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师生要突破课本教材,使学生产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善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语感、创造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生活、情感体念,教师精讲、学生巧炼,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当前的初中学生特别聪明、懂事、也特别调皮好动,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戰。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瓶颈,让素质教育再上台阶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注入式的,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说教,照本宣科的教学,一切围绕书本展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变得机械和封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而素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顾及教材中蕴涵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探究获取学科知识,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用新课标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总结教学实践,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运用魅力激趣法
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感受理解能力。教师如果一味灌输、加压,就会磨平学生的棱角,使他们成为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机器人”,根本谈不上培养兴趣,发展能力。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走入低谷。其主要原因固然有语文知识浩如烟海,知识无序,成绩提高难。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动机弱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教之以法,导之以情,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学到知识、学会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如作文教学。这是块难啃的骨头,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写作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比重已逐渐升级,因为从作文水平上,不但能看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看出其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采取培养兴趣、分散难点、潜移默化的方法。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时刻渗透作文的方法,把分析课文与指导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小事多讲多练。讲得好的,就让他记下来,然后帮他修改,完成,就算是一篇作文。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原来很容易,有了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兴趣。虽然这样作文很散,一次作文跨越的时间很长,而且影响作文速度,但是杜绝了抄袭现象,使学生有了作文的欲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还有的学生能主动作文,多写了几篇作文。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而学生则更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使得语文课堂变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如今的课堂效果不是看教师口若悬河的演讲,也不是看学生无动于衷当听众,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也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其思想内涵、抒发情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而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变被动的学习,积极扩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以上讲到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 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宏.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才智. 2014(07).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当前的初中学生特别聪明、懂事、也特别调皮好动,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戰。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瓶颈,让素质教育再上台阶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注入式的,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说教,照本宣科的教学,一切围绕书本展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变得机械和封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而素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顾及教材中蕴涵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探究获取学科知识,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用新课标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总结教学实践,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运用魅力激趣法
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感受理解能力。教师如果一味灌输、加压,就会磨平学生的棱角,使他们成为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机器人”,根本谈不上培养兴趣,发展能力。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走入低谷。其主要原因固然有语文知识浩如烟海,知识无序,成绩提高难。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动机弱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教之以法,导之以情,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学到知识、学会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如作文教学。这是块难啃的骨头,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写作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比重已逐渐升级,因为从作文水平上,不但能看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看出其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采取培养兴趣、分散难点、潜移默化的方法。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时刻渗透作文的方法,把分析课文与指导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小事多讲多练。讲得好的,就让他记下来,然后帮他修改,完成,就算是一篇作文。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原来很容易,有了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兴趣。虽然这样作文很散,一次作文跨越的时间很长,而且影响作文速度,但是杜绝了抄袭现象,使学生有了作文的欲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还有的学生能主动作文,多写了几篇作文。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而学生则更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使得语文课堂变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如今的课堂效果不是看教师口若悬河的演讲,也不是看学生无动于衷当听众,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也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其思想内涵、抒发情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而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变被动的学习,积极扩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以上讲到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 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宏.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才智.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