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农田耕地面积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逐年增加,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不完善、功能退化等问题,使得灌溉水利用率低,且对农田的保障能力下降。为了提高我国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溉水利用率;措施
农田水利保障农业生产和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维持生态平衡,它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充分条件。农民是农田水利事业的主体,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以及相配套的水利设施的功能退化,使得我国农田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因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导致的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维持农田的基本生产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1 农田水利的现状
农田水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管理难度较大,投入大且见效较缓慢,经济效益大多表现在间接的社会效益上且收效不是很明显。极易被相关部门和人员所忽视,因而要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农田的重要性。就全国范围来看,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都是存在极大的关联,一次农田水利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大量投入资金对农田水利进行修建和完善,维护清淤,以及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因此农田水利存在互助合作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农田水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活供水、水产养殖等兴利功能,也包括治碱、降渍、防旱等除害功能,能够为养鱼、蔬菜、花卉等增加产业服务,同时也能够部分承担农田耕地灌溉作用,为国家粮食任务的安全稳定提供一定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包括两种,一是如浅井、水池等面向少数人或个体的微型工程,二是相对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农村的公共引水渠、水泵和水站等。在水资源和地形的约束下,公共工程通常都存在垄断性质,不能参与市场性的竞争,但是农民具有用水的基本权利,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水源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的服务,因而不得被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的特点
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农民的增产和增收。农田水利工程以兴利为主,在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同时,要降低费用,核算成本,不能讲营利看作是水利建设的唯一目的,尊重农田水利的公益性。
3 建设农田水利的战略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是灌溉总体面积却在增加,灌溉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过去在农田和农业水利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能量得以释放,并扭转了粮食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产源主要是灌溉耕地,水利设施配套在现有灌区的更新和改造需得加快,并且是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重要举措。由于不能够大幅增加农田水利的用水量,种植生产面积的扩大、灌溉保证率的提高均只能依靠灌溉水分水生产率和利用率。除此外,现代农业对灌水技术和方法、灌水用量以及灌溉保证率都提出了要求,因此现代农业依赖于灌溉,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步才能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并不能解决目前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农业并不能成为社会快速发展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此要想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较难的。所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业建设之基础,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国不停摸索,以提高农业的综合实力,并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这样才能使农业成本降低并使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4 加强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
建设农田水利的根本目标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国家食物安全还是为了提高农田水利的用水率,以保证水资源向工业、城市以及生态环境的转移,因此最终的受益者仍是国家,再者是农民自身的负担较重,农民并不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因此使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是不可能的。所以各级财政管理以及国家应该加大水利农田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保证水利农田的基本建设。
农村信用社应对农业发展起到扶持作用。三农主力军中农村信用社占据其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应该在防范风险下进行涉农贷款,并放宽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政策。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分田到户进行集体行动,与以往的水利农田建设相比,较难进行大规模组织,但并不是没有相应措施,如动员农户合作及逆行农田水利的建设,重构合作机制。另外,应该对当地的农田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可以引入合作模式如用水户协会,对于良好合作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政a府应该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帮助农户合作机制自立发展,最终使农户能够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5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措施
通过采取管道输水、渠道防渗能够减少渗漏损失,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相较为可行的办法。但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并不是降损的唯一措施,采用提高调蓄能力以及灌溉渠的反调能力、井渠结合、田间工程配套、土地平整等措施亦能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对水资源的利用实行统一管理,对农业用水进行有效地监管,严格控制农业用书总量,对田间灌溉水进行定额。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水的有效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动员农民进行节水工作,深化农田用水知识,落实农田水利的管护责任,促进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的长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田生产能力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胡雯.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述评[A].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7:7.
[4]顾斌杰,严家适,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2008,01:37-40.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溉水利用率;措施
农田水利保障农业生产和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维持生态平衡,它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充分条件。农民是农田水利事业的主体,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以及相配套的水利设施的功能退化,使得我国农田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因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导致的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维持农田的基本生产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1 农田水利的现状
农田水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管理难度较大,投入大且见效较缓慢,经济效益大多表现在间接的社会效益上且收效不是很明显。极易被相关部门和人员所忽视,因而要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农田的重要性。就全国范围来看,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都是存在极大的关联,一次农田水利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大量投入资金对农田水利进行修建和完善,维护清淤,以及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因此农田水利存在互助合作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农田水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活供水、水产养殖等兴利功能,也包括治碱、降渍、防旱等除害功能,能够为养鱼、蔬菜、花卉等增加产业服务,同时也能够部分承担农田耕地灌溉作用,为国家粮食任务的安全稳定提供一定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包括两种,一是如浅井、水池等面向少数人或个体的微型工程,二是相对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农村的公共引水渠、水泵和水站等。在水资源和地形的约束下,公共工程通常都存在垄断性质,不能参与市场性的竞争,但是农民具有用水的基本权利,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水源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的服务,因而不得被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的特点
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农民的增产和增收。农田水利工程以兴利为主,在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同时,要降低费用,核算成本,不能讲营利看作是水利建设的唯一目的,尊重农田水利的公益性。
3 建设农田水利的战略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是灌溉总体面积却在增加,灌溉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过去在农田和农业水利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能量得以释放,并扭转了粮食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产源主要是灌溉耕地,水利设施配套在现有灌区的更新和改造需得加快,并且是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重要举措。由于不能够大幅增加农田水利的用水量,种植生产面积的扩大、灌溉保证率的提高均只能依靠灌溉水分水生产率和利用率。除此外,现代农业对灌水技术和方法、灌水用量以及灌溉保证率都提出了要求,因此现代农业依赖于灌溉,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步才能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并不能解决目前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农业并不能成为社会快速发展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此要想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较难的。所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业建设之基础,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国不停摸索,以提高农业的综合实力,并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这样才能使农业成本降低并使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4 加强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
建设农田水利的根本目标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国家食物安全还是为了提高农田水利的用水率,以保证水资源向工业、城市以及生态环境的转移,因此最终的受益者仍是国家,再者是农民自身的负担较重,农民并不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因此使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是不可能的。所以各级财政管理以及国家应该加大水利农田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保证水利农田的基本建设。
农村信用社应对农业发展起到扶持作用。三农主力军中农村信用社占据其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应该在防范风险下进行涉农贷款,并放宽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政策。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分田到户进行集体行动,与以往的水利农田建设相比,较难进行大规模组织,但并不是没有相应措施,如动员农户合作及逆行农田水利的建设,重构合作机制。另外,应该对当地的农田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可以引入合作模式如用水户协会,对于良好合作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政a府应该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帮助农户合作机制自立发展,最终使农户能够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5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措施
通过采取管道输水、渠道防渗能够减少渗漏损失,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相较为可行的办法。但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并不是降损的唯一措施,采用提高调蓄能力以及灌溉渠的反调能力、井渠结合、田间工程配套、土地平整等措施亦能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对水资源的利用实行统一管理,对农业用水进行有效地监管,严格控制农业用书总量,对田间灌溉水进行定额。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水的有效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动员农民进行节水工作,深化农田用水知识,落实农田水利的管护责任,促进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的长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田生产能力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胡雯.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述评[A].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7:7.
[4]顾斌杰,严家适,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2008,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