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很重要;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为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思想时有好多引起兴趣的方法,其中衔接语是一个重要方面。课堂使用恰当,应用得体,它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探求,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衔接;衔接语;语文课堂
衔接,即在课堂教学中用相关且适当的语句连接两个不同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中的“衔接”教学是架起各个教学环节的桥梁,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合理使用“衔接语”,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衔接艺术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然衔接,水到渠成
运用衔接语是为了实现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的自然衔接。这就要注意两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连贯,有如裁缝师穿针引线;切勿强拉硬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更换地学习之后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采用各式各类的引导与评价的语言。其中老师“自然的衔接语言”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学生一听就懂,一目了然。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这一课时,全文搞清“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是文章的重点。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先直接衔接抛出问题“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呢?”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预设1:王大伯要剪去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预设2:剪掉这些枝条来年能长出更好的桃子。师顺势引导: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先来看看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生回答(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夺走养分的枝条)2.王大伯留下的是怎样的枝条?(能结桃子的枝条。)这里的衔接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很自然地将一个个问题放在衔接语中,使学生一步步地顺着老师的话语寻找答案,清晰明了,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二、设置疑问,发散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将教材中的众多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既要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又要做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形成良好的衔接作用。其中设置疑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衔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其中一段描写的是菲利浦一家乘船出游的情景,教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自己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呢?”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都比较单一,随后教师让学生朗读剩下的课文,学生发现作者莫泊桑机智、巧妙地处理了后面的情节,让文章充满了戏剧性。紧接着教师又提出此文的高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高潮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理清线索,自然衔接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好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得教学环节科学、严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高效学习。所以在“衔接”教学的环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存在的线索完整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自然地衔接到下一个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顺着线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养成边学边思考的好习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鲁迅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课文主要描写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从两个不同情景的切换引出衔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具体方法,体会鲁迅先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作者呈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图景,也反应出了作者的欢乐心情。然而,读书的时候需要离开自己的百草园转而进入三味书屋学习,从对其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四、情境衔接,置身其中
语文课,比起其他课来说,更讲究情感的运用。老师要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中,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时,讲到第四自然段有哪些人目睹了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时,笔者设置一个情景衔接在其中: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入文本中,积极地思考,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情境衔接的手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完《泉城》和《九寨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呀,老师要请个小导游来介绍那儿美丽的风光,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呢?让孩子们在结合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这样的衔接方式孩子们是非常乐于接受的。
总之,衔接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衔接,但要把握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种衔接是否有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衔接语的设计,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衔接语,美化自己的课堂,既能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又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英姿.小议低年级语文课的导课艺术[J].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6期.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节选)[M].新疆大学出版社.
[3]张子云.如何营造快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1(27).
作者简介:王翔,1996年11月1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江西,現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方向。
关键词:衔接;衔接语;语文课堂
衔接,即在课堂教学中用相关且适当的语句连接两个不同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中的“衔接”教学是架起各个教学环节的桥梁,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合理使用“衔接语”,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衔接艺术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然衔接,水到渠成
运用衔接语是为了实现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的自然衔接。这就要注意两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连贯,有如裁缝师穿针引线;切勿强拉硬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更换地学习之后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采用各式各类的引导与评价的语言。其中老师“自然的衔接语言”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学生一听就懂,一目了然。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这一课时,全文搞清“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是文章的重点。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先直接衔接抛出问题“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呢?”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预设1:王大伯要剪去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预设2:剪掉这些枝条来年能长出更好的桃子。师顺势引导: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先来看看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生回答(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夺走养分的枝条)2.王大伯留下的是怎样的枝条?(能结桃子的枝条。)这里的衔接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很自然地将一个个问题放在衔接语中,使学生一步步地顺着老师的话语寻找答案,清晰明了,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二、设置疑问,发散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将教材中的众多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既要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又要做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形成良好的衔接作用。其中设置疑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衔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其中一段描写的是菲利浦一家乘船出游的情景,教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自己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呢?”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都比较单一,随后教师让学生朗读剩下的课文,学生发现作者莫泊桑机智、巧妙地处理了后面的情节,让文章充满了戏剧性。紧接着教师又提出此文的高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高潮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理清线索,自然衔接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好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得教学环节科学、严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高效学习。所以在“衔接”教学的环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存在的线索完整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自然地衔接到下一个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顺着线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养成边学边思考的好习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鲁迅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课文主要描写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从两个不同情景的切换引出衔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具体方法,体会鲁迅先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作者呈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图景,也反应出了作者的欢乐心情。然而,读书的时候需要离开自己的百草园转而进入三味书屋学习,从对其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四、情境衔接,置身其中
语文课,比起其他课来说,更讲究情感的运用。老师要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中,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时,讲到第四自然段有哪些人目睹了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时,笔者设置一个情景衔接在其中: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入文本中,积极地思考,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情境衔接的手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完《泉城》和《九寨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呀,老师要请个小导游来介绍那儿美丽的风光,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呢?让孩子们在结合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这样的衔接方式孩子们是非常乐于接受的。
总之,衔接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衔接,但要把握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种衔接是否有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衔接语的设计,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衔接语,美化自己的课堂,既能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又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英姿.小议低年级语文课的导课艺术[J].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6期.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节选)[M].新疆大学出版社.
[3]张子云.如何营造快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1(27).
作者简介:王翔,1996年11月1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江西,現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