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按惯例依旧聚焦“三农”。这是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本次发出的惠农“红包”包括: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防止出现卖粮难;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扶持一批乡村工匠;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等等。
据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介绍,“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如何实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却又极其现实的问题。匪夷所思是因为这似乎不在当前习惯性思维之内,“三农”问题如此严峻,农民何其辛苦,何来“令人羡慕”?极其现实是因为不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社会安定无从谈起,中国梦就是残缺不全的。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需要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其深远意义不亚于当年实施包产到户。
要让农业有利可图,首先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众所周知,去年玉米收购价下降二三成。一些农民报怨“庄稼低价高本,土地都没法种了”。2015年,中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过万元(11422元),其中当年全国农民工约2.77亿人,人均月收入3072元,可以计算一下农业收入占多少,怕是不多的,农业收入能维持成本就不错了,农民增收多数还是靠外出打工。
在此背景下,农民怎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农民职业化是必由之路。“职业化农民 合作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将其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提高农业的边际效益,真正实现农业有利可图,而不是依赖长期补贴。这就需要,一是有组织、有系统、大规模地对年轻农民进行培训,这必须是国家行为,政策落实到位,部门督导,将之当成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国民工程来抓。二是制度创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组织,资本下乡,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并在资本市场如企业上市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三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城市商场、超市的直供系统,建立农产品电商直销平台,打掉中间环节,让农产品增收提价切实惠及到农民身上,不能再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现象。
第二,打造规模化、高效化农业,中国由于地理条件约束还无法与美国现代农业相比,美国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为显著特征。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小型农业模式,精细化耕种,因地制宜。为此日本机械工业专门研制出针对小型农田、山地坡地、水洼稻田的小型机械,高效又精准,中国完全可以引进这类设备,并实现本国化量产。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本质是“农村怎样留住年轻人”。现在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50岁往上的“老农民”,未来农民职业化的本质是农民年轻化问题,要培育一批18-45岁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高素质农民。没有年轻人的乡村一定是凋敝的鄉村。不要哀叹乡愁,要行动起来。
应该看到,解决了农民职业化、年轻化问题,还不能完全实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中国乡村重拾魅力,让我们还能记得住乡愁,关键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民、尤其是精英农民留在乡村。这需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大胆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多为农民考虑一点,让农村富裕起来,山青水秀,留得住人才,也减轻城市压力。
当前对农民自有土地产权确权是必须的,但农民根本上需要的是土地自由流转。今年的“一号文件”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就进一步要求农民自有土地产权确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自由流转。这是市场经济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所必须的。
诚然,要解决中国农村人口的出路问题,还需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城镇化。2月9日,公安部会议提出,凡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实施积分落户制度。这对落实贯彻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可以说是关键性一步,但还需狠抓各城市的具体落实情况。
消化吸纳农村人口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而留住农村人口,“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应该是改革的努力方向。传统文化之根在农村,中国要从乡土中国走向世界。
据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介绍,“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如何实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却又极其现实的问题。匪夷所思是因为这似乎不在当前习惯性思维之内,“三农”问题如此严峻,农民何其辛苦,何来“令人羡慕”?极其现实是因为不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社会安定无从谈起,中国梦就是残缺不全的。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需要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其深远意义不亚于当年实施包产到户。
要让农业有利可图,首先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众所周知,去年玉米收购价下降二三成。一些农民报怨“庄稼低价高本,土地都没法种了”。2015年,中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过万元(11422元),其中当年全国农民工约2.77亿人,人均月收入3072元,可以计算一下农业收入占多少,怕是不多的,农业收入能维持成本就不错了,农民增收多数还是靠外出打工。
在此背景下,农民怎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农民职业化是必由之路。“职业化农民 合作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将其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提高农业的边际效益,真正实现农业有利可图,而不是依赖长期补贴。这就需要,一是有组织、有系统、大规模地对年轻农民进行培训,这必须是国家行为,政策落实到位,部门督导,将之当成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国民工程来抓。二是制度创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组织,资本下乡,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并在资本市场如企业上市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三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城市商场、超市的直供系统,建立农产品电商直销平台,打掉中间环节,让农产品增收提价切实惠及到农民身上,不能再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现象。
第二,打造规模化、高效化农业,中国由于地理条件约束还无法与美国现代农业相比,美国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为显著特征。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小型农业模式,精细化耕种,因地制宜。为此日本机械工业专门研制出针对小型农田、山地坡地、水洼稻田的小型机械,高效又精准,中国完全可以引进这类设备,并实现本国化量产。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本质是“农村怎样留住年轻人”。现在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50岁往上的“老农民”,未来农民职业化的本质是农民年轻化问题,要培育一批18-45岁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高素质农民。没有年轻人的乡村一定是凋敝的鄉村。不要哀叹乡愁,要行动起来。
应该看到,解决了农民职业化、年轻化问题,还不能完全实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中国乡村重拾魅力,让我们还能记得住乡愁,关键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民、尤其是精英农民留在乡村。这需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大胆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多为农民考虑一点,让农村富裕起来,山青水秀,留得住人才,也减轻城市压力。
当前对农民自有土地产权确权是必须的,但农民根本上需要的是土地自由流转。今年的“一号文件”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就进一步要求农民自有土地产权确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自由流转。这是市场经济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所必须的。
诚然,要解决中国农村人口的出路问题,还需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城镇化。2月9日,公安部会议提出,凡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实施积分落户制度。这对落实贯彻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可以说是关键性一步,但还需狠抓各城市的具体落实情况。
消化吸纳农村人口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而留住农村人口,“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应该是改革的努力方向。传统文化之根在农村,中国要从乡土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