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教育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其组织治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从目前来看,教育系统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内部审计人员,并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教育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为此,本文对教育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以期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词:教育 内部审计 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审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内部审计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切实提升教育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高教育内审工作水平,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教育内部审计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目前,教育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有很多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审计人员较少,任务繁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内部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介入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已占用了内审部门大部分精力,身兼数职的内审人员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审计工作很难向较深层次有序发展。 第二、审前准备不充分,缺乏深入调查。具体到需要审计哪些项目、了解什么情况、解决什么问题不很明确,致使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失去了指导性和操作性,并造成内审项目筹划不足、实施混乱。第三、内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综合分析能力较低,往往带着感情色彩工作。思想不统一,内审方法单一,只看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寻查产生的原因,一代而过,就事论事,重大问题不能做到渗透查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从语言到格式缺乏严格规范,事实记录不详实,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原则的刚性大打折扣。第四、审计的权威性不足,工作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制度不规范,甚至有章不循。第五、教育内部审计质量不高是摆在在我们面前的很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教育界内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已成为教育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研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内审人员的素质较高,然而由于内审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内审部门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事务越来越繁杂。因此,充实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力量已成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当务之急。第二、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而教育内部审计目前还没有一个质量控制标准可遵照执行。有的即使制定了,在内容上也不够细化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第三、随着教育内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类型、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必然造成内审人员只追求完成任务的数量,而质量意识逐渐淡薄。大部分内审人员只重视实际操作,学习与思考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因此造成审计技术和方法得不到更新。第四、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个别内审人员患得患失,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习惯于单纯的查错纠弊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不坚持原则,不能与内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第五、教育内审质量的责任制度不健全,职责主体不明确,内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旦出现内审过错,无法区分责任,目前实行的漏审责任追究制度基本流于形式。
教育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是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要保证良好的教育内部审计质量,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内审技术方法等,指导教育内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建议。
第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加强服务与管理职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建议对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培训,如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案卷的归集整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培训,树立服务理念,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达到既实现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又促进被审计部门加强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服务。
第二、积极开展审计工作交流,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充分发挥内审协会作用,积极开展内审交流,将某些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介绍,提升教育内审工作的整体水平。统一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以此作为指导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对于教育内审工作的规范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将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内部审计重视并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内部审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根据教育部17号令的精神和要求,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结合教育实际制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工作的组织、审计程序和方法等,为促进教育和谐、持续发展,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与服务,真正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审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
[3]《审计理论与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
[4]《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3年修订)》.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ISO9000与内部审计》.审计研究资料,第3期
(责任编辑:郭伟)
关键词:教育 内部审计 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审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内部审计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切实提升教育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高教育内审工作水平,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教育内部审计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目前,教育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有很多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审计人员较少,任务繁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内部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介入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已占用了内审部门大部分精力,身兼数职的内审人员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审计工作很难向较深层次有序发展。 第二、审前准备不充分,缺乏深入调查。具体到需要审计哪些项目、了解什么情况、解决什么问题不很明确,致使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失去了指导性和操作性,并造成内审项目筹划不足、实施混乱。第三、内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综合分析能力较低,往往带着感情色彩工作。思想不统一,内审方法单一,只看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寻查产生的原因,一代而过,就事论事,重大问题不能做到渗透查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从语言到格式缺乏严格规范,事实记录不详实,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原则的刚性大打折扣。第四、审计的权威性不足,工作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制度不规范,甚至有章不循。第五、教育内部审计质量不高是摆在在我们面前的很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教育界内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已成为教育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研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内审人员的素质较高,然而由于内审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内审部门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事务越来越繁杂。因此,充实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力量已成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当务之急。第二、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而教育内部审计目前还没有一个质量控制标准可遵照执行。有的即使制定了,在内容上也不够细化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第三、随着教育内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类型、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必然造成内审人员只追求完成任务的数量,而质量意识逐渐淡薄。大部分内审人员只重视实际操作,学习与思考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因此造成审计技术和方法得不到更新。第四、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个别内审人员患得患失,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习惯于单纯的查错纠弊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不坚持原则,不能与内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第五、教育内审质量的责任制度不健全,职责主体不明确,内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旦出现内审过错,无法区分责任,目前实行的漏审责任追究制度基本流于形式。
教育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是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要保证良好的教育内部审计质量,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内审技术方法等,指导教育内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建议。
第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加强服务与管理职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建议对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培训,如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案卷的归集整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培训,树立服务理念,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达到既实现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又促进被审计部门加强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服务。
第二、积极开展审计工作交流,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充分发挥内审协会作用,积极开展内审交流,将某些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介绍,提升教育内审工作的整体水平。统一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以此作为指导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对于教育内审工作的规范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将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内部审计重视并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内部审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根据教育部17号令的精神和要求,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结合教育实际制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工作的组织、审计程序和方法等,为促进教育和谐、持续发展,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与服务,真正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审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
[3]《审计理论与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
[4]《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3年修订)》.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ISO9000与内部审计》.审计研究资料,第3期
(责任编辑: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