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从地球化学角度在找矿上能有所突破,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表明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背景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明确了研究区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质背景;找矿方向;巴林右旗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出露的地质体主要有早二叠世大石寨组中-基性火山沉积地层及中二叠统哲斯组浅海-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建造,被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体、闪长玢岩、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及闪长岩脉侵入,在侵入体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及哲斯组地层接触带附近广泛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脉岩主要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及闪长玢岩脉等,在岩脉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矿化蚀变发育。
2 1:5万地球化学特征
异常位于查干敖力吐山,测区发育大板构造混杂岩,见玄武安山岩、硅质岩、辉石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集块角砾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凝灰质粉砂岩。晚侏罗系玛尼吐组安山岩、灰绿色凝灰角砾岩。测区断裂构造发育,蚀变强烈。在大板构造混杂岩的凝灰角砾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大量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蚀变,地表发现有零散孔雀石矿化。在异常区周边地区发现了铜、银、钨多处矿点。异常面积约4km2,异常被一个巨大的Cu异常所包围。北部是第四系河谷,为本区大型隐伏断裂。异常组分以Bi、As、Cu、Sb、W为主,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强度大,铜异常最大强度54.2×10-6,平均强度46.24×10-6。铋异常最大强度14.7×10-6,平均强度14.7×10-6。异常强度分带是3级。异常连续性好,异常点数293点,异常位于闪长玢岩与大板构造混杂岩接触带上。该异常出现在地质成矿有利部位,显然是由成矿作用所引起的异常。
3 1:1万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研究区内笔者统计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Au、Ag、As、Cu、Pb、Zn、W、Mo、Sb、Bi十种元素的平均值()、标准离差(S)、未剔除高值的变差系数(Cv)、异常下限(T)。
区内变差系数(Cv)小于0.25的元素有Pb、Zn、Mo,为均匀分布的元素;变差系数(Cv)介于0.25~0.5之间的元素有Cu、W、Sb,为均匀分异的元素;变差系数(Cv)介于0.5~0.75之间的元素为Au、Ag,为不均匀分异的元素;变差系数(Cv)大于0.75的元素为As、Bi,为极不均匀分异的元素。
元素变差系数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变异程度,变差系数的大小从侧面显示了元素成矿希望的大小[1-5],而变差系数越大,说明元素离散程度越大,在地质体中分布越不均匀,在内生成矿地质作用中越易于富集而成矿[6-7],从以上各元素统计的参数特征可以看出Bi、As是成矿希望最大的元素,较有希望成矿的元素为Au、Ag,最无希望成矿的元素为Pb、Zn、Mo等元素。
3.2 单元素异常特征
按异常下限的1、2、8倍划分异常的外、中、内带,共圈定1:1万土壤测量单元素异常72处,其中Au异常8处,Ag异常17处,As异常7处,Bi异常8处,Cu异常8处,W异常7处,Mo异常2处,Pb异常4处,Zn异常5处,Sb异常6处。
As、Bi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Ag、Cu、Sb、Au、W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Mo、Pb、Zn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外带。異常分布范围Ag、As、Bi、W元素异常有一定规模,Ag、As、Bi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W元素北西向展布,面积较大,但均为异常浓度外带,仅个别点为异常浓度中带。Ag异常多为单点异常,少数为多点异常,Ag-13、Ag-14号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极大值0.81×10-6。As-7号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为其中一个单点形成,极大值128.0×10-6。Bi-1号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为单点异常,极大值2.8×10-6,Bi-8号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规模较大,极大值2.2×10-6。其他异常规模较小,意义不大。
3.3 组合异常特征
研究区共圈出9处组合异常,其中查-18-T2、查-18-T3、查-18-T5、查-18-T6组合异常元素套合相对较好,其他组合异常组成元素相对较少。
查-18-T2组合异常由Au、Ag、As、Sb单元素异常组成。Ag异常面积、衬度和规模都较大。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安山岩较多,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3组合异常由Au、Ag单元素异常组成,各元素异常面积、衬度和规模都较小。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玄武岩较多,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5组合异常由Au、Ag、As、Sb等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Ag、Sb元素异常面积较大,Ag、Sb元素具中带,其余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有明显浓集中心,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以安山岩为主,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6组合异常由Cu、Bi、Zn、W、Mo等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W元素异常面积较大,W、Bi元素具中带,其余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一般,浓集中心不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以安山岩为主,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4 找矿方向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研究区内中二叠世大板构造混杂岩、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及其与围岩侵入体、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体接触带、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发育区,Au、Ag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较好区域内附近寻找Au、Ag等矿体希望较大,有望发现较为大型的Au、Ag矿床。
参考文献
[1]董毅.因子分析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分区中的应用探讨[J].矿产与地质,2008,22(1):79-82.
[2]曾敏,秦德先,杨晓坤,等.基于MAPGIS的综合成矿信息预测[J].矿产工程,2008,6(5):64-67.
[3]成秋明.多维分形理论和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311-318.
[4]赵鹏大.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8.
[5]钱建平.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C].//第二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摘要、全文),2009,25卷:384-390.
[6]蒋敬业,程建萍,祁士华,等.应用地球化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121-132.
[7]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7-89.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质背景;找矿方向;巴林右旗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出露的地质体主要有早二叠世大石寨组中-基性火山沉积地层及中二叠统哲斯组浅海-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建造,被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体、闪长玢岩、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及闪长岩脉侵入,在侵入体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及哲斯组地层接触带附近广泛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脉岩主要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及闪长玢岩脉等,在岩脉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矿化蚀变发育。
2 1:5万地球化学特征
异常位于查干敖力吐山,测区发育大板构造混杂岩,见玄武安山岩、硅质岩、辉石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集块角砾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凝灰质粉砂岩。晚侏罗系玛尼吐组安山岩、灰绿色凝灰角砾岩。测区断裂构造发育,蚀变强烈。在大板构造混杂岩的凝灰角砾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大量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蚀变,地表发现有零散孔雀石矿化。在异常区周边地区发现了铜、银、钨多处矿点。异常面积约4km2,异常被一个巨大的Cu异常所包围。北部是第四系河谷,为本区大型隐伏断裂。异常组分以Bi、As、Cu、Sb、W为主,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强度大,铜异常最大强度54.2×10-6,平均强度46.24×10-6。铋异常最大强度14.7×10-6,平均强度14.7×10-6。异常强度分带是3级。异常连续性好,异常点数293点,异常位于闪长玢岩与大板构造混杂岩接触带上。该异常出现在地质成矿有利部位,显然是由成矿作用所引起的异常。
3 1:1万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研究区内笔者统计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Au、Ag、As、Cu、Pb、Zn、W、Mo、Sb、Bi十种元素的平均值()、标准离差(S)、未剔除高值的变差系数(Cv)、异常下限(T)。
区内变差系数(Cv)小于0.25的元素有Pb、Zn、Mo,为均匀分布的元素;变差系数(Cv)介于0.25~0.5之间的元素有Cu、W、Sb,为均匀分异的元素;变差系数(Cv)介于0.5~0.75之间的元素为Au、Ag,为不均匀分异的元素;变差系数(Cv)大于0.75的元素为As、Bi,为极不均匀分异的元素。
元素变差系数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变异程度,变差系数的大小从侧面显示了元素成矿希望的大小[1-5],而变差系数越大,说明元素离散程度越大,在地质体中分布越不均匀,在内生成矿地质作用中越易于富集而成矿[6-7],从以上各元素统计的参数特征可以看出Bi、As是成矿希望最大的元素,较有希望成矿的元素为Au、Ag,最无希望成矿的元素为Pb、Zn、Mo等元素。
3.2 单元素异常特征
按异常下限的1、2、8倍划分异常的外、中、内带,共圈定1:1万土壤测量单元素异常72处,其中Au异常8处,Ag异常17处,As异常7处,Bi异常8处,Cu异常8处,W异常7处,Mo异常2处,Pb异常4处,Zn异常5处,Sb异常6处。
As、Bi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Ag、Cu、Sb、Au、W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Mo、Pb、Zn元素异常具异常浓度外带。異常分布范围Ag、As、Bi、W元素异常有一定规模,Ag、As、Bi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W元素北西向展布,面积较大,但均为异常浓度外带,仅个别点为异常浓度中带。Ag异常多为单点异常,少数为多点异常,Ag-13、Ag-14号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极大值0.81×10-6。As-7号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为其中一个单点形成,极大值128.0×10-6。Bi-1号异常具异常浓度内带,为单点异常,极大值2.8×10-6,Bi-8号异常具异常浓度中带,规模较大,极大值2.2×10-6。其他异常规模较小,意义不大。
3.3 组合异常特征
研究区共圈出9处组合异常,其中查-18-T2、查-18-T3、查-18-T5、查-18-T6组合异常元素套合相对较好,其他组合异常组成元素相对较少。
查-18-T2组合异常由Au、Ag、As、Sb单元素异常组成。Ag异常面积、衬度和规模都较大。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安山岩较多,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3组合异常由Au、Ag单元素异常组成,各元素异常面积、衬度和规模都较小。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玄武岩较多,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5组合异常由Au、Ag、As、Sb等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Ag、Sb元素异常面积较大,Ag、Sb元素具中带,其余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较好,有明显浓集中心,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以安山岩为主,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查-18-T6组合异常由Cu、Bi、Zn、W、Mo等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W元素异常面积较大,W、Bi元素具中带,其余各元素均为外带,异常套合一般,浓集中心不明显,异常分布于大板构造混杂岩中,岩性复杂多变,以安山岩为主,推测由元素迁移次生富集引起。
4 找矿方向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研究区内中二叠世大板构造混杂岩、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及其与围岩侵入体、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体接触带、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发育区,Au、Ag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较好区域内附近寻找Au、Ag等矿体希望较大,有望发现较为大型的Au、Ag矿床。
参考文献
[1]董毅.因子分析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分区中的应用探讨[J].矿产与地质,2008,22(1):79-82.
[2]曾敏,秦德先,杨晓坤,等.基于MAPGIS的综合成矿信息预测[J].矿产工程,2008,6(5):64-67.
[3]成秋明.多维分形理论和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311-318.
[4]赵鹏大.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8.
[5]钱建平.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C].//第二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摘要、全文),2009,25卷:384-390.
[6]蒋敬业,程建萍,祁士华,等.应用地球化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121-132.
[7]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