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克斯·卡茨《黑斑羚》初探

来源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o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克斯·卡茨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写实主义艺术家,以精致独特的女性肖像画而闻名世界,他巧妙、精确地使用大面积的色彩进行绘画,在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西方艺术界显得特立独行.基于此,对卡茨的代表作《黑斑羚》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斑羚》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以及艺术创作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述《黑斑羚》所蕴含的丰富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画山水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山水画论,不仅对宋代山水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绘画也都具有珍贵的指导意义.创作了《万壑松风图》的李唐曾供职于南北两宋宫廷画院,其艺术修养之高不可忽视.李唐一生颠沛流离,曾到过河北、山东等地,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杭州西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众多艺术家栖居在此,通过作品为人们展现西湖之美.20世纪,文化艺术交流融合,西方绘画思想对中国画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着留学经历的林风眠在创作中也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对比林风眠与陆俨少西湖题材的作品,对比研究两人作品的创作初衷、笔墨语言、色彩语言和画面构成,分析两人作品的艺术特征,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更多思路.
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蓬勃发展.如何求变求新一直是很多中国画家思考的问题,贵州画家宋吟可一生也在求变,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是中国画求变路上的缩影.分析宋吟可取得绘画成就的原因,结合他创作的人物画、花鸟画探讨他在绘画领域的变与不变,以促进当代绘画艺术创新发展.
中国画非常关注艺术意境的营造,讲求“计白当黑”,重视画面中的留白,注重画面“无形”处的经营,注重“空”处与“笔未到”处的价值.中国艺术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主张在“无形”与“白”处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象外之境.探索中国画的造型与造境,对于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广西因大部分区域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当地水墨花鸟画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题材,受岭南画派影响的漓江画派花鸟画家在此处创作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水墨花鸟画作品,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清雅高逸,又具有现代时代特征,无论是表现语言、画面构图、人文气息还是创作思路,都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息息相关.因此,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花鸟画为基础,研究当地水墨艺术的表现,为今后广西特色花鸟画的创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和选材.
陆俨少作为20世纪诗书画兼擅的画家,有着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博众家之长,创造出植根于传统又极具时代精神气息的“陆氏山水”.通过对陆俨少山水画的意趣与书写意味进行探讨,分析其作品外之形美与内之质理的相互统一,继而阐释陆俨少山水画的现实意义.
魏晋时期的“人的觉醒”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隶属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产物,却表现出了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二者在艺术审美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共通性,而且侧面反映了东西方在哲学和对待自然态度上的一致性.以“人的觉醒”为出发点,结合两个时期的艺术审美特点,从人本观念的角度分析艺术创作背后的思想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剖析人文主义精神更深层次的含义,探寻人文主义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中国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演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形式,具有我国文化精神特质.高校教学是国内传承发展中国画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中国画教学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因此应该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的反思.基于此,在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优化措施.
何绍基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重视对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观摩,同时结合自身对前人书法作品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在对何绍基生平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其书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行书、隶书、篆书、楷书和草书,同时,阐述了何绍基的书学思想.何绍基始终坚持书法的独特性,推崇唐代书学思想,坚持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书法,坚持个性化和创造性,重骨轻姿,坚持横平竖直,重视比较书学思想,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李叔同不仅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音乐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他在传统绘画、广告设计、书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建树以及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领域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李叔同对东西方美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中西美术相互融合、影响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这一结论.在教学实践中,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中许多个第一次的创造者.李叔同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美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等都影响、启迪了后辈.李叔同不仅培育出了丰子恺、潘天寿等许多艺术大家,而且在做学问的同时又在传授他人待人接物与体谅、接纳别人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