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厨余桶,就知这里的人水准如何。”
台湾人陈世忠平均一天要收30桶、每桶200公斤的厨余,卸货地点是养猪场。炎热秋阳下,厨余的酸味混合猪舍的臭气,令人欲呕。地上处处有馊水湿渍,别人戴上口罩、憋住呼吸仍觉无法忍受,陈世忠却像没事人:“习惯就好了。”
陈世忠是养猪户雇请的。台中地区约50户养猪户,不论规模大小,都买车聘人收厨余。曾有人成立公司专营厨余代收,但养猪户认为代收的品质和量无法掌控,宁愿自行雇工。
两年前国际原油大涨,饲料价格过高,不少喂饲料的养猪户改喂厨余,陈世忠常收不到足够的量,“一些阿伯阿桑也来抢,说要养鸡养鸭。”如今景气回升,收来的厨余连猪也吃不完,苍蝇和蛆聚集在发黑结块的馊水上,“猪吃不完的厨余就是垃圾,若还是送焚化炉,分类就没意义了。”
清晨6点多,陈世忠便穿梭在台中市区的餐厅、大楼、军营,以及中科各科技厂的员工餐厅。“看厨余桶,就知这里的人水准如何。”不少人嫌厨余臭,整包往桶里丢,不知陈世忠为解开塑胶袋,必须伸手入桶。
因卫生条件差,流动率离,年轻人宁可去工地做粗工,也不愿收垃圾。有大楼住户把馊水桶装太满,陈世忠转动桶身搬运时曾失手倒翻,满身湿臭,还得清理老半天。
他退伍后在雨衣工厂做工25年,工厂外移至大陆,他便到处打零工。愿意来收厨余,是因为工作尚称稳定,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各自成家,劝他退休,他不肯:“在家闷着会得忧郁症,每天工作流汗,吃得多睡得好,才快活。”但收工回家前,他一定洗澡换衣服,“不然走在路上,别人都在问,是谁踩到狗大便?”(编辑/王克峰)
台湾人陈世忠平均一天要收30桶、每桶200公斤的厨余,卸货地点是养猪场。炎热秋阳下,厨余的酸味混合猪舍的臭气,令人欲呕。地上处处有馊水湿渍,别人戴上口罩、憋住呼吸仍觉无法忍受,陈世忠却像没事人:“习惯就好了。”
陈世忠是养猪户雇请的。台中地区约50户养猪户,不论规模大小,都买车聘人收厨余。曾有人成立公司专营厨余代收,但养猪户认为代收的品质和量无法掌控,宁愿自行雇工。
两年前国际原油大涨,饲料价格过高,不少喂饲料的养猪户改喂厨余,陈世忠常收不到足够的量,“一些阿伯阿桑也来抢,说要养鸡养鸭。”如今景气回升,收来的厨余连猪也吃不完,苍蝇和蛆聚集在发黑结块的馊水上,“猪吃不完的厨余就是垃圾,若还是送焚化炉,分类就没意义了。”
清晨6点多,陈世忠便穿梭在台中市区的餐厅、大楼、军营,以及中科各科技厂的员工餐厅。“看厨余桶,就知这里的人水准如何。”不少人嫌厨余臭,整包往桶里丢,不知陈世忠为解开塑胶袋,必须伸手入桶。
因卫生条件差,流动率离,年轻人宁可去工地做粗工,也不愿收垃圾。有大楼住户把馊水桶装太满,陈世忠转动桶身搬运时曾失手倒翻,满身湿臭,还得清理老半天。
他退伍后在雨衣工厂做工25年,工厂外移至大陆,他便到处打零工。愿意来收厨余,是因为工作尚称稳定,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各自成家,劝他退休,他不肯:“在家闷着会得忧郁症,每天工作流汗,吃得多睡得好,才快活。”但收工回家前,他一定洗澡换衣服,“不然走在路上,别人都在问,是谁踩到狗大便?”(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