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方面,讨论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何时使用信息技术, 哪些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如何引入信息技术等问题,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了一个初浅的分析,希望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怎样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学科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和一直探讨的问题。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会根据自己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应用与探索,在实际教学整合实践中出现了一批批操作性较强的课例,它们在知识呈现、学生学习和教与学的互动方式上,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整合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由于这种整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问题也颇多。
几年里,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就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浅分析,希望与同仁共同商讨。
一、在学科教学中何时引入信息技术
在各个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整合技术的目的全部为了使课程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都是为了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来发挥作用的。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使用其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不能有效支撑或者出面体现困难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更直接多层面的进行对教学内容的展示,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充分体现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二、在学科教学中针对性内容引入信息技术
在课程学科教学中哪些方面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我认为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当运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支撑时,根据课堂教学中比较关键的,在运用其他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支撑的知识点或者问题时,有针对性的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使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达到有效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有效支撑的内容和问题经常出现。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设计满足学生能力差异的学习内容
对于具体的班集体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合适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对于常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去体现时,因为受教学内容不同呈现形式、老师在教学中只能采取一些受限制教学形式来表现, 就会使得各种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事实中造成部分学生要么觉得内容太简单了,存在着“吃不饱”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要么觉得内容太难了,也存在着“听不进”的不同情况。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各种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学习内容方面,可以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中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比如接受式、探究式或研究性)分层次设计题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掌握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对中下等生只要求掌握基本题,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这样分层要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发展的平台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其关键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参与互动中不自觉的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传统的学习形式难以营造出来的,特别是非抽象思维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是困难。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建立合作小组,进行动态交流沟通往往很难实现。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由多个学习者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网络为完成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
(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教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进行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方能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更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感知情况实时把握。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对各个类型的问题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提问和了解,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认知的实际状况。因此,建立动态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平台是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尤其。
三、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当运用常规教学手段对某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存在困难或效率低下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提高实施效率,我们称这些教学环节为整合点。
下面,举例提出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设计出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其目的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说,在讲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记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当年写下这篇记的具体背景。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范仲淹当时的境遇,体会范仲淹“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完成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必须对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问题,完成的效率如何进行分析。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够解决且效率很高的话,那么该步骤就是整合点了。
之前提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范仲淹的境遇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作者境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观念,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怎样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学科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和一直探讨的问题。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会根据自己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应用与探索,在实际教学整合实践中出现了一批批操作性较强的课例,它们在知识呈现、学生学习和教与学的互动方式上,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整合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由于这种整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问题也颇多。
几年里,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就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浅分析,希望与同仁共同商讨。
一、在学科教学中何时引入信息技术
在各个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整合技术的目的全部为了使课程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都是为了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来发挥作用的。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使用其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不能有效支撑或者出面体现困难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更直接多层面的进行对教学内容的展示,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充分体现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二、在学科教学中针对性内容引入信息技术
在课程学科教学中哪些方面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我认为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当运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支撑时,根据课堂教学中比较关键的,在运用其他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支撑的知识点或者问题时,有针对性的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使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达到有效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有效支撑的内容和问题经常出现。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设计满足学生能力差异的学习内容
对于具体的班集体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合适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对于常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去体现时,因为受教学内容不同呈现形式、老师在教学中只能采取一些受限制教学形式来表现, 就会使得各种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事实中造成部分学生要么觉得内容太简单了,存在着“吃不饱”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要么觉得内容太难了,也存在着“听不进”的不同情况。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各种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学习内容方面,可以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中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比如接受式、探究式或研究性)分层次设计题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掌握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对中下等生只要求掌握基本题,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这样分层要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发展的平台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其关键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参与互动中不自觉的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传统的学习形式难以营造出来的,特别是非抽象思维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是困难。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建立合作小组,进行动态交流沟通往往很难实现。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由多个学习者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网络为完成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
(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教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进行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方能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更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感知情况实时把握。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对各个类型的问题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提问和了解,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认知的实际状况。因此,建立动态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平台是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尤其。
三、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当运用常规教学手段对某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存在困难或效率低下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提高实施效率,我们称这些教学环节为整合点。
下面,举例提出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设计出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其目的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说,在讲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记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当年写下这篇记的具体背景。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范仲淹当时的境遇,体会范仲淹“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完成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必须对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问题,完成的效率如何进行分析。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能够解决且效率很高的话,那么该步骤就是整合点了。
之前提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范仲淹的境遇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作者境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观念,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