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社区却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问题,高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问题;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等方面水平总体降低,而这些素质都是人格健康的必备条件。利用大学生社区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有计划地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特色教育和实践方法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施加影响,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区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问题,高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学生社区是人格教育的新领地
1.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互动的窗口。健康人格的养成与理想价值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的坚定的政治信念,保证着人格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学生社区是课堂以外,大学生生活、自习的特定区域,在这里大学生能更加集中地获取信息更加平等地交流思想,丰富大学生主流思想的互动和碰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2.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沃土。大学生社区既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环境,更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前的实践场所。在这里社会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现象都能在这里体现,它使得大学生通过社区的集体生活真切、客观地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尊重他人,学会相处,培养公共道德意识、服从团体利益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社区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平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完善其心理人格的内在要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心理、卫生等服务,又能以文化的手段来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挑战与压力的良好心境,预防或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问题
1.人格教育目标体系缺失。人格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人格教育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人格教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它需要高校、家庭以及社会配合来共同引导,缺失任何一方面的人格教育都是不完善的。高校人格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不能进行完美教育[1],大学生社区在高校人格培养目标体系中应该有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定位。目前大学生生社区人格教育与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没有明显区别,大多是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无私奉献”、“要有崇高理想,回报祖国”等,内容相对片面、脱离实际,然而感恩他人、包容他人、热爱生活,以及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质的引导缺乏,出现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内容重复、单一。导致一些大学生专业学习成绩优异而道德情商低下,有的大学生抱负远大却心理脆弱,经受不住困难的挑战。
2.人格教育专项投入有限。目前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社区仅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学校更多的是注重硬件建设和形象建设,建设新校园、盖新公寓等,在大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独立人格、意志品格、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等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中的专业施教队伍也较为薄弱,缺乏专门的人格教育导师。大学生社区管理者只是承担着为大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的职能,管理对象是“物”而非“人”,仅对房产、公共设施、水电等进行维护,无法满足大学生在课堂以外自身人格教育和素质提升的发展的诉求。辅导员老师是当前从事人格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加之辅导员配备不足,导致辅导员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工作,而难以对大学生在课外群体最集中的大学生社区中表现出的真实的思想和人格状况有全面了解,这些都会对高校切实抓好人格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3.人格教育质量监管不足。许多高校将人格培养的专题教育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德育课程的体系之内进行,是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关“修身养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课堂内理论教学的部分,教学活动相对严谨和规范的外,学生课外生活及学生自我进行的教育活动则显得松散和随意。大学生社区内学生人格塑造的效果如何、学生人格素质是否达标,用何种方式评估大学生人格教育效果等方面均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约束,也没有对应的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措施去强化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良好实施,依赖高校的资源投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生自身人格提升的内在动力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应根据大学生社区内不同主体给予合理的教育任务的规定,并对不同主体的人格教育作用进行考核评估,突出考核大学生社区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教育实效。
三、实施大学生人社区格教育的策略
1.明确大学生社区人格培养的目标。对大学生社区人格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甚至决定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习惯,高校人格教育目标体系应该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交际与公共关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基本内容。[2]而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目标,应该是弥补课堂人格教育教学中的教育漏洞和不足,将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高尚、远大的理想信仰与日常生活中基本公共道德、公民素质相结合,避免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内容重复、片面、单一。比如在人格教育中提到的“尊重”既要意识到对教师、长辈的尊重,也要明确与同学和他人的尊重,说起“奋斗”既要懂得不怕困苦、勇于挑战,还要懂得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的道理。让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感,让大学生将人格提升内化为自身的发展的积极需求。
2.加大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投入。对于大学生社区中人格教育的各类专项投入,包括经费、设备、人员机构等方面。如成立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教研室,在大学生社区建立人格心理辅导室等,将教室内的第一课堂,真正向大学生社区延伸,在第二课堂里对大学生人格实践提供更自由、广阔的条件和空间,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此外,对大学生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人格教育教学专项培训,配陪专门的大学生人格导师,研究探索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模式、规划组织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实践项目,加强大学生社区教学管理人员相关研讨与经验交流、设立大学生人格教育理论研究基金等,从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扶持,为人格教育健康、系统地发展打下基础。
3.完善大学生生社区人格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评估要贯彻落实到人格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大学生社区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社区文化活动,都要把人格塑造的教育内容融合进去,将人格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大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评估还要贯彻落实到人格教育实践教育、自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等丰富的内容中去,从大学生表现、教师教育活动、大学生社区建设以及高校管理综合表现来判断人格教育成效。运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社区更好落实人格教育功能,及时总结归纳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规律、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创新人格培养的新模式、新方式和新渠道,推动人格教育的理论实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红,龚晓会,刘睿.以公寓社区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育人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许惠英著.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
[3]杨眉著.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0.
[4]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5]邹兴平,孔伟红,郭晓春.“四维一体”——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新探寻[J].求索,2003(3).
[6]魏传成.试析大学生生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魏传成[J].教育长廊,2009(2).
作者简介:胡赟(198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问题;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等方面水平总体降低,而这些素质都是人格健康的必备条件。利用大学生社区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有计划地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特色教育和实践方法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施加影响,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区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问题,高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学生社区是人格教育的新领地
1.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互动的窗口。健康人格的养成与理想价值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的坚定的政治信念,保证着人格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学生社区是课堂以外,大学生生活、自习的特定区域,在这里大学生能更加集中地获取信息更加平等地交流思想,丰富大学生主流思想的互动和碰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2.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沃土。大学生社区既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环境,更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前的实践场所。在这里社会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现象都能在这里体现,它使得大学生通过社区的集体生活真切、客观地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尊重他人,学会相处,培养公共道德意识、服从团体利益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社区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平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完善其心理人格的内在要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心理、卫生等服务,又能以文化的手段来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挑战与压力的良好心境,预防或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问题
1.人格教育目标体系缺失。人格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人格教育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人格教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它需要高校、家庭以及社会配合来共同引导,缺失任何一方面的人格教育都是不完善的。高校人格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不能进行完美教育[1],大学生社区在高校人格培养目标体系中应该有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定位。目前大学生生社区人格教育与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没有明显区别,大多是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无私奉献”、“要有崇高理想,回报祖国”等,内容相对片面、脱离实际,然而感恩他人、包容他人、热爱生活,以及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质的引导缺乏,出现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内容重复、单一。导致一些大学生专业学习成绩优异而道德情商低下,有的大学生抱负远大却心理脆弱,经受不住困难的挑战。
2.人格教育专项投入有限。目前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社区仅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学校更多的是注重硬件建设和形象建设,建设新校园、盖新公寓等,在大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独立人格、意志品格、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等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中的专业施教队伍也较为薄弱,缺乏专门的人格教育导师。大学生社区管理者只是承担着为大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的职能,管理对象是“物”而非“人”,仅对房产、公共设施、水电等进行维护,无法满足大学生在课堂以外自身人格教育和素质提升的发展的诉求。辅导员老师是当前从事人格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加之辅导员配备不足,导致辅导员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工作,而难以对大学生在课外群体最集中的大学生社区中表现出的真实的思想和人格状况有全面了解,这些都会对高校切实抓好人格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3.人格教育质量监管不足。许多高校将人格培养的专题教育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德育课程的体系之内进行,是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关“修身养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课堂内理论教学的部分,教学活动相对严谨和规范的外,学生课外生活及学生自我进行的教育活动则显得松散和随意。大学生社区内学生人格塑造的效果如何、学生人格素质是否达标,用何种方式评估大学生人格教育效果等方面均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约束,也没有对应的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措施去强化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良好实施,依赖高校的资源投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生自身人格提升的内在动力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应根据大学生社区内不同主体给予合理的教育任务的规定,并对不同主体的人格教育作用进行考核评估,突出考核大学生社区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教育实效。
三、实施大学生人社区格教育的策略
1.明确大学生社区人格培养的目标。对大学生社区人格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甚至决定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习惯,高校人格教育目标体系应该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交际与公共关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基本内容。[2]而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目标,应该是弥补课堂人格教育教学中的教育漏洞和不足,将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高尚、远大的理想信仰与日常生活中基本公共道德、公民素质相结合,避免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内容重复、片面、单一。比如在人格教育中提到的“尊重”既要意识到对教师、长辈的尊重,也要明确与同学和他人的尊重,说起“奋斗”既要懂得不怕困苦、勇于挑战,还要懂得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的道理。让大学生社区的人格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感,让大学生将人格提升内化为自身的发展的积极需求。
2.加大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投入。对于大学生社区中人格教育的各类专项投入,包括经费、设备、人员机构等方面。如成立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教研室,在大学生社区建立人格心理辅导室等,将教室内的第一课堂,真正向大学生社区延伸,在第二课堂里对大学生人格实践提供更自由、广阔的条件和空间,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此外,对大学生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人格教育教学专项培训,配陪专门的大学生人格导师,研究探索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模式、规划组织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实践项目,加强大学生社区教学管理人员相关研讨与经验交流、设立大学生人格教育理论研究基金等,从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扶持,为人格教育健康、系统地发展打下基础。
3.完善大学生生社区人格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评估要贯彻落实到人格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大学生社区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社区文化活动,都要把人格塑造的教育内容融合进去,将人格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大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评估还要贯彻落实到人格教育实践教育、自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等丰富的内容中去,从大学生表现、教师教育活动、大学生社区建设以及高校管理综合表现来判断人格教育成效。运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社区更好落实人格教育功能,及时总结归纳大学生社区人格教育的规律、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创新人格培养的新模式、新方式和新渠道,推动人格教育的理论实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红,龚晓会,刘睿.以公寓社区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育人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许惠英著.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
[3]杨眉著.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0.
[4]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5]邹兴平,孔伟红,郭晓春.“四维一体”——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新探寻[J].求索,2003(3).
[6]魏传成.试析大学生生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魏传成[J].教育长廊,2009(2).
作者简介:胡赟(198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