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王瑞,1963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成都市市政工程协会理事、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给水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城镇供水排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消防协会理事会理事。为规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给排水专业技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袭端庄的黑色套裙配上鲜亮的丝巾,举止优雅、神情温和,让人很难将其与印象中的建筑设计师联系到一块儿。
然而就是眼前的这位女性,在建筑设计院一干就是25年,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建筑设计事业。她就是最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现为四川省建筑设计院的王瑞副总工程师。是什么让她甘愿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埋首工作25年,25年的职场生涯中她又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
踏实和从容伴随她一路前行
“其实我做的事很平凡,都是日常的工作。”面带微笑的王瑞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说。
25年前,刚刚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王瑞被分配到了四川省建筑设计院。22岁的王瑞对工作、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踏踏实实工作”。就是这个决心和信念使王瑞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责任感。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融入工作是不小的挑战。为了使自己尽快地“上轨道”,王瑞一面运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一面虚心向设计院的老师们请教。怀胎六月,王瑞也挺着大肚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画图纸。那时绘图没有计算机,都是用绘图板、一字尺、针管笔手工一笔一笔地绘图。正是凭着这一股子钻劲,王瑞自身的专业技术得以逐步积累,工作业绩也越来越好。
那时,初为人母的王瑞也想像其他父母一样细心照顾儿子,亲眼见证孩子每一天的成长。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王瑞将刚满3岁的儿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照看,只身一人远赴珠海的分院工作。
从四川到珠海,这一走就是五年。当她回来时,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
“没有办法,我们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经常加班出差。”从王瑞的脸上,记者捕捉不到一丝对那段记忆的不满和抱怨,感受到的只有对当时工作状态的理解和从容。
就是这份从容的心态、踏实的行动已陪伴着王瑞在设计院的岗位上走过了25年的光阴。如今的她已经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职。
当绿色建筑不再是范例
“5年甚或10年过后,当绿色建筑不再只是范例而成为常态,就太好了!”王瑞对建筑的绿色未来充满期待。这个期待要成为现实,却是一项系统工程,更要整个社会对此关注并重视。
“中国保护大熊猫灾后重建项目”是王瑞及其所在团队正在四川卧龙建设的国家三星绿色建筑,由香港投资商出资招标,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方案投标中标的一个项目。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的大熊猫,也是全人类的大熊猫,大熊猫的生活场所一定要是绿色环保的场所。王瑞及其新能源与环境工作室团队,为了给大熊猫建设绿色环保的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将大熊猫废弃的竹子以及排泄粪便物等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加热生活热水。
这种技术的成本比普通用电、气供热会高出不少吧?面对记者的疑惑,王瑞这样解释:“这种生物转换成能源的技术成本暂时是比较高,因为要投入新设备、新技术,但用废弃竹子这种有机物发酵产生沼气,替代对电、气消耗,用生物能源替代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环境有长远保护作用。”
现在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商业、办公、住宅等建筑所用的水都是一种水质标准,比如饮用水、洗澡水、冲马桶……没有针对不同用途的水进行分质供水。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但从环保节水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
就拿成都来说,每年的雨水量很丰富,雨水回收处理后用来作绿化、冲厕、洗车等杂水使用,无疑会对能源环保带来益处,并且还能消减城市内涝的危害。
形成共识需要一个过程。所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已相伴而生。在成都将建成300万平方米的节能环保工程,对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也会给予大力支持。
让王瑞和她的同事们非常欣慰的是,一些投资方已经对节能开始重视,主动要求设计的时候重视绿色环保,包括给排水细分、墙体保温、就地取水处理等节能设计。“对于设计费用,我们也比应有的低一些。”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所所长熊林介绍说,“这也是对绿色建筑这一共识的支持和维护。”而要持续弘扬和维护绿色意识,王瑞负责的“新能源与环保工作室”无疑是一个重要平台。
当“绿色建筑”在人们的印象中不仅是概念的时候,已是一个巨大进步。而在这个基础上,王瑞更期待整个社会、各个相关部门一起来践行这个理念。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
“我们这个办公楼24小时都有灯亮着,周末也不例外。”王瑞微笑着介绍这一情况,丝毫看不出她已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了25年的疲惫。
工期困惑是这行最让人纠结的事情。整个采访过程中,在谈到这儿时,王瑞脸上现出了凝重。
设计过程本来就要顾及诸多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工期太短却让设计者们即使精心设计也不能顾及全面。“作品出来,总有一些遗憾!”
这是市场带来的困惑,也是浮躁的大环境使然。
正因为大环境的困扰,做建筑设计更得静下心来,认真磨炼。王瑞告诉记者。
在不大的办公室里,靠墙的一面书柜里摆满了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专业书籍。“有想法,爱创新”是同事对王瑞的评价,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王瑞通常都会求助于书籍,一些新的点子新的想法都是王瑞通过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独到理解琢磨出来的。
“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获取知识,否则就要被淘汰”。作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王瑞从不为自己的荣誉而自满,她认为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太多的技术需要他们去研究。
作为给水排水方面的专家,王瑞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声誉。工作至今,她主持完成上百项大中型项目的给水排水及消防给水设计工作,荣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奖2项,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奖7项。已发表科研论文八篇,主编、参编七本专业设计规范。
眼前的这些成就和成果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社会一天一个样,如果不跟上时代脚步、不尽快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被淘汰。”王瑞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学海无涯啊”。
抵御“挖角”的诱惑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行业的专家,王瑞也一度成为猎头的目标。面对一些公司的高薪相邀,王瑞没有动摇,坚持扎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有些开价比较高,可能把握不住的人就容易被诱惑了,但王瑞不会”,提到“高价挖走”这类事情,熊林说,“王瑞在设计院工作了25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要说钱谁都想多挣,但她对设计院有很深的感情,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这是金钱不能替代的” 。
对王瑞来说,设计院是她大学毕业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位青春少女成为孩子母亲的地方,是一名普通技术工努力到副总工程师的地方。这里承载了王瑞太多的激情和回忆,金钱不可能替代25年的时光,不可能抹去25年在这里刻下的一笔一划。
王瑞的同事朋友对王瑞最多的评价就是踏实。
“王瑞做任何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来不耍花架子,从来不喊口号,几十年如一日。” 跟王瑞同一年进设计院的戴霞说。
面对同事给予的评价,王瑞含笑默认。同时对现在一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浮躁,当眼前的境况暂时不能达到或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不断地跳槽。这样反而干不成事情,只有静下心来,不断钻研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工作有时候是很辛苦很枯燥,但从中也体会到了很多乐趣,看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能为人所用,这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很幸福”。
王瑞,1963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成都市市政工程协会理事、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给水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城镇供水排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消防协会理事会理事。为规范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给排水专业技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袭端庄的黑色套裙配上鲜亮的丝巾,举止优雅、神情温和,让人很难将其与印象中的建筑设计师联系到一块儿。
然而就是眼前的这位女性,在建筑设计院一干就是25年,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建筑设计事业。她就是最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现为四川省建筑设计院的王瑞副总工程师。是什么让她甘愿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埋首工作25年,25年的职场生涯中她又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
踏实和从容伴随她一路前行
“其实我做的事很平凡,都是日常的工作。”面带微笑的王瑞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说。
25年前,刚刚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王瑞被分配到了四川省建筑设计院。22岁的王瑞对工作、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踏踏实实工作”。就是这个决心和信念使王瑞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责任感。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融入工作是不小的挑战。为了使自己尽快地“上轨道”,王瑞一面运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一面虚心向设计院的老师们请教。怀胎六月,王瑞也挺着大肚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画图纸。那时绘图没有计算机,都是用绘图板、一字尺、针管笔手工一笔一笔地绘图。正是凭着这一股子钻劲,王瑞自身的专业技术得以逐步积累,工作业绩也越来越好。
那时,初为人母的王瑞也想像其他父母一样细心照顾儿子,亲眼见证孩子每一天的成长。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王瑞将刚满3岁的儿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照看,只身一人远赴珠海的分院工作。
从四川到珠海,这一走就是五年。当她回来时,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
“没有办法,我们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经常加班出差。”从王瑞的脸上,记者捕捉不到一丝对那段记忆的不满和抱怨,感受到的只有对当时工作状态的理解和从容。
就是这份从容的心态、踏实的行动已陪伴着王瑞在设计院的岗位上走过了25年的光阴。如今的她已经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职。
当绿色建筑不再是范例
“5年甚或10年过后,当绿色建筑不再只是范例而成为常态,就太好了!”王瑞对建筑的绿色未来充满期待。这个期待要成为现实,却是一项系统工程,更要整个社会对此关注并重视。
“中国保护大熊猫灾后重建项目”是王瑞及其所在团队正在四川卧龙建设的国家三星绿色建筑,由香港投资商出资招标,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方案投标中标的一个项目。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的大熊猫,也是全人类的大熊猫,大熊猫的生活场所一定要是绿色环保的场所。王瑞及其新能源与环境工作室团队,为了给大熊猫建设绿色环保的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将大熊猫废弃的竹子以及排泄粪便物等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加热生活热水。
这种技术的成本比普通用电、气供热会高出不少吧?面对记者的疑惑,王瑞这样解释:“这种生物转换成能源的技术成本暂时是比较高,因为要投入新设备、新技术,但用废弃竹子这种有机物发酵产生沼气,替代对电、气消耗,用生物能源替代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环境有长远保护作用。”
现在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商业、办公、住宅等建筑所用的水都是一种水质标准,比如饮用水、洗澡水、冲马桶……没有针对不同用途的水进行分质供水。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但从环保节水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
就拿成都来说,每年的雨水量很丰富,雨水回收处理后用来作绿化、冲厕、洗车等杂水使用,无疑会对能源环保带来益处,并且还能消减城市内涝的危害。
形成共识需要一个过程。所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已相伴而生。在成都将建成300万平方米的节能环保工程,对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也会给予大力支持。
让王瑞和她的同事们非常欣慰的是,一些投资方已经对节能开始重视,主动要求设计的时候重视绿色环保,包括给排水细分、墙体保温、就地取水处理等节能设计。“对于设计费用,我们也比应有的低一些。”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所所长熊林介绍说,“这也是对绿色建筑这一共识的支持和维护。”而要持续弘扬和维护绿色意识,王瑞负责的“新能源与环保工作室”无疑是一个重要平台。
当“绿色建筑”在人们的印象中不仅是概念的时候,已是一个巨大进步。而在这个基础上,王瑞更期待整个社会、各个相关部门一起来践行这个理念。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
“我们这个办公楼24小时都有灯亮着,周末也不例外。”王瑞微笑着介绍这一情况,丝毫看不出她已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了25年的疲惫。
工期困惑是这行最让人纠结的事情。整个采访过程中,在谈到这儿时,王瑞脸上现出了凝重。
设计过程本来就要顾及诸多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工期太短却让设计者们即使精心设计也不能顾及全面。“作品出来,总有一些遗憾!”
这是市场带来的困惑,也是浮躁的大环境使然。
正因为大环境的困扰,做建筑设计更得静下心来,认真磨炼。王瑞告诉记者。
在不大的办公室里,靠墙的一面书柜里摆满了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专业书籍。“有想法,爱创新”是同事对王瑞的评价,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王瑞通常都会求助于书籍,一些新的点子新的想法都是王瑞通过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独到理解琢磨出来的。
“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获取知识,否则就要被淘汰”。作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王瑞从不为自己的荣誉而自满,她认为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太多的技术需要他们去研究。
作为给水排水方面的专家,王瑞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声誉。工作至今,她主持完成上百项大中型项目的给水排水及消防给水设计工作,荣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奖2项,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奖7项。已发表科研论文八篇,主编、参编七本专业设计规范。
眼前的这些成就和成果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社会一天一个样,如果不跟上时代脚步、不尽快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被淘汰。”王瑞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学海无涯啊”。
抵御“挖角”的诱惑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行业的专家,王瑞也一度成为猎头的目标。面对一些公司的高薪相邀,王瑞没有动摇,坚持扎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有些开价比较高,可能把握不住的人就容易被诱惑了,但王瑞不会”,提到“高价挖走”这类事情,熊林说,“王瑞在设计院工作了25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要说钱谁都想多挣,但她对设计院有很深的感情,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这是金钱不能替代的” 。
对王瑞来说,设计院是她大学毕业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位青春少女成为孩子母亲的地方,是一名普通技术工努力到副总工程师的地方。这里承载了王瑞太多的激情和回忆,金钱不可能替代25年的时光,不可能抹去25年在这里刻下的一笔一划。
王瑞的同事朋友对王瑞最多的评价就是踏实。
“王瑞做任何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来不耍花架子,从来不喊口号,几十年如一日。” 跟王瑞同一年进设计院的戴霞说。
面对同事给予的评价,王瑞含笑默认。同时对现在一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浮躁,当眼前的境况暂时不能达到或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不断地跳槽。这样反而干不成事情,只有静下心来,不断钻研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工作有时候是很辛苦很枯燥,但从中也体会到了很多乐趣,看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能为人所用,这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