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做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挑战。确立注重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课程
(一)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一个学科要达到某种育人要求的意志和期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可见,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指向现实问题的。赵亚夫教授更是明确表达说“学校历史课程的基本立场,不是着眼过去,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传授与接受历史教育的目的。”
(二)是历史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智慧。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历史叙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想让历史课堂具有现代感和生动感,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敏锐感,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去拉近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现实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遥远的,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鲜活有趣的。
(三)是高考社会关怀取向的要求。
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现实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要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变为对社会和现实的认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联系实际,比较贴近现实生活。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40题考察清朝中期人口的膨脹及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呈现的热点为人口政策——二孩政策的放开;2016年全国高考Ⅲ卷40题考察英国与荷兰的救济制度,呈现的热点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2017年全国高考Ⅱ卷41题考察清朝的矿业政策以及“一五计划”的矿业政策,呈现的热点为“一五计划”60周年和“十三五规划”;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40题考察台湾问题,呈现的热点为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祖国统一问题......这些高考真题都主题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既考查了学生的课本知识,又注重知识与认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所以,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历史教学也为学生应对高考做了铺垫。
(四)是新课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前提是学生要愿意,没有主观愿意,就很难发挥主体性。能激发学生主观意愿的要么有用(考试有用、生活有用),要么有趣。考试有用学生知道,但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把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高度浓缩到三本书里,绝对是超级压缩饼干,内容抽象、枯燥,可读性很差,往往让学生望而犯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的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引入课堂,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教师天天面对过去,但历史教学却十分忌讳古板。惟有求新、求活,“乐从史出,乐在史中”,历史教学才会浮现无穷生气,给学生以愉悦和启迪。同时,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将单纯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对国家、对社会安危的关注。这样,过去的历史不仅在课堂上重演,也渗透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达了“学史致用”的思想。至此,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将会由可行变成必要,更具现实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家文《由现实回望历史》
【2】侯建飞:《有效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5】与琳:《我与新课改——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6】李兆勇:《高中历史课堂有趣和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课程
(一)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一个学科要达到某种育人要求的意志和期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可见,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指向现实问题的。赵亚夫教授更是明确表达说“学校历史课程的基本立场,不是着眼过去,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传授与接受历史教育的目的。”
(二)是历史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智慧。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历史叙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想让历史课堂具有现代感和生动感,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敏锐感,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去拉近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现实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遥远的,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鲜活有趣的。
(三)是高考社会关怀取向的要求。
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现实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要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变为对社会和现实的认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联系实际,比较贴近现实生活。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40题考察清朝中期人口的膨脹及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呈现的热点为人口政策——二孩政策的放开;2016年全国高考Ⅲ卷40题考察英国与荷兰的救济制度,呈现的热点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2017年全国高考Ⅱ卷41题考察清朝的矿业政策以及“一五计划”的矿业政策,呈现的热点为“一五计划”60周年和“十三五规划”;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40题考察台湾问题,呈现的热点为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祖国统一问题......这些高考真题都主题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既考查了学生的课本知识,又注重知识与认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所以,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历史教学也为学生应对高考做了铺垫。
(四)是新课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前提是学生要愿意,没有主观愿意,就很难发挥主体性。能激发学生主观意愿的要么有用(考试有用、生活有用),要么有趣。考试有用学生知道,但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把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高度浓缩到三本书里,绝对是超级压缩饼干,内容抽象、枯燥,可读性很差,往往让学生望而犯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的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引入课堂,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教师天天面对过去,但历史教学却十分忌讳古板。惟有求新、求活,“乐从史出,乐在史中”,历史教学才会浮现无穷生气,给学生以愉悦和启迪。同时,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将单纯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对国家、对社会安危的关注。这样,过去的历史不仅在课堂上重演,也渗透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达了“学史致用”的思想。至此,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将会由可行变成必要,更具现实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家文《由现实回望历史》
【2】侯建飞:《有效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5】与琳:《我与新课改——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6】李兆勇:《高中历史课堂有趣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