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一九九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最是文人不自由》一文,说的是纠缠于陈寅恪身上的数重悲剧。时隔两月,收到《读书》第八期时,入目即见封面要目列有《最是文人有自由》一题。想来这是和“不自由”唱对台戏的文章,当即以先睹为快的心情,读了《有自由》一文。
读罢《最是文人有自由》,觉得此文并非直接辩论陈寅恪是否存在身心的不自由,文章着重阐明的是:文人本来是自由的,只是有些文人把自己的位置没摆对,所以才会感到不自由。“不自由”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
《有自由》文认为文人议政是苦恼自我。其实,历代中国文人都有议政的传统,这传统在今天还有无价值,暂且不说。只是作为现时的一个文人,他有兴趣议一议政,总还是有这个民主权利吧。如果认为文人议政,最好是免开尊口,如果这样,那么,政治就只是政治家的事,其他人都不应对此说三道四。是这样吗?
当然,议政的文人“往往缺少政治的操作技术”,难免说外行话、不实际的话和错话(不是反动话)。对此,居于掌政地位的人就应度量大些,思想要放松。《有自由》一文结尾处要求文人自己要放松,说“所谓自由也就是在放松之中”。我觉得,首先是掌政的人应该放松,才能使别人随之放松。
《有自由》的后一部分,着重说了文人有自由的理由,主要谈了两点:其一是“就自由的精神空间而论,其述学的空间是无限的,文字游戏在智慧的驱动下可以无限展开,永无终结。”从道理上说,这看法不错,然而文人实际上的文字活动,并不可能无限展开,总是要受限制。姑不论过去年代里曾发生过的、在字里行间处处寻找“新动向”的事,即使在今日,客观因素不说,就从文人自身来看,他也要受自己的学力见识、治学方法、思想倾向、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他的文字想要出版问世,那受到的限制就更多。该文还说:“前辈文人往往觉得‘无自由’,乃是因为他们有从政的冲动或有过多的激情”。照此来说,文人最好是无欲无求,心如止水,也就不会有不自由的感觉了。
《有自由》说文人有自由的第二个理由是:“文人的现世空间也是无限的……一个政客几乎无法选择做一个文人,而一个文人也许可以选择走几日仕途”。所谓现世空间无限,即指文人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我看事情也不尽然。古代的文人与从政,常常是二位一体,他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归居田园,也可二者得兼。现世的空间虽广,但分工日细,每人只有一个位置、一种专业。文人可选择的只是在学术领域中的选择,再就是下海经商等无需人事部门决定的事,则可悉听尊便。
该文还谈到“文人还会被尊敬么?”的问题,指出产生这种焦虑的人,是因“每日不可或缺的金钱的匮乏”。我觉得这的确抓住了要害。在向钱看之风刮遍中国大地之时,人们不再尊敬缺金的文人,也是势所必然,人之常情,没什么值得奇怪。但也应看到,金钱的多少与文人的自由却是相关的。就以出版学术著作来说,虽然宪法上写了公民有出版自由,而你若无钱买书号,则就失去这个自由。这种不自由并非文人自找,而是文人的外部因素。
《有自由》着重是从文人自身的弱点,来分析有些文人何以会感到不自由,而对文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所说甚少。文中对文人本身自不量力的分析,不乏精到之见,如文章结束处,提醒文人“应甘处于社会的边缘”,要明白“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社会并不是属于文人的……你的真正的实在只有在书桌之前才会出现。”这些话对某些不守本分、不甘寂寞的文人,确是有益的忠告。不过我又觉得,这与前文文人有无限空间的说法,似乎并不一致。
文人的心态是重要的,但却不应将一切拂意的事都推之于心态因素。如果认为,自由不自由,无非都是心所使然,这就走向了禅宗六祖的“心动论”。事实并非如此。文化大革命中文人无自由,难道是心造的幻觉?那时有些一心埋头学术、从不招惹是非的文人,同样会遭到无妄之灾。
读罢《最是文人有自由》,觉得此文并非直接辩论陈寅恪是否存在身心的不自由,文章着重阐明的是:文人本来是自由的,只是有些文人把自己的位置没摆对,所以才会感到不自由。“不自由”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
《有自由》文认为文人议政是苦恼自我。其实,历代中国文人都有议政的传统,这传统在今天还有无价值,暂且不说。只是作为现时的一个文人,他有兴趣议一议政,总还是有这个民主权利吧。如果认为文人议政,最好是免开尊口,如果这样,那么,政治就只是政治家的事,其他人都不应对此说三道四。是这样吗?
当然,议政的文人“往往缺少政治的操作技术”,难免说外行话、不实际的话和错话(不是反动话)。对此,居于掌政地位的人就应度量大些,思想要放松。《有自由》一文结尾处要求文人自己要放松,说“所谓自由也就是在放松之中”。我觉得,首先是掌政的人应该放松,才能使别人随之放松。
《有自由》的后一部分,着重说了文人有自由的理由,主要谈了两点:其一是“就自由的精神空间而论,其述学的空间是无限的,文字游戏在智慧的驱动下可以无限展开,永无终结。”从道理上说,这看法不错,然而文人实际上的文字活动,并不可能无限展开,总是要受限制。姑不论过去年代里曾发生过的、在字里行间处处寻找“新动向”的事,即使在今日,客观因素不说,就从文人自身来看,他也要受自己的学力见识、治学方法、思想倾向、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他的文字想要出版问世,那受到的限制就更多。该文还说:“前辈文人往往觉得‘无自由’,乃是因为他们有从政的冲动或有过多的激情”。照此来说,文人最好是无欲无求,心如止水,也就不会有不自由的感觉了。
《有自由》说文人有自由的第二个理由是:“文人的现世空间也是无限的……一个政客几乎无法选择做一个文人,而一个文人也许可以选择走几日仕途”。所谓现世空间无限,即指文人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我看事情也不尽然。古代的文人与从政,常常是二位一体,他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归居田园,也可二者得兼。现世的空间虽广,但分工日细,每人只有一个位置、一种专业。文人可选择的只是在学术领域中的选择,再就是下海经商等无需人事部门决定的事,则可悉听尊便。
该文还谈到“文人还会被尊敬么?”的问题,指出产生这种焦虑的人,是因“每日不可或缺的金钱的匮乏”。我觉得这的确抓住了要害。在向钱看之风刮遍中国大地之时,人们不再尊敬缺金的文人,也是势所必然,人之常情,没什么值得奇怪。但也应看到,金钱的多少与文人的自由却是相关的。就以出版学术著作来说,虽然宪法上写了公民有出版自由,而你若无钱买书号,则就失去这个自由。这种不自由并非文人自找,而是文人的外部因素。
《有自由》着重是从文人自身的弱点,来分析有些文人何以会感到不自由,而对文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所说甚少。文中对文人本身自不量力的分析,不乏精到之见,如文章结束处,提醒文人“应甘处于社会的边缘”,要明白“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社会并不是属于文人的……你的真正的实在只有在书桌之前才会出现。”这些话对某些不守本分、不甘寂寞的文人,确是有益的忠告。不过我又觉得,这与前文文人有无限空间的说法,似乎并不一致。
文人的心态是重要的,但却不应将一切拂意的事都推之于心态因素。如果认为,自由不自由,无非都是心所使然,这就走向了禅宗六祖的“心动论”。事实并非如此。文化大革命中文人无自由,难道是心造的幻觉?那时有些一心埋头学术、从不招惹是非的文人,同样会遭到无妄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