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欢喜岭油田稠油吞吐区块已处于高轮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压、低产油的后期开发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稳产难度加大。针对该问题,开展了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研究,通过增产、氧化机理研究,制定了欢喜岭油田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适用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通过注入工艺与参数优化,现场实施5口井,累增液2181t,累增油1365t。实施后,油井周期产油量增加,地层压力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效果。该研究为稠油吞吐区块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注空气,含氧量
前言
欢喜岭油田稠油吞吐区块1987年投入开发,目前已处于高轮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压、低产油的后期开发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稳产难度加大。主要存在问题:
(1)油层压力大幅降低
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是一个降压开采的过程,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压力也随之下降。以齐108块为例,目前平均吞吐周期15.5,油层压力由开发初期的12MPa降至目前3Mpa,区块油汽比仅为0.29,区块处于低压、低产开发状态。
(2)原油粘度逐步升高
随着稠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中的轻质组分优先被采出,原油物性变差,胶质、沥青含量增加,原油粘度大幅升高,流动性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以杜813-24-45井为例,该井2007年11月测50℃原油粘度为81644mPa·s,胶质+沥青含量为35.09%,而2009年9月测该井50℃原油粘度616668mPa·s,胶质+沥青含量達到40.96%。
(3)低效井逐年增加
稠油吞吐区块平均单井吞吐周期高达13.6,油井受井间汽窜、地层压力降低,原油粘度升高等因素影响导致周期产量明显下降,低效井逐步增多。
1 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
1.1增产机理
一是在氧化作用下,稠油大分子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自由基,引发稠油大分子裂解链反应,从而完成重油的轻质化;二是分支链被氧化为极性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醇和羧酸),属自生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驱油效率;三是氧化反应生成的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四是空气中氮气辅助蒸汽可减缓油层上部热损失,提高蒸汽热效率,扩大蒸汽的波及体积,补充地层能量[1]。
1.2 氧化机理
1.2.1氧气消耗规律
研究表明,低温反应温度范围为100-300℃,氧气与稠油发生反应,反应后氧气浓度均低于4%。
1.2.2氧化产物分布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以环己烷为例,实验条件:反应温度为140-220℃,注空气压力2.5MPa,模型油200ml。
实验表明:烃类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氧化反应,分别生成醇、醛(酮)、羧酸,甚至发生脱羧反应生成CO2和相应的碳数较小的烃分子。氧化产物的分布与反应温度有关,当温度小于160 ℃时,生成物以醇和醛(酮)为主,180 ℃时以羧酸为主,220 ℃时脱羧反应易于生成CO2。
1.2.3催化剂作用
催化剂加速自由基形成,自由基助剂进一步加速自由基形成——以甲苯为例
自由基形成机理:
烃类氧化反应的第一步“自由基引发”过程,催化作用下大大降低了苯甲基自由基生成所需的能量,自由基助剂加入后可进一步降低该能量,此结果说明: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烃类氧化反应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进行。
1.3 含氧量爆炸极限
应用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理论,确定影响爆炸极限范围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温度、压力、氧气含量,并计算分析稠油催化氧化采油的四个试验过程产生的可燃气体浓度,对照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浓度和对应的氧气极限浓度,结合室内静态实验导管氧气浓度,最终确认氧气含量小于10%是安全的,可以安全施工[2]。
因此,依据研究结果和稠油特点,确定本次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实施现场的安全氧含量为5%以下,警戒值为3%。
1.4 适用条件
为了保证现场施工安全,达到理想的增油效果,根据理论研究及调研结果,制定了欢喜岭油田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适用条件。
(1)吞吐轮次10轮以上,注蒸汽压力低于15MPa;
(2)为避免气窜,保证施工安全,要求井间无明显汽窜井;
(3)地层亏空,周期返水率小于100%;
(4)周期内初期产量较高,但下降较快;
1.5 注入工艺及参数
1.5.1注入方式
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注入方式主要有四种:先注空气后注蒸汽、先注蒸汽后注空气、空气-蒸汽同时注入、空气-蒸汽段塞注入。
1.5.2 注入参数
空气注入量:每100t蒸汽对应6000~6500Nm3空气。
催化剂用量:10000Nm3 空气对应0.2~0.3t催化剂。
高温发泡剂用量:为保证注空气效果,防止气窜,需注入高温发泡剂封堵大孔道,依据试验井高渗层厚度与渗透率数据,设计每口井高温发泡剂的用量范围为5-10t。
1.5.3 注气速度
从注空气机理上分析,注气速度越高,O2与原油反应越充分,前缘温度越高,但当注汽量过高,空气沿原有高渗透层窜进,开采效果变差。同时,注气速度在现场实施中还影响周边井开井时率。数模计算表明,当注气速度为12000Nm3/d时吞吐效果最好。
1.5.4 安全保障措施
套管气监测频率:套管气中氧气浓度安全值极限值为5%,警戒值为3%,当含氧量超过1%时,加密监测。
2 现场应用
2014年在齐108块和杜813块现场实施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共5口井,注入方式均为先注空气后注蒸汽,实施后,周期对比,注汽压力平均升高1.25MPa,周期油汽比平均提高0.18。截至目前累增液2181t,累增油1365t,应用效果显著。
3 结论及认识
(1)注空气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多轮次吞吐井周期生产效果,为稠油吞吐区块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现场注空气井及周围生产井套管气中含氧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均在安全值内,表明尽管注空气具有一定操作风险,但通过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合理设计注入参数等措施 ,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3)与同类工艺相比,注空气具有来源广、成本低等优势,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守军.超稠油注空气强化采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2,19(5):144-145
[2]吉亚娟,周乐平,任韶然等.油田注空气工艺防爆实验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87-92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注空气,含氧量
前言
欢喜岭油田稠油吞吐区块1987年投入开发,目前已处于高轮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压、低产油的后期开发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稳产难度加大。主要存在问题:
(1)油层压力大幅降低
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是一个降压开采的过程,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压力也随之下降。以齐108块为例,目前平均吞吐周期15.5,油层压力由开发初期的12MPa降至目前3Mpa,区块油汽比仅为0.29,区块处于低压、低产开发状态。
(2)原油粘度逐步升高
随着稠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中的轻质组分优先被采出,原油物性变差,胶质、沥青含量增加,原油粘度大幅升高,流动性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以杜813-24-45井为例,该井2007年11月测50℃原油粘度为81644mPa·s,胶质+沥青含量为35.09%,而2009年9月测该井50℃原油粘度616668mPa·s,胶质+沥青含量達到40.96%。
(3)低效井逐年增加
稠油吞吐区块平均单井吞吐周期高达13.6,油井受井间汽窜、地层压力降低,原油粘度升高等因素影响导致周期产量明显下降,低效井逐步增多。
1 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
1.1增产机理
一是在氧化作用下,稠油大分子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自由基,引发稠油大分子裂解链反应,从而完成重油的轻质化;二是分支链被氧化为极性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醇和羧酸),属自生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驱油效率;三是氧化反应生成的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四是空气中氮气辅助蒸汽可减缓油层上部热损失,提高蒸汽热效率,扩大蒸汽的波及体积,补充地层能量[1]。
1.2 氧化机理
1.2.1氧气消耗规律
研究表明,低温反应温度范围为100-300℃,氧气与稠油发生反应,反应后氧气浓度均低于4%。
1.2.2氧化产物分布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以环己烷为例,实验条件:反应温度为140-220℃,注空气压力2.5MPa,模型油200ml。
实验表明:烃类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氧化反应,分别生成醇、醛(酮)、羧酸,甚至发生脱羧反应生成CO2和相应的碳数较小的烃分子。氧化产物的分布与反应温度有关,当温度小于160 ℃时,生成物以醇和醛(酮)为主,180 ℃时以羧酸为主,220 ℃时脱羧反应易于生成CO2。
1.2.3催化剂作用
催化剂加速自由基形成,自由基助剂进一步加速自由基形成——以甲苯为例
自由基形成机理:
烃类氧化反应的第一步“自由基引发”过程,催化作用下大大降低了苯甲基自由基生成所需的能量,自由基助剂加入后可进一步降低该能量,此结果说明: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烃类氧化反应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进行。
1.3 含氧量爆炸极限
应用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理论,确定影响爆炸极限范围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温度、压力、氧气含量,并计算分析稠油催化氧化采油的四个试验过程产生的可燃气体浓度,对照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浓度和对应的氧气极限浓度,结合室内静态实验导管氧气浓度,最终确认氧气含量小于10%是安全的,可以安全施工[2]。
因此,依据研究结果和稠油特点,确定本次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实施现场的安全氧含量为5%以下,警戒值为3%。
1.4 适用条件
为了保证现场施工安全,达到理想的增油效果,根据理论研究及调研结果,制定了欢喜岭油田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适用条件。
(1)吞吐轮次10轮以上,注蒸汽压力低于15MPa;
(2)为避免气窜,保证施工安全,要求井间无明显汽窜井;
(3)地层亏空,周期返水率小于100%;
(4)周期内初期产量较高,但下降较快;
1.5 注入工艺及参数
1.5.1注入方式
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注入方式主要有四种:先注空气后注蒸汽、先注蒸汽后注空气、空气-蒸汽同时注入、空气-蒸汽段塞注入。
1.5.2 注入参数
空气注入量:每100t蒸汽对应6000~6500Nm3空气。
催化剂用量:10000Nm3 空气对应0.2~0.3t催化剂。
高温发泡剂用量:为保证注空气效果,防止气窜,需注入高温发泡剂封堵大孔道,依据试验井高渗层厚度与渗透率数据,设计每口井高温发泡剂的用量范围为5-10t。
1.5.3 注气速度
从注空气机理上分析,注气速度越高,O2与原油反应越充分,前缘温度越高,但当注汽量过高,空气沿原有高渗透层窜进,开采效果变差。同时,注气速度在现场实施中还影响周边井开井时率。数模计算表明,当注气速度为12000Nm3/d时吞吐效果最好。
1.5.4 安全保障措施
套管气监测频率:套管气中氧气浓度安全值极限值为5%,警戒值为3%,当含氧量超过1%时,加密监测。
2 现场应用
2014年在齐108块和杜813块现场实施注空气辅助稠油吞吐技术共5口井,注入方式均为先注空气后注蒸汽,实施后,周期对比,注汽压力平均升高1.25MPa,周期油汽比平均提高0.18。截至目前累增液2181t,累增油1365t,应用效果显著。
3 结论及认识
(1)注空气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多轮次吞吐井周期生产效果,为稠油吞吐区块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现场注空气井及周围生产井套管气中含氧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均在安全值内,表明尽管注空气具有一定操作风险,但通过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合理设计注入参数等措施 ,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3)与同类工艺相比,注空气具有来源广、成本低等优势,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守军.超稠油注空气强化采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2,19(5):144-145
[2]吉亚娟,周乐平,任韶然等.油田注空气工艺防爆实验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