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季 不见槲叶压枝低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诗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我想说,秦岭槲叶总关情。
  又是一年端午季,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从小我就知道,过端午嘛,要割艾草、赛龙舟、喝雄黄酒,给小孩戴香包,驱五毒,用炉灰写“一笔虎”,有的地方还要腌蛋,做一桌“十二红”。可我对端午的记忆,就只有奶奶包的槲叶粽子,还有那满山的槲叶。
  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的商洛,这里多山,自然多树,其中不乏就有槲叶树。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里就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从这首诗里,我第一次知道商洛人称道的槲叶是这么写的。端午的粽子各地不同,南方是苇叶粽,四川是箬竹粽,而我奶奶就拿槲叶包粽子。小时候看着人家吃的粽子,三角形,小巧玲珑,翠衣白米,奶奶的槲叶粽子,又扁又长,棕褐色的槲叶,米也成了黄绿色,便怎么也不吃。不想吃的时候,粽子就在面前,想吃的时候,奶奶却远在家乡。
  小时候,每逢端午,奶奶总是提前两天把包粽子用的糯米用水浸泡上,再去集市割几斤猪肉,等一切都备好,奶奶不忘给我挂上个亲手缝制的香包包,嘴里念道:“小娃娃带香包,山里虫虫赶紧跑。”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打槲叶要走一段山路,奶奶背着大背篓走在前面,我学奶奶背着小竹筐跟在后面。进了林子,奶奶就不让我跟着了,说草里有虫子,不让我进去,有什么事要马上叫她,自己则一转身,钻进了林子。那时候奶奶身体很好,我就看到一件蓝底格子布衣裳在一片绿叶的掩映中,奶奶灵巧地攀折着槲叶,时不时拨开叶子看看我。我笑,奶奶也笑。
  奶奶担心我害怕,一边摘槲叶,一边给我唱上一段她喜欢的黄梅戏。我听不懂,只是咯咯地笑。有时候,奶奶给我谝一段 “古经”,就是山里人相传的故事,我听得两眼冒光。端午时节,槲叶压枝低,奶奶穿着她穿了十几年的蓝底格子布衣裳,在绿叶里穿梭。
  奶奶从林子里钻出来,头发上都是树叶子,手被树枝刮伤,汗浸湿了衣裳,背后的槲叶却堆得好高。我去抢,奶奶说槲叶“糊糙人”,不让我弄(槲叶上长有很多绒毛,皮肤接触后会有明显发痒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红色的疹子)。可奶奶拗不过我,只好在我的竹篓里象征性地放上几片,我才心满意足。
  一回到家,就要赶紧把槲叶煮了,因为隔夜会影响槲叶的成色和香气。灶里搭上山里拾来的干柴,锅里添上水,把采摘的槲叶洗净,放进锅里“杀青”。这时候奶奶才得闲,但她似乎又想到什么,只见奶奶从里屋抱来一个瓦罐,给我吃一勺包粽子的柿餅豆沙,甜滋滋的,从嘴里甜到心里。
  等槲叶煮好了,便要马不停蹄地拿到小河边去清洗,翠绿的槲叶蒸煮后变成了棕褐色,已然能闻到浓郁的粽叶香。槲叶分光面和毛面,包粽子是要用光面的,奶奶说,用光面包酒米煮熟后不散还能成型,好看又好吃。洗槲叶也很有讲究,单片不好洗,得要同时洗两片。只见奶奶把两片巴掌大的槲叶光面向里不停地上下来回搓洗,等到叶片发亮,说明槲叶上的小绒毛洗掉了,再把光面朝上,整齐地放回竹篮备用。清澈的河水映出了奶奶慈爱幸福的脸庞。
  槲叶洗好,就该包了。包粽子也是技术活,奶奶把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其中圆头一方相对交叉放好,舀一大勺糯米铺平,再舀一小勺豆沙放在中间,两个手轻轻一合,灵巧地把叶子裹起,这时便成了长条形,此时将它一端回折,向里面稍稍放一点水,奶奶说这样松软可口些,再把另一端回折后,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再找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重复刚才的动作,最后用一根细麻绳将包好的两扇粽子拦腰一绑,一对粽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颗米不漏。奶奶说,做人要实在,包粽子也要实在,又要图一个好事成双,包好的粽子成双成对,整整齐齐地摆放进锅里,再添些水,水要没过粽子,在锅盖的四周围上笼布,干柴烈火开始蒸煮,不长时间,便听见咕咕噜噜的水烧开的声音,白气随之蒸腾,浓郁的粽叶清香掺着米香,轰轰烈烈地闯进鼻子。我着急地踩着凳子拿手去揭锅盖儿,奶奶一把把我抱下来:“小心把手烫了哟,有我娃子吃的。”奶奶怕我烫着,自己却也着急。奶奶说,蒸粽子不能半途揭盖,所谓要“蒸一口气”。等到整个厨房都是槲叶糯米香,再改为小火煮,差不多一个小时后,奶奶才揭开锅盖,手上蘸点冷水,把一个个“枕头”样的烫手粽子码进竹筐。奶奶先剥一个轻轻吹一吹,再在白糖罐里一滚,白白嫩嫩、热热乎乎的粽子入口后,满口尽是槲叶香。
  如今只要想吃,随时可以从超市买来各式冷冻粽子,小巧玲珑,多馅儿,翠皮白米,但怎么也吃不出奶奶包的味道。奶奶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如从前,爸爸和姑姑们都不让她再上山去采槲叶。我来省城读书,与家人分隔两地,奶奶在电话里讲:“今年端午节给我娃吃不上刚出锅的热乎粽子了。”又是一年端午,却闻不到新鲜槲叶的清香。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商洛的山里槲叶很多,会包槲叶粽子的人越来越少。槲叶是落叶乔木,生长周期长,浑身是宝,槲叶叶子很大,像一个个手掌,朝天,是感恩,朝地,是给予。它落叶与其他乔木不同,当秋天来临,别的树叶纷纷凋落,槲叶却要度过寒冬,直到来年春天为幼嫩的小芽挡过早春的寒冷方才凋落,化作一抔泥,成为养料。奶奶不识字,却给我谝了无数神隐的故事,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求知之门,父母从山里走出来,又把我送来省城读书,让我知道山的外面是海,海的外面是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槲叶的延续,是自然的智慧,更是秦岭人一代代的传承。
  长记昔时端午,粽香满笼屉。
  又是一年端午季,不见槲叶压枝低。
  (指导老师:高娜)
其他文献
我走进狭小阴冷的阁楼,往床上一倒,凝视着这一切。  倾斜的房顶上绑了一把藕灰色的高尔夫雨伞,它破旧不堪的伞柄几乎褪色。窗口射进来的一缕和煦的阳光,正打在生了不少铁锈的棕红色壁炉上,使壁炉焕发了一丝生机。无用的诗稿堆积在炉膛内外,好像一群围着食槽抢米的小鸡。  我反戴着眼镜,无力地盯着自己的双手:为什么他们不能写出更优美的诗句呢?  我嘴里叼上一支破旧的鹅毛笔,摆弄着床上一沓泛黄的、几乎一戳就破的稿
期刊
卢思宇,生于2008年12月,就读于西安高新国际小学,热爱阅读,热爱创作。三年级暑假参加2018年全国“好学生好作文现场展示” 作文大赛,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19年参加高新区爱国主义电影观影征文大赛,作品《少年杨靖宇观后感》获三等奖。  指尖缓缓而有力地拂过钢琴,一首波澜起伏的《克罗地亚狂想曲》从指间行云流水般地滑了出来,忽然,我眼前的画面破碎了,它们迅速变化着,将我拉入一个气氛紧张而冷峻的世界
期刊
那家茶坊,坐于一条涓流边。  每每清晨,总见得一位盘着发的女人,在清泉中涤着茶具,烹着似淡却浓的茶。  不招摇,不繁闹,有一些古旧,有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是人们对茶坊的评价,也是我对茶坊的最初印象。  约莫一日清晨,我踏入了女人的茶坊。  果真,茶坊的摆设风格平淡,以至于添了几分冷清。几张桌几,几把椅子,盆栽在窗台上闪着露水,便是这全部世界。空气中却隐约有茶叶浸润的香气,愈闻愈强烈
期刊
庚子鼠年新春佳节之际,千家万户本应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共享团圆之乐。可谁知,竟有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短短几日就席卷了神州大地。走亲访友成了泡影,企业停工,举国上下被一种不安的气氛所笼罩。  在展现中国速度,积极推动抗疫部署的同时,随着一声号召,几乎全中国的大街上都变得冷冷清清,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多了几千万的“尼特族”和“御宅族”,人们窝在家里,繁华的都市变成了空城。  我是一名高三学子,今年是
期刊
01  那次我们走路。初春的风暖一阵凉一阵吹在人身上,就快要使人迷醉,人一醉,路旁的草木石头就跟着醉。但醉的状态跟昏的状态又全然不同,在贵阳游历,昏是常态,不过,也有像未来方舟这样使人迷醉的小城。  其实不过十几分钟的路途。在沙石铺成的道路上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远眺望,未来方舟是一座被围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小城,“城中城”是一个贴切的叫法。群山围绕之间,南明河东西贯通,外表白净鲜亮,在贵阳,这算是一个
期刊
这盆老芦荟像极了母亲,在我看来,她们是披着挂甲的女将军,所在处,必晕染一方恢弘。  这盆老芦荟是母亲的密友。黎明曙光刚填满屋子的时分,一抬眼便望见母亲提着水壶伫在窗子前与她絮语。那一年正是我们家的多事之秋,奶奶在上海动手术,爷爷和父亲都离开了家。毫无征兆的太奶奶去世,料理丧事,为手术筹钱,沉重的一切都压在母亲略显单薄的双肩上。母亲从不叫苦叫累,有些烦恼她只会说给另一位女将军听。清凉的晨光像给她俩的
期刊
晁子茗  太奶奶的玉簪  太奶奶的雕花木匣子里,是有一支玉簪的。  在太奶奶如雪的发髻上,永远散发着清幽的光辉,银锔玉的簪柄,映着银白的流苏。并不华贵,却美得如诗如画。在我的眼中,是一件对太奶奶很重要的器物。  童年树影斑驳的檐角下,听着不绝于耳的蝉鸣,也听着太奶奶哼唱童谣的呢喃。發髻上的玉簪随着太奶奶的轻摇,清脆的流苏碰撞声流淌着,晶莹的簪身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太奶奶是不识字的,自从她不能
期刊
日光如泼,草木盛大而葱茏。到底是夏天,日日经过的梧桐树阴越来越深浓,路边蔷薇已有了倦色,在大片大片令人疲惫的绿中,石榴花初绽,花红似火,这枝上红艳,不似山上的映山红天真烂漫又带着野性,榴花的红,鲜妍妩媚又略带骄矜,是初夏庭院中最夺目的颜色。  石榴花大约是一种最能让人联想到“女人”的花吧。春天的红桃白李娇杏,轻逸柔嫩,总有些娇怯怯的女儿态;石榴花花色如炽,像是更解风情的成熟女人,怀了热烈的爱情,抽
期刊
窗外,寒风扑打着窗户,雪花大片大片地下落,融入白茫茫的一片。窗内,小火炉中的火苗跳跃着,升腾起一股股的暖意,熏得人昏昏欲睡。  “丫头,让一下。”奶奶推着我,让我坐得远一些。我看着她熟练地拧开炉门,用火钳捅进去捣鼓几下,那火苗便跳跃得更欢快了。“好了。”奶奶抹去额上暖气蒸腾出的汗水,将瓷白的小锅端到炉子上,笑着说:“今天你可有口福了。”  我只是笑笑,没有说话。奶奶接着说:“外面雪这么大,也不知道
期刊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2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3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注释:  1.骤雨打新荷:曲牌名,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为元好问之作“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故人们又称此曲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