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块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很多教师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复习,辅之以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笔者之前也是这么做的,但复习之后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心惊:“老师,没专题复习前我还能做题,也还能拿到五六分,但经过专题复习之后,我发现自己拿到诗歌鉴赏题后不知怎么做题了,得分不升反降!”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这样之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鉴赏诗歌主要从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人手,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将有助于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者要求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
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成以下几种题材:1.送别抒怀类;2.羁旅行役类;3.边塞军旅类;4.咏史怀古类;5.山水田园类;6.咏物言志类。
下面我就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的复习思路。
一、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所谓“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二、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三、总结这类诗歌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3 这类诗歌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 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目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居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亿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四、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以上是笔者对古代诗词鉴赏复习的思考和尝试,目的是为了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更有效的复习,给学生一个抓手。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很多教师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复习,辅之以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笔者之前也是这么做的,但复习之后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心惊:“老师,没专题复习前我还能做题,也还能拿到五六分,但经过专题复习之后,我发现自己拿到诗歌鉴赏题后不知怎么做题了,得分不升反降!”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这样之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鉴赏诗歌主要从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人手,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将有助于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者要求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
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成以下几种题材:1.送别抒怀类;2.羁旅行役类;3.边塞军旅类;4.咏史怀古类;5.山水田园类;6.咏物言志类。
下面我就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的复习思路。
一、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所谓“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二、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三、总结这类诗歌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3 这类诗歌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 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目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居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亿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四、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以上是笔者对古代诗词鉴赏复习的思考和尝试,目的是为了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更有效的复习,给学生一个抓手。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