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诗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我想说,秦岭槲叶总关情。
又是一年端午季,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从小我就知道,过端午嘛,要割艾草、赛龙舟、喝雄黄酒,给小孩戴香包,驱五毒,用炉灰写“一笔虎”,有的地方还要腌蛋,做一桌“十二红”。可我对端午的记忆,就只有奶奶包的槲叶粽子,还有那满山的槲叶。
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的商洛,这里多山,自然多树,其中不乏就有槲叶树。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里就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从这首诗里,我第一次知道商洛人称道的槲叶是这么写的。端午的粽子各地不同,南方是苇叶粽,四川是箬竹粽,而我奶奶就拿槲叶包粽子。小时候看着人家吃的粽子,三角形,小巧玲珑,翠衣白米,奶奶的槲叶粽子,又扁又长,棕褐色的槲叶,米也成了黄绿色,便怎么也不吃。不想吃的时候,粽子就在面前,想吃的时候,奶奶却远在家乡。
小时候,每逢端午,奶奶总是提前两天把包粽子用的糯米用水浸泡上,再去集市割几斤猪肉,等一切都备好,奶奶不忘给我挂上个亲手缝制的香包包,嘴里念道:“小娃娃带香包,山里虫虫赶紧跑。”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打槲叶要走一段山路,奶奶背着大背篓走在前面,我学奶奶背着小竹筐跟在后面。进了林子,奶奶就不让我跟着了,说草里有虫子,不让我进去,有什么事要马上叫她,自己则一转身,钻进了林子。那时候奶奶身体很好,我就看到一件蓝底格子布衣裳在一片绿叶的掩映中,奶奶灵巧地攀折着槲叶,时不时拨开叶子看看我。我笑,奶奶也笑。
奶奶担心我害怕,一边摘槲叶,一边给我唱上一段她喜欢的黄梅戏。我听不懂,只是咯咯地笑。有时候,奶奶给我谝一段 “古经”,就是山里人相传的故事,我听得两眼冒光。端午时节,槲叶压枝低,奶奶穿着她穿了十几年的蓝底格子布衣裳,在绿叶里穿梭。
奶奶从林子里钻出来,头发上都是树叶子,手被树枝刮伤,汗浸湿了衣裳,背后的槲叶却堆得好高。我去抢,奶奶说槲叶“糊糙人”,不让我弄(槲叶上长有很多绒毛,皮肤接触后会有明显发痒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红色的疹子)。可奶奶拗不过我,只好在我的竹篓里象征性地放上几片,我才心满意足。
一回到家,就要赶紧把槲叶煮了,因为隔夜会影响槲叶的成色和香气。灶里搭上山里拾来的干柴,锅里添上水,把采摘的槲叶洗净,放进锅里“杀青”。这时候奶奶才得闲,但她似乎又想到什么,只见奶奶从里屋抱来一个瓦罐,给我吃一勺包粽子的柿餅豆沙,甜滋滋的,从嘴里甜到心里。
等槲叶煮好了,便要马不停蹄地拿到小河边去清洗,翠绿的槲叶蒸煮后变成了棕褐色,已然能闻到浓郁的粽叶香。槲叶分光面和毛面,包粽子是要用光面的,奶奶说,用光面包酒米煮熟后不散还能成型,好看又好吃。洗槲叶也很有讲究,单片不好洗,得要同时洗两片。只见奶奶把两片巴掌大的槲叶光面向里不停地上下来回搓洗,等到叶片发亮,说明槲叶上的小绒毛洗掉了,再把光面朝上,整齐地放回竹篮备用。清澈的河水映出了奶奶慈爱幸福的脸庞。
槲叶洗好,就该包了。包粽子也是技术活,奶奶把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其中圆头一方相对交叉放好,舀一大勺糯米铺平,再舀一小勺豆沙放在中间,两个手轻轻一合,灵巧地把叶子裹起,这时便成了长条形,此时将它一端回折,向里面稍稍放一点水,奶奶说这样松软可口些,再把另一端回折后,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再找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重复刚才的动作,最后用一根细麻绳将包好的两扇粽子拦腰一绑,一对粽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颗米不漏。奶奶说,做人要实在,包粽子也要实在,又要图一个好事成双,包好的粽子成双成对,整整齐齐地摆放进锅里,再添些水,水要没过粽子,在锅盖的四周围上笼布,干柴烈火开始蒸煮,不长时间,便听见咕咕噜噜的水烧开的声音,白气随之蒸腾,浓郁的粽叶清香掺着米香,轰轰烈烈地闯进鼻子。我着急地踩着凳子拿手去揭锅盖儿,奶奶一把把我抱下来:“小心把手烫了哟,有我娃子吃的。”奶奶怕我烫着,自己却也着急。奶奶说,蒸粽子不能半途揭盖,所谓要“蒸一口气”。等到整个厨房都是槲叶糯米香,再改为小火煮,差不多一个小时后,奶奶才揭开锅盖,手上蘸点冷水,把一个个“枕头”样的烫手粽子码进竹筐。奶奶先剥一个轻轻吹一吹,再在白糖罐里一滚,白白嫩嫩、热热乎乎的粽子入口后,满口尽是槲叶香。
如今只要想吃,随时可以从超市买来各式冷冻粽子,小巧玲珑,多馅儿,翠皮白米,但怎么也吃不出奶奶包的味道。奶奶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如从前,爸爸和姑姑们都不让她再上山去采槲叶。我来省城读书,与家人分隔两地,奶奶在电话里讲:“今年端午节给我娃吃不上刚出锅的热乎粽子了。”又是一年端午,却闻不到新鲜槲叶的清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商洛的山里槲叶很多,会包槲叶粽子的人越来越少。槲叶是落叶乔木,生长周期长,浑身是宝,槲叶叶子很大,像一个个手掌,朝天,是感恩,朝地,是给予。它落叶与其他乔木不同,当秋天来临,别的树叶纷纷凋落,槲叶却要度过寒冬,直到来年春天为幼嫩的小芽挡过早春的寒冷方才凋落,化作一抔泥,成为养料。奶奶不识字,却给我谝了无数神隐的故事,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求知之门,父母从山里走出来,又把我送来省城读书,让我知道山的外面是海,海的外面是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槲叶的延续,是自然的智慧,更是秦岭人一代代的传承。
长记昔时端午,粽香满笼屉。
又是一年端午季,不见槲叶压枝低。
(指导老师:高娜)
又是一年端午季,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从小我就知道,过端午嘛,要割艾草、赛龙舟、喝雄黄酒,给小孩戴香包,驱五毒,用炉灰写“一笔虎”,有的地方还要腌蛋,做一桌“十二红”。可我对端午的记忆,就只有奶奶包的槲叶粽子,还有那满山的槲叶。
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的商洛,这里多山,自然多树,其中不乏就有槲叶树。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里就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从这首诗里,我第一次知道商洛人称道的槲叶是这么写的。端午的粽子各地不同,南方是苇叶粽,四川是箬竹粽,而我奶奶就拿槲叶包粽子。小时候看着人家吃的粽子,三角形,小巧玲珑,翠衣白米,奶奶的槲叶粽子,又扁又长,棕褐色的槲叶,米也成了黄绿色,便怎么也不吃。不想吃的时候,粽子就在面前,想吃的时候,奶奶却远在家乡。
小时候,每逢端午,奶奶总是提前两天把包粽子用的糯米用水浸泡上,再去集市割几斤猪肉,等一切都备好,奶奶不忘给我挂上个亲手缝制的香包包,嘴里念道:“小娃娃带香包,山里虫虫赶紧跑。”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打槲叶要走一段山路,奶奶背着大背篓走在前面,我学奶奶背着小竹筐跟在后面。进了林子,奶奶就不让我跟着了,说草里有虫子,不让我进去,有什么事要马上叫她,自己则一转身,钻进了林子。那时候奶奶身体很好,我就看到一件蓝底格子布衣裳在一片绿叶的掩映中,奶奶灵巧地攀折着槲叶,时不时拨开叶子看看我。我笑,奶奶也笑。
奶奶担心我害怕,一边摘槲叶,一边给我唱上一段她喜欢的黄梅戏。我听不懂,只是咯咯地笑。有时候,奶奶给我谝一段 “古经”,就是山里人相传的故事,我听得两眼冒光。端午时节,槲叶压枝低,奶奶穿着她穿了十几年的蓝底格子布衣裳,在绿叶里穿梭。
奶奶从林子里钻出来,头发上都是树叶子,手被树枝刮伤,汗浸湿了衣裳,背后的槲叶却堆得好高。我去抢,奶奶说槲叶“糊糙人”,不让我弄(槲叶上长有很多绒毛,皮肤接触后会有明显发痒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红色的疹子)。可奶奶拗不过我,只好在我的竹篓里象征性地放上几片,我才心满意足。
一回到家,就要赶紧把槲叶煮了,因为隔夜会影响槲叶的成色和香气。灶里搭上山里拾来的干柴,锅里添上水,把采摘的槲叶洗净,放进锅里“杀青”。这时候奶奶才得闲,但她似乎又想到什么,只见奶奶从里屋抱来一个瓦罐,给我吃一勺包粽子的柿餅豆沙,甜滋滋的,从嘴里甜到心里。
等槲叶煮好了,便要马不停蹄地拿到小河边去清洗,翠绿的槲叶蒸煮后变成了棕褐色,已然能闻到浓郁的粽叶香。槲叶分光面和毛面,包粽子是要用光面的,奶奶说,用光面包酒米煮熟后不散还能成型,好看又好吃。洗槲叶也很有讲究,单片不好洗,得要同时洗两片。只见奶奶把两片巴掌大的槲叶光面向里不停地上下来回搓洗,等到叶片发亮,说明槲叶上的小绒毛洗掉了,再把光面朝上,整齐地放回竹篮备用。清澈的河水映出了奶奶慈爱幸福的脸庞。
槲叶洗好,就该包了。包粽子也是技术活,奶奶把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其中圆头一方相对交叉放好,舀一大勺糯米铺平,再舀一小勺豆沙放在中间,两个手轻轻一合,灵巧地把叶子裹起,这时便成了长条形,此时将它一端回折,向里面稍稍放一点水,奶奶说这样松软可口些,再把另一端回折后,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再找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重复刚才的动作,最后用一根细麻绳将包好的两扇粽子拦腰一绑,一对粽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颗米不漏。奶奶说,做人要实在,包粽子也要实在,又要图一个好事成双,包好的粽子成双成对,整整齐齐地摆放进锅里,再添些水,水要没过粽子,在锅盖的四周围上笼布,干柴烈火开始蒸煮,不长时间,便听见咕咕噜噜的水烧开的声音,白气随之蒸腾,浓郁的粽叶清香掺着米香,轰轰烈烈地闯进鼻子。我着急地踩着凳子拿手去揭锅盖儿,奶奶一把把我抱下来:“小心把手烫了哟,有我娃子吃的。”奶奶怕我烫着,自己却也着急。奶奶说,蒸粽子不能半途揭盖,所谓要“蒸一口气”。等到整个厨房都是槲叶糯米香,再改为小火煮,差不多一个小时后,奶奶才揭开锅盖,手上蘸点冷水,把一个个“枕头”样的烫手粽子码进竹筐。奶奶先剥一个轻轻吹一吹,再在白糖罐里一滚,白白嫩嫩、热热乎乎的粽子入口后,满口尽是槲叶香。
如今只要想吃,随时可以从超市买来各式冷冻粽子,小巧玲珑,多馅儿,翠皮白米,但怎么也吃不出奶奶包的味道。奶奶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如从前,爸爸和姑姑们都不让她再上山去采槲叶。我来省城读书,与家人分隔两地,奶奶在电话里讲:“今年端午节给我娃吃不上刚出锅的热乎粽子了。”又是一年端午,却闻不到新鲜槲叶的清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商洛的山里槲叶很多,会包槲叶粽子的人越来越少。槲叶是落叶乔木,生长周期长,浑身是宝,槲叶叶子很大,像一个个手掌,朝天,是感恩,朝地,是给予。它落叶与其他乔木不同,当秋天来临,别的树叶纷纷凋落,槲叶却要度过寒冬,直到来年春天为幼嫩的小芽挡过早春的寒冷方才凋落,化作一抔泥,成为养料。奶奶不识字,却给我谝了无数神隐的故事,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求知之门,父母从山里走出来,又把我送来省城读书,让我知道山的外面是海,海的外面是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槲叶的延续,是自然的智慧,更是秦岭人一代代的传承。
长记昔时端午,粽香满笼屉。
又是一年端午季,不见槲叶压枝低。
(指导老师: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