,不搞建设,温州城一片衰败之象,但因此却保留了城市旧貌。温州城水网交叉之状的消失,却发生在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勘探地球地质桥;
要买车,汇车桥,
要买麻,卖麻桥,
要买粮食到仓桥,
吃鱼要到鲤鱼桥,
买藤椅只好请你去藤桥,
吃软的,豆腐桥,
碰硬的,有南石桥;
劈波斩浪游泳桥,
扁舟荡漾水心桥,
阳光满天飞霞桥,
清风徐来乘凉桥,
浪花飞浅江滨桥,
小桥流水河通桥,
早春三月清明桥,
百业腾飞称龙桥,
瓯剧名篇洗马桥,
历史人物中山桥,
回忆萦怀胜昔桥,
凯旋高歌得胜桥,
到处高耸立交桥,
五岛相连还有洞头桥……为求人民的幸福却损害了人民,越发使人伤感。
但这又能怪谁呢?环保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求经济发展的观念,是近十来年才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且并未为所有的人包括负有领导、决策责任的干部所接受。为了眼前的私利(如发财、政绩、升官等等)而损害环境的事,还少吗?1949年8月成立的温州市府,曾经出过好几任为民造福而口碑极佳的领导人,如卜明、曾绍文市长还常被人怀念。但是,他们也同样与那些无所建树的领导人一样,并没有保护好温州的河道。不仅如此,在我们记忆里,在河道一步步被填塞的时候,有谁(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包括我自己和我的朋友熟人们)提出过抗议呢?这是全民的麻木和无知。有许多教训,要反复多次才使人醒悟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观念,是人类吃了无数亏,经历了近一百年才慢慢被认识。
现在知道,我们温州还有一块宝地,叫三祥湿地,就近在郊区,这地方存在几千或许上万年了,但现在才珍贵起来,这是地球之肺,了不起的生态环境。湿地者,河渠纵横之地也,那么,城市中河道密布,算不算城市湿地或者湿地城市呢?1989年版的《辞海》,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入“湿地”这个词组,可见“湿地”并未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不能责备前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
不过,在风景区,比如说雁荡山、楠溪江,建筑过多的与自然美景宾馆极不和谐的,削平山头、破坏植被来造高尔夫球场等蠢事,仍然在发生,我们并未接受近在眼前的温州水城变“旱城”的历史教训。
穿温州城而过的河道现在屈指可数,但往往污物堆积、河床抬高、河水发臭,它们事实上成了环境好坏的睛雨表。哪一天,它们流淌着的是粼粼清水,就是温州城环境彻底好转的日子。
“世人都知道苏州和意大利威尼斯是水城,却很少有人知道温州也是一个水城。城内大河小河纵横交叉,据说有三百四十条之多。河多桥也多,以桥为名的地名遍布东南西北中。如四顾桥,分明是两河交汇之所;大高桥、小高桥两巷相邻,一条河贯穿两巷;大桥头就有两处。桥多了取名自然重复,有名字雅致的飞霞、清明诸桥,也有通俗实在的矮凳桥和乘凉桥。听到这些地名,不禁令人遐想当年全城碧水荡漾,开门临窗即见波光桥影的旖旎风光。不少街道和河道平行,如信河街,名字就点出街道沿河而建的特色。南北大街南面的门面店铺后面就是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小河,小木船从小南门河弯进河道,笔直通到朔门万岁里。现在称为解放路后巷的巷子,就是这河道的旧址。当年这小河虽窄而浅,却也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河道两旁均无通道,只有临水人家,朝河开个小门,有几级石阶,是闹市中难得的幽静所在。”
《温州城下》讲的是刀光剑影、纵横捭阖的战争故事,这一段文章纯粹是题外的话,剔去了,对小说主题毫无影响。而且,读者也很少注意到这一段闲文。但在我,不仅怀旧而已,还夹杂着一丝不安与反思。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苏州,住在道前街一家宾馆,宾馆前马路一侧就有一条小河,河沿是树木和草地,点缀着太湖石和花坛,小河水慢慢地流淌,使街道生趣盎然。我漫步在树荫下,不禁想起失去了流水的信河街。干将街是一条大马路,一条小河镶嵌在马路中间,时见精致的小石桥横跨河上,河水清澈,加上两旁的四行绿化树与花坛,车子从小河旁缓缓经过,如行图画中。我稍稍注意苏州城内的河道,密度并不比温州高,宽度也不比温州的大,当然,这是旧温州城。苏州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古城,这些河道,为古城生色不少。
说来也巧,上个月我还听了原浙南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团员林敏自编的一段快板,题目就叫《故乡的桥》,这也是一篇怀旧之作,其中一段是:
……无论你离家有多远,
依然怀念故乡的桥。
温州有:
第一桥、双莲桥、
三板桥、四顾桥,
五月端阳划龙桥,
六六大顺旺增桥,
七星桥,八字桥,
池上楼边的九曲桥;
要说大,大高桥,
要说小,小高桥;
往上走,有上桥,
往下走,有下桥;
东边有,东港桥,
西边有,西山桥,
南边有座南浦桥,
北也有,百里坊口
的小虹桥;
长的有,万里桥,
短的有,半腰桥;
高高在上高功桥,
矮了半截矮凳桥;
要说轻,有垄糠桥,
要说重,有九山桥;
金银铜铁都有桥:
金丝桥、任宅桥,
敲敲打打打锣桥,
叮叮当当丁字桥;
百业百工都有桥,
皇帝摆架驾御封桥,
官员抬轿府前桥,
文人漫步状元桥,
武将跃马将军桥,
公安巡逻特警桥,
这里提到的市区的桥,就有54座,当然并非是全部,还不包括直接以河、水为名的地名如信河街、纱帽河、蝉河、水门头等。但是,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这些桥除了少数几座还横跨河水之外,其都成了历史陈迹,没有了,它们只剩下“徒有其名”的名,留给人们只是无限的惆帐。
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曾遭此劫难,如果决策者先知先觉,情况就截然相反。陈毅元帅在当上海市长时,人口爆炸,住房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有人向陈市长进言:市区不少花园房子,四周都是空地,为什么让它空着,不能盖一些房子,让老百姓住得宽敞些。陈毅抚案而起,厉声说道:“这不能动!以后谁也不准再提。”从此,上海市区不但大片绿地,而且庭院中的零星绿树青草,都保存了下来。我每次经过原来的法国租界等绿化较好的地段,看见围墙内树木葱茏,繁花绿叶伸出墙头,顺风吹来阵阵花草清香之时;每当从高楼下瞰,见到丛丛绿树点缀红瓦之间时,不禁感慨系之。如果不是陈毅的一句话,剩下的将是毫无生气的水泥森林。
失去了河道,温州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城市风格或者个性,与所有平庸的城市毫无二致,永远不可能恢复原状了。国民党统治的二十多年中,不搞建设,温州城一片衰败之象,但因此却保留了城市旧貌。温州城水网交叉之状的消失,却发生在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勘探地球地质桥;
要买车,汇车桥,
要买麻,卖麻桥,
要买粮食到仓桥,
吃鱼要到鲤鱼桥,
买藤椅只好请你去藤桥,
吃软的,豆腐桥,
碰硬的,有南石桥;
劈波斩浪游泳桥,
扁舟荡漾水心桥,
阳光满天飞霞桥,
清风徐来乘凉桥,
浪花飞浅江滨桥,
小桥流水河通桥,
早春三月清明桥,
百业腾飞称龙桥,
瓯剧名篇洗马桥,
历史人物中山桥,
回忆萦怀胜昔桥,
凯旋高歌得胜桥,
到处高耸立交桥,
五岛相连还有洞头桥……为求人民的幸福却损害了人民,越发使人伤感。
但这又能怪谁呢?环保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求经济发展的观念,是近十来年才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且并未为所有的人包括负有领导、决策责任的干部所接受。为了眼前的私利(如发财、政绩、升官等等)而损害环境的事,还少吗?1949年8月成立的温州市府,曾经出过好几任为民造福而口碑极佳的领导人,如卜明、曾绍文市长还常被人怀念。但是,他们也同样与那些无所建树的领导人一样,并没有保护好温州的河道。不仅如此,在我们记忆里,在河道一步步被填塞的时候,有谁(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包括我自己和我的朋友熟人们)提出过抗议呢?这是全民的麻木和无知。有许多教训,要反复多次才使人醒悟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观念,是人类吃了无数亏,经历了近一百年才慢慢被认识。
现在知道,我们温州还有一块宝地,叫三祥湿地,就近在郊区,这地方存在几千或许上万年了,但现在才珍贵起来,这是地球之肺,了不起的生态环境。湿地者,河渠纵横之地也,那么,城市中河道密布,算不算城市湿地或者湿地城市呢?1989年版的《辞海》,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入“湿地”这个词组,可见“湿地”并未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不能责备前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
不过,在风景区,比如说雁荡山、楠溪江,建筑过多的与自然美景宾馆极不和谐的,削平山头、破坏植被来造高尔夫球场等蠢事,仍然在发生,我们并未接受近在眼前的温州水城变“旱城”的历史教训。
穿温州城而过的河道现在屈指可数,但往往污物堆积、河床抬高、河水发臭,它们事实上成了环境好坏的睛雨表。哪一天,它们流淌着的是粼粼清水,就是温州城环境彻底好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