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朴实的文字让人感到真切,而华丽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虚浮。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广东谭海生老师如是说,您认为呢?欢迎来稿讨论。另外,本栏目黄厚江和乔桂英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2期余养健老师《高中语文必修课专题教学法初探》一文的讨论。
人们在评价中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时,“朴实”永远是一个褒义词,而“华丽”往往是一个贬义词。“朴实”总是和“真情”联系在一起,而“华丽”往往与“矫情”联系在一起。语言朴实的作文一般被认为抒发的是真情实感,语言华丽的作文往往被认为表现的是虚情假意。重朴实轻华丽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评价中小学生作文语言的定式思维。我们认为,这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重大误区。这违背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违背了语言能力生成规律,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一、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
中小学生写作与成年人写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成年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向读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客观事物,是要影响别人,因此内容要比形式重要得多,或者说,“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中小学生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写作方法和提高写作水平,是要提高自己,因此形式要比内容重要得多,或者说,“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得多。可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用成熟的文章写作理论,特别是文学创作理论去评价和要求中小学生的作文。这种评价和要求不仅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的严重束缚。
“真情”和“矫情”、“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实际上都是对写作内容的评价,而不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表达了中小学生“真情实感”的“朴实”作文的语言水平不见得比“虚情假意”的“华丽”作文的语言水平高。相反,作文语言华丽的学生,其语言运用水平一般都高于作文语言朴实的学生。可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作文语言越华丽,其语言运用能力就可能越强。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其作文语言始终是“朴实无华”的,始终是“平淡如水”的,那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这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运用规律决定的。即使是成年人写作,如果其作品语言始终“朴实无华”,那他的语言水平也必定是很有限的。有一位以《半夜鸡叫》(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的节选)成名的军旅作家,其作品表现的绝对是“真情实感”,其作品的语言也绝对“朴实无华”,但这位军旅作家的语言水平是绝对不可能与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曾经长久在华丽中浸淫的大师相比的。如果我们把朴实作为衡量中小学生写作语言优劣的标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们在语言大花园里自由地采花酿蜜的权利,是对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束缚。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绝无鼓励中小学生写语言华丽、内容虚假、情感虚伪的文章的意思。我们认为,朴实与真情实感、华丽与虚情假意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语言朴实的作文表现的可能是虚情假意,语言华丽的作文表现的可能是真情实感。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我们当然鼓励中小学生努力写出语言华丽、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作文。
二、大师们都是从“华丽”走过来的
我们看看大师们是怎样开始练习写作的。
鲁迅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1〕
郭沫若说:“我自己是四岁半发的蒙……我在发蒙两三年之后,先生便要教我作对子。起初是两个字,渐渐做到五个字,又渐渐做到七个字以上。”〔2〕
茅盾说:“我在十五六岁以前,作文用散体(即所谓古文,那时喜欢的是《左传》、《庄子》、《史记》、韩、柳、苏等),二十岁左右作文用骈体,那时就更喜欢两汉至六朝的骈体,我那时很看不起明清人的散、骈,颇受明七子书不读秦汉以下,诗宗盛唐等议论的影响……”〔3〕
科举时代读书,孩子们最早的写作训练是“对课”,也叫“作对子”,如“地”对“天”,“雨”对“风”,“大吕”对“黄钟”……这种“对课”训练是和习字、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训练的密度非常高,训练的量非常大,孩子们学过的各种各样的书面词语都被反反复复使用,又由于学的都是最经典的诗词文赋,所用词语几乎都经过千锤百炼,孩子们从一开始便浸淫在“优美”“华丽”之中。到了作文阶段,孩子们每日所作之文不是古文就是骈文。骈体文是最华丽的文体,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满篇“之、乎、者、也”的古文虽有朴拙之名,但这种朴拙是相对于骈体文而言的,与一般现代白话文相比,仍然不知华丽多少倍。可以说,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大师们在年少时,都曾经长期浸淫在“华丽”之中。不管他们成年后的写作风格是华丽还是朴实,也不管他们擅长写什么样式的作品,在他们的成长阶段,都曾经刻苦学习过无数华丽的文章,也曾经努力写过无数华丽的作文。可以说,几乎所有已有定论的大师,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过“华丽”阶段。
三、“华丽”有助于拉近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问题。从先秦到民国初年,日常说的与写的,从来都有很大的距离。“五四”后这种情形有所变化,但变化是单向的,只是大量口语进入书面,书面语并没有进入口语;而且,随着书面表达越来越“白”,大量原来频繁出现在各种书面载体中的词语使用率越来越低,使用范围越来越窄,逐渐变成了口头不说书面不写的“死”语言。这种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情况对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有很大影响。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累积的词汇量是非常惊人的,再加上课外阅读接触的词语,可以说,每一个学生到高中毕业时都曾接触过数量极大的词语。如果这些词语能在表达中充分使用,孩子们的语言就不是一般的“丰富”了。可惜的是,如此数量巨大的词语绝大多数属书面语,孩子们在日常口头交际中很难使用,再加上书面表达用语的导向从来都是重朴实轻华丽,使得大量华丽的词语极少得到使用的机会。口头不说,书面不写,看了就忘,学了就丢,这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非北方方言尤甚),要求孩子们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所学过的书面词语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引导、鼓励、要求孩子们在书面表达中积极使用所学过的书面语言,用得越多越好。孩子们在书面表达中用熟用惯了,相应的,在口头表达中也一定会有所体现。
四、会认不是你的,会用才是你的
就中小学生写作用语而言,“华丽”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和典雅的词语,引用诗词文赋,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不断变换句式等。我们知道,以上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中小学语文课要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所谓语言华丽的作文,只不过是把语文课上学过的各种语言知识再现出来。无论多么华丽的学生作文,实际上都是学生在进行语言练习。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学习语言类似于学习书法。学习书法者即使把所有的字帖都看熟了,甚至背熟了,也不可能写出一手好字。他只有反反复复地描,反反复复地临,反反复复地练,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就词语使用而言,任何一个词,你能读懂它的意思,不代表你已经真正掌握这个词。只有在各种语境中反复使用过这个词,你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了这个词。换句话说,会认不是你的,会用才是你的,反复用过,有可能永远是你的。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4〕所有语言技能的习得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无数的写作练习中反复使用已学过的词语,反复引用已学过的诗词文赋,反复运用已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反复使用各种句式,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成技能。对中小学生来说,华丽既是一种必须的学习手段,也是一个必经的学习过程。
我们知道,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都会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下遇到的好词好句,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语言积累本”,有的还有好多本。可是,孩子们辛辛苦苦记录下来、积累起来的“好词好句”又有多少在写作中用过,而成为孩子们真正掌握的“活”的语言呢?可以说,中小学生“语言积累本”上的好词好句绝大多数在静静地躺着,从小学躺到初中,从初中躺到高中,最后都变成了“死”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大误区,这与写作教学多年来一直反对华丽提倡朴实密不可分。
下面是某报刊登的仿拟的小学生作文:
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仿拟者意在批评小学生作文用词不当。我们认为,小学生如果能够如此作文,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不仅不应该批评,反而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中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误用错用的现象肯定会经常发生,不要紧,用多了,用熟了,自然就会找到语感,不用是永远也找不到语感的。
〔1〕《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2〕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4页。
〔3〕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8页。
人们在评价中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时,“朴实”永远是一个褒义词,而“华丽”往往是一个贬义词。“朴实”总是和“真情”联系在一起,而“华丽”往往与“矫情”联系在一起。语言朴实的作文一般被认为抒发的是真情实感,语言华丽的作文往往被认为表现的是虚情假意。重朴实轻华丽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评价中小学生作文语言的定式思维。我们认为,这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重大误区。这违背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违背了语言能力生成规律,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一、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
中小学生写作与成年人写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成年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向读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客观事物,是要影响别人,因此内容要比形式重要得多,或者说,“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中小学生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写作方法和提高写作水平,是要提高自己,因此形式要比内容重要得多,或者说,“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得多。可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用成熟的文章写作理论,特别是文学创作理论去评价和要求中小学生的作文。这种评价和要求不仅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的严重束缚。
“真情”和“矫情”、“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实际上都是对写作内容的评价,而不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表达了中小学生“真情实感”的“朴实”作文的语言水平不见得比“虚情假意”的“华丽”作文的语言水平高。相反,作文语言华丽的学生,其语言运用水平一般都高于作文语言朴实的学生。可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作文语言越华丽,其语言运用能力就可能越强。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其作文语言始终是“朴实无华”的,始终是“平淡如水”的,那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这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运用规律决定的。即使是成年人写作,如果其作品语言始终“朴实无华”,那他的语言水平也必定是很有限的。有一位以《半夜鸡叫》(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的节选)成名的军旅作家,其作品表现的绝对是“真情实感”,其作品的语言也绝对“朴实无华”,但这位军旅作家的语言水平是绝对不可能与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曾经长久在华丽中浸淫的大师相比的。如果我们把朴实作为衡量中小学生写作语言优劣的标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们在语言大花园里自由地采花酿蜜的权利,是对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束缚。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绝无鼓励中小学生写语言华丽、内容虚假、情感虚伪的文章的意思。我们认为,朴实与真情实感、华丽与虚情假意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语言朴实的作文表现的可能是虚情假意,语言华丽的作文表现的可能是真情实感。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我们当然鼓励中小学生努力写出语言华丽、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作文。
二、大师们都是从“华丽”走过来的
我们看看大师们是怎样开始练习写作的。
鲁迅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1〕
郭沫若说:“我自己是四岁半发的蒙……我在发蒙两三年之后,先生便要教我作对子。起初是两个字,渐渐做到五个字,又渐渐做到七个字以上。”〔2〕
茅盾说:“我在十五六岁以前,作文用散体(即所谓古文,那时喜欢的是《左传》、《庄子》、《史记》、韩、柳、苏等),二十岁左右作文用骈体,那时就更喜欢两汉至六朝的骈体,我那时很看不起明清人的散、骈,颇受明七子书不读秦汉以下,诗宗盛唐等议论的影响……”〔3〕
科举时代读书,孩子们最早的写作训练是“对课”,也叫“作对子”,如“地”对“天”,“雨”对“风”,“大吕”对“黄钟”……这种“对课”训练是和习字、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训练的密度非常高,训练的量非常大,孩子们学过的各种各样的书面词语都被反反复复使用,又由于学的都是最经典的诗词文赋,所用词语几乎都经过千锤百炼,孩子们从一开始便浸淫在“优美”“华丽”之中。到了作文阶段,孩子们每日所作之文不是古文就是骈文。骈体文是最华丽的文体,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满篇“之、乎、者、也”的古文虽有朴拙之名,但这种朴拙是相对于骈体文而言的,与一般现代白话文相比,仍然不知华丽多少倍。可以说,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大师们在年少时,都曾经长期浸淫在“华丽”之中。不管他们成年后的写作风格是华丽还是朴实,也不管他们擅长写什么样式的作品,在他们的成长阶段,都曾经刻苦学习过无数华丽的文章,也曾经努力写过无数华丽的作文。可以说,几乎所有已有定论的大师,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过“华丽”阶段。
三、“华丽”有助于拉近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问题。从先秦到民国初年,日常说的与写的,从来都有很大的距离。“五四”后这种情形有所变化,但变化是单向的,只是大量口语进入书面,书面语并没有进入口语;而且,随着书面表达越来越“白”,大量原来频繁出现在各种书面载体中的词语使用率越来越低,使用范围越来越窄,逐渐变成了口头不说书面不写的“死”语言。这种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情况对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有很大影响。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累积的词汇量是非常惊人的,再加上课外阅读接触的词语,可以说,每一个学生到高中毕业时都曾接触过数量极大的词语。如果这些词语能在表达中充分使用,孩子们的语言就不是一般的“丰富”了。可惜的是,如此数量巨大的词语绝大多数属书面语,孩子们在日常口头交际中很难使用,再加上书面表达用语的导向从来都是重朴实轻华丽,使得大量华丽的词语极少得到使用的机会。口头不说,书面不写,看了就忘,学了就丢,这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非北方方言尤甚),要求孩子们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所学过的书面词语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引导、鼓励、要求孩子们在书面表达中积极使用所学过的书面语言,用得越多越好。孩子们在书面表达中用熟用惯了,相应的,在口头表达中也一定会有所体现。
四、会认不是你的,会用才是你的
就中小学生写作用语而言,“华丽”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和典雅的词语,引用诗词文赋,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不断变换句式等。我们知道,以上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中小学语文课要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所谓语言华丽的作文,只不过是把语文课上学过的各种语言知识再现出来。无论多么华丽的学生作文,实际上都是学生在进行语言练习。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学习语言类似于学习书法。学习书法者即使把所有的字帖都看熟了,甚至背熟了,也不可能写出一手好字。他只有反反复复地描,反反复复地临,反反复复地练,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就词语使用而言,任何一个词,你能读懂它的意思,不代表你已经真正掌握这个词。只有在各种语境中反复使用过这个词,你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了这个词。换句话说,会认不是你的,会用才是你的,反复用过,有可能永远是你的。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4〕所有语言技能的习得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无数的写作练习中反复使用已学过的词语,反复引用已学过的诗词文赋,反复运用已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反复使用各种句式,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成技能。对中小学生来说,华丽既是一种必须的学习手段,也是一个必经的学习过程。
我们知道,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都会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下遇到的好词好句,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语言积累本”,有的还有好多本。可是,孩子们辛辛苦苦记录下来、积累起来的“好词好句”又有多少在写作中用过,而成为孩子们真正掌握的“活”的语言呢?可以说,中小学生“语言积累本”上的好词好句绝大多数在静静地躺着,从小学躺到初中,从初中躺到高中,最后都变成了“死”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重大误区,这与写作教学多年来一直反对华丽提倡朴实密不可分。
下面是某报刊登的仿拟的小学生作文:
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仿拟者意在批评小学生作文用词不当。我们认为,小学生如果能够如此作文,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不仅不应该批评,反而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中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误用错用的现象肯定会经常发生,不要紧,用多了,用熟了,自然就会找到语感,不用是永远也找不到语感的。
〔1〕《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2〕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4页。
〔3〕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