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虽然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促进就业的观点,但大都是零散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是一条新规律,并揭示了这条规律的基本内容;侧重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具备条件也最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针对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与就业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城市 循环经济 就业 规律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labor force to circulation economy shift rule
Li Yingjuan Shi Xupeng
Abstract: In our country,although some scholars already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can promote the employment viewpoint,but was mostly the scattered research,lacks the system the research.This article quit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experience;I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 time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is a new rule,and has promulgated this rule basic content;The stress pointed out the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most meets the requirement also most to ne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Exist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ical process with the employment related question,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words: Resources cityCirculation economyEmployment Rule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01-03
1.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规律的基本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是一条新的普遍规律。其基本内容即促进就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循环经济可以延长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减少就业机会不同,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循环经济还可以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领域,增加就业需求。如山东和安徽的一些规模造纸厂通过回收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延长了造纸厂的生产链条;啤酒厂增加干酵母回收工艺流程,增加废水处理工序;利用垃圾发电,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都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1.2 循环经济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
首先,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扩大就业的新领域。再次,在产业类型上,线形经济强调在第二产业就业,而循环经济强调在服务业就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就业。根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全美的汽车行业提供的就业规模相当。德国2000年废物循环利用率约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目前日本生产再生资源的产业从业人数136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170万人。[1]
研究表明,再制造业、再循环产业每产生100个就业岗位,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仅失去13个就业岗位,净增87个就业岗位。[2]
1.3 循环经济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就业。
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3]
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能够增加就业岗位。
1.4 循环经济能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线形经济依赖市场变化,而循环经济具有稳定特点。与循环经济导致服务性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这样的就业机会更稳定,因为不怎么依赖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就业空间上,线形经济是异地的就业(联系全球化),而循环经济是在地的就业(联系地方化),增加了就业的方便性,减少了就业成本,能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埃尔克曼指出:“循环经济使新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集中化的大量生产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服务、维修和翻新工作直接在消费者生活的地方进行。劳动重新走近人。”[4]
1.5 循环经济能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就地转移。
可以发动农民利用空地、荒地、干旱瘦瘠土地以及房前屋后种植能源植物,既可增收,又可降低燃料成本,还可增加就业岗位。巴西用甘蔗生产乙醇的就业容量: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40万人;一个当量能源单位就业人数的相对比较:石油工业1人,乙醇工业152人。[1]
安徽省临泉县农民通过创办专业协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仅取得了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效果,还解决了320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如:农民张世林创办的临泉县食用菌协会,会员1200户,重点发展以食用菌为纽带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共种植食用菌1500亩,消耗秸秆4000万斤、牛粪1400万斤,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5]
1.6 循环经济能够使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就业。
循环经济能够使经济持续发展。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仅在德国西部,环保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400亿马克,而同期传统的优势行业钢铁工业的销售额为470亿马克。[6]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增加附属工厂或车间,扩展经营范围,只要在经济效益上有利可图,就会增加就业需求。
2.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
2.1 美国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园区。
美国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园区促进就业。数十年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岬一直有人口外移、高失业率、环境质量低劣和经济衰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弗吉尼亚州在查尔斯岬建设可持续科技园区,使查尔斯岬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最为显著的影响在于延长了就业的链条,增加了就业,而且新创造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7]
2.2 英国建设循环经济城市促进就业。
伦敦从1750年到1939年的近两百年间,城市扩大了近10倍,“大都市病”症状非常明显,曾被列为“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后来经过重新规划,城市的空间和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在社区既有工作机会、就业场所,也有娱乐和服务设施,避免大家开车远路上班;部分第三产业外移,促进城市人口就业分流;大力发展金融工商业,使伦敦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伦敦就业人口中,第三产业占3/4,第二产业占1/4,第一产业比重极微。[8]
2.3 德国循环经济向生产领域延伸。
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向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生产者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德国重视循环经济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1990年德国大约有60万人从事环保产业;1996年底有7.4万人直接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1997年已达近100万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根据对德国包装工业的估算,仅仅由于1991年颁布的《包装管理条例》,德国3年之内就创造了1.7万个就业机会。[9]
2.4 巴西组织拾荒者成立合作社。
1992年,巴西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再生利用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管理机构,协会主要运作模式是在政府与企业提供场地与设备的支持下建立拾荒者合作社。拾荒者合作社对环卫部门收集的垃圾进行分拣,然后卖给回收厂家。这一模式为巴西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每名拾荒者月平均工资达到270美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的两倍。[10]
3.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
3.1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促进就业的基本做法。
循环经济的四个重点产业体系是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业体系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涉及到这四个体系中的所有体系,其中的生态工业体系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最需要建立,而一旦建立了这些体系,能够大大地促进就业。
吉林省矿山二次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比较低,按现有生产能力推算,充分利用这些废弃资源可解决3万~6万名失业下岗矿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鞍钢露天开采形成的尾矿坝,过去废石堆积如山,被称为“城市沙漠”。鞍钢集团公司成立了厂容绿化公司,安置就业500人,每年绿化季节还雇用临时工500人,完成矿山复垦面积200公顷,植树60万株,“城市沙漠”变成了绿洲。辽宁抚顺东露天矿恢复开采工程,总投资3.8亿元,可安置5000人就业。利用东露天矿剥离的油页岩废渣综合利用水泥厂扩建工程,总投资8926万元,可安置258人就业。建设以煤矸石、绿页岩和页岩废渣为原料的煤矸石烧结砖厂,总投资2450万元,可安置百余人就业。[11]济南钢铁(集团)公司仅高炉煤气发电一项,一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吸纳就业人员220名。[12]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基本做法,有以下几点启示和经验。
3.2.1 资源型城市尤其资源枯竭型城市最需要也最具备条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再生资源。如,煤炭生产产生大量的煤矸石,以煤发电的电厂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各种矿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废石资源、冶炼炉渣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甘肃白银公司经过50多年矿业开发,原露天矿废石场现存废石11323万立方米,含铜约32.17万吨、硫约500万吨、金约50吨、银约1500吨。[13]
我国目前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14]
阜新的煤矸石可以利用100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
3.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废弃的土地,可以衍生新的产业促进就业。
3.2.3 资源型城市治理尾矿,可以安置大量富余和失业矿工就业。
3.2.4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三维分裂的思考到三维整合的思考,即: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与环境保护的三维整合。
3.2.5 对于资源型城市,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应该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资源开采加工整个过程中,都可以衍生新的产业,实现促进就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多重效益。早在30年前,美国就将粉煤灰和矿渣列为12种矿物资源的第7位和第10位,[15]我国也应该这样。
4.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处理循环经济与就业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1 在指导思想方面。
目前,多数人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环保措施,不了解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尤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这种认识应该转变。
任何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都要坚持经济效益、资源循环、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四统一”的原则,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就业压力大尤其要坚持这条原则,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2 在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领域方面。
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必须优先选择对就业促进作用大的领域。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土地资源复垦业、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领域,吸纳就业能力强,是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优先选择的领域。
4.3 在选择循环经济技术政策方面。
任何技术进步对就业都具有“双刃剑”效应,既可以削减某些就业岗位,又可以创造某些新的就业岗位。但不同的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是不同的,表现在对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的差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优先选择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技术政策,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4.4 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尤其就业压力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存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就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对再生资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相关技术、产业、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促进再生资源的处理、加工、利用和销售。
此外,还应该建立再就业基金,增加对衰退产业集中地区再就业资金的拨付额度,在开发公益性岗位、再就业培训、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4.5 在主管部门方面。
和其它城市一样,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对于循环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原因是条条分割造成的,管循环经济的部门不管就业,管就业的部门不管循环经济。虽然各级政府成立的“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属的办公室,有劳动就业部门参加,但劳动就业部门并没有具体管理循环经济中的就业工作。今后,政府劳动就业部门要承担起管理循环经济中就业问题的责任,认真抓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澄荣.试析循环经济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0~22
[2] 再制造业:绿色产业富矿待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01.27日 08:03 经济参考报
[3] 珂清.循环经济大有可为[EB/OL].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2004.12.6
[4] [瑞]埃尔克曼著.工业生态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 季昆森.循环经济开辟农民就业新途径[EB/OL].http://www.ahpc.gov.cn/information.jsp?xxnr_id=10014036,2006.12.01
[6]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M].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5
[7] 黄丽雅.循环经济范例:美国查尔斯岬生态工业园区[EB/OL].http://cn.biz.yahoo.com/051213/16/ekzi.html,2005-12-13,信息来源:《当代金融家》
[8]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伦敦—百年老城的循环经济发展[EB/OL].中国节能发展网,http://www.sina.net 2007.01.29
[9] 中国经济网,2005.09.02
[10] 潘治.巴西:用循环经济来驱动垃圾回收产业链[N].人民日报,2005.12.11日.
[11] 2005年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2] 付卫东.循环经济给济钢带来亿元收益[N].济源日报,2005.11.23
[13] 中国资源型矿业城市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华声报,2005.7.19
[14] 周廉.尽快制定《循环经济法》[EB/OL].http://www.lhzs.cn/newsShow.asp?news_id=995,2005.3.27
[15] 卢业授.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新机遇[EB/OL].新华网甘肃频道,http://www.gs.xinhuanet.com/zhibobd/2005-07/17/
关键词:资源城市 循环经济 就业 规律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labor force to circulation economy shift rule
Li Yingjuan Shi Xupeng
Abstract: In our country,although some scholars already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can promote the employment viewpoint,but was mostly the scattered research,lacks the system the research.This article quit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experience;I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 time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is a new rule,and has promulgated this rule basic content;The stress pointed out the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most meets the requirement also most to ne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Exist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ical process with the employment related question,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omotion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words: Resources cityCirculation economyEmployment Rule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01-03
1.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规律的基本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是一条新的普遍规律。其基本内容即促进就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循环经济可以延长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减少就业机会不同,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循环经济还可以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领域,增加就业需求。如山东和安徽的一些规模造纸厂通过回收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延长了造纸厂的生产链条;啤酒厂增加干酵母回收工艺流程,增加废水处理工序;利用垃圾发电,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都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1.2 循环经济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
首先,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扩大就业的新领域。再次,在产业类型上,线形经济强调在第二产业就业,而循环经济强调在服务业就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就业。根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全美的汽车行业提供的就业规模相当。德国2000年废物循环利用率约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目前日本生产再生资源的产业从业人数136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170万人。[1]
研究表明,再制造业、再循环产业每产生100个就业岗位,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仅失去13个就业岗位,净增87个就业岗位。[2]
1.3 循环经济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就业。
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3]
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能够增加就业岗位。
1.4 循环经济能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线形经济依赖市场变化,而循环经济具有稳定特点。与循环经济导致服务性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这样的就业机会更稳定,因为不怎么依赖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就业空间上,线形经济是异地的就业(联系全球化),而循环经济是在地的就业(联系地方化),增加了就业的方便性,减少了就业成本,能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埃尔克曼指出:“循环经济使新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集中化的大量生产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服务、维修和翻新工作直接在消费者生活的地方进行。劳动重新走近人。”[4]
1.5 循环经济能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就地转移。
可以发动农民利用空地、荒地、干旱瘦瘠土地以及房前屋后种植能源植物,既可增收,又可降低燃料成本,还可增加就业岗位。巴西用甘蔗生产乙醇的就业容量: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40万人;一个当量能源单位就业人数的相对比较:石油工业1人,乙醇工业152人。[1]
安徽省临泉县农民通过创办专业协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仅取得了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效果,还解决了320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如:农民张世林创办的临泉县食用菌协会,会员1200户,重点发展以食用菌为纽带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共种植食用菌1500亩,消耗秸秆4000万斤、牛粪1400万斤,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5]
1.6 循环经济能够使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就业。
循环经济能够使经济持续发展。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仅在德国西部,环保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400亿马克,而同期传统的优势行业钢铁工业的销售额为470亿马克。[6]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增加附属工厂或车间,扩展经营范围,只要在经济效益上有利可图,就会增加就业需求。
2.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
2.1 美国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园区。
美国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园区促进就业。数十年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岬一直有人口外移、高失业率、环境质量低劣和经济衰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弗吉尼亚州在查尔斯岬建设可持续科技园区,使查尔斯岬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最为显著的影响在于延长了就业的链条,增加了就业,而且新创造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7]
2.2 英国建设循环经济城市促进就业。
伦敦从1750年到1939年的近两百年间,城市扩大了近10倍,“大都市病”症状非常明显,曾被列为“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后来经过重新规划,城市的空间和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在社区既有工作机会、就业场所,也有娱乐和服务设施,避免大家开车远路上班;部分第三产业外移,促进城市人口就业分流;大力发展金融工商业,使伦敦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伦敦就业人口中,第三产业占3/4,第二产业占1/4,第一产业比重极微。[8]
2.3 德国循环经济向生产领域延伸。
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向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生产者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德国重视循环经济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1990年德国大约有60万人从事环保产业;1996年底有7.4万人直接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1997年已达近100万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根据对德国包装工业的估算,仅仅由于1991年颁布的《包装管理条例》,德国3年之内就创造了1.7万个就业机会。[9]
2.4 巴西组织拾荒者成立合作社。
1992年,巴西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再生利用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管理机构,协会主要运作模式是在政府与企业提供场地与设备的支持下建立拾荒者合作社。拾荒者合作社对环卫部门收集的垃圾进行分拣,然后卖给回收厂家。这一模式为巴西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每名拾荒者月平均工资达到270美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的两倍。[10]
3.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
3.1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促进就业的基本做法。
循环经济的四个重点产业体系是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业体系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涉及到这四个体系中的所有体系,其中的生态工业体系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最需要建立,而一旦建立了这些体系,能够大大地促进就业。
吉林省矿山二次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比较低,按现有生产能力推算,充分利用这些废弃资源可解决3万~6万名失业下岗矿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鞍钢露天开采形成的尾矿坝,过去废石堆积如山,被称为“城市沙漠”。鞍钢集团公司成立了厂容绿化公司,安置就业500人,每年绿化季节还雇用临时工500人,完成矿山复垦面积200公顷,植树60万株,“城市沙漠”变成了绿洲。辽宁抚顺东露天矿恢复开采工程,总投资3.8亿元,可安置5000人就业。利用东露天矿剥离的油页岩废渣综合利用水泥厂扩建工程,总投资8926万元,可安置258人就业。建设以煤矸石、绿页岩和页岩废渣为原料的煤矸石烧结砖厂,总投资2450万元,可安置百余人就业。[11]济南钢铁(集团)公司仅高炉煤气发电一项,一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吸纳就业人员220名。[12]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基本做法,有以下几点启示和经验。
3.2.1 资源型城市尤其资源枯竭型城市最需要也最具备条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再生资源。如,煤炭生产产生大量的煤矸石,以煤发电的电厂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各种矿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废石资源、冶炼炉渣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甘肃白银公司经过50多年矿业开发,原露天矿废石场现存废石11323万立方米,含铜约32.17万吨、硫约500万吨、金约50吨、银约1500吨。[13]
我国目前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14]
阜新的煤矸石可以利用100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
3.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废弃的土地,可以衍生新的产业促进就业。
3.2.3 资源型城市治理尾矿,可以安置大量富余和失业矿工就业。
3.2.4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三维分裂的思考到三维整合的思考,即: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与环境保护的三维整合。
3.2.5 对于资源型城市,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应该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资源开采加工整个过程中,都可以衍生新的产业,实现促进就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多重效益。早在30年前,美国就将粉煤灰和矿渣列为12种矿物资源的第7位和第10位,[15]我国也应该这样。
4.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处理循环经济与就业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1 在指导思想方面。
目前,多数人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环保措施,不了解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尤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这种认识应该转变。
任何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都要坚持经济效益、资源循环、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四统一”的原则,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就业压力大尤其要坚持这条原则,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2 在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领域方面。
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必须优先选择对就业促进作用大的领域。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土地资源复垦业、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领域,吸纳就业能力强,是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优先选择的领域。
4.3 在选择循环经济技术政策方面。
任何技术进步对就业都具有“双刃剑”效应,既可以削减某些就业岗位,又可以创造某些新的就业岗位。但不同的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是不同的,表现在对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的差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优先选择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技术政策,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4.4 在增加资金投入方面。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尤其就业压力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存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就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对再生资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相关技术、产业、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促进再生资源的处理、加工、利用和销售。
此外,还应该建立再就业基金,增加对衰退产业集中地区再就业资金的拨付额度,在开发公益性岗位、再就业培训、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4.5 在主管部门方面。
和其它城市一样,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对于循环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原因是条条分割造成的,管循环经济的部门不管就业,管就业的部门不管循环经济。虽然各级政府成立的“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属的办公室,有劳动就业部门参加,但劳动就业部门并没有具体管理循环经济中的就业工作。今后,政府劳动就业部门要承担起管理循环经济中就业问题的责任,认真抓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澄荣.试析循环经济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0~22
[2] 再制造业:绿色产业富矿待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01.27日 08:03 经济参考报
[3] 珂清.循环经济大有可为[EB/OL].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2004.12.6
[4] [瑞]埃尔克曼著.工业生态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 季昆森.循环经济开辟农民就业新途径[EB/OL].http://www.ahpc.gov.cn/information.jsp?xxnr_id=10014036,2006.12.01
[6]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M].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5
[7] 黄丽雅.循环经济范例:美国查尔斯岬生态工业园区[EB/OL].http://cn.biz.yahoo.com/051213/16/ekzi.html,2005-12-13,信息来源:《当代金融家》
[8]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伦敦—百年老城的循环经济发展[EB/OL].中国节能发展网,http://www.sina.net 2007.01.29
[9] 中国经济网,2005.09.02
[10] 潘治.巴西:用循环经济来驱动垃圾回收产业链[N].人民日报,2005.12.11日.
[11] 2005年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2] 付卫东.循环经济给济钢带来亿元收益[N].济源日报,2005.11.23
[13] 中国资源型矿业城市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华声报,2005.7.19
[14] 周廉.尽快制定《循环经济法》[EB/OL].http://www.lhzs.cn/newsShow.asp?news_id=995,2005.3.27
[15] 卢业授.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新机遇[EB/OL].新华网甘肃频道,http://www.gs.xinhuanet.com/zhibobd/200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