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省中南部开平市的广袤田野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这些碉楼外观具有浓郁的欧式古典风格,它们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与周边的稻田、小桥流水、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形成了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它兴建于二十世纪初,大多是由当时开平地区的海外华侨出资所建,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侨胞的不屈不挠与风雨沧桑。2007年,“開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末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广东开平地处三县交界处,治安更是混乱。这里不仅土匪滋生,而且常有洪涝之灾。为了保障乡人生命财产安全,村民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宏达、坚实稳固的庇护所,取名迎龙楼。这是一种把楼的形体与碉堡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人称碉楼。作为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帮助村民们躲过了数次洪水之灾,被称为“救命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重洋,强烈的中国情结使他们挣到钱后便返乡买地建房,开平逐渐成为著名的侨乡。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兵荒马乱。在开平一带,由于侨民生活比较富裕,绑架勒索时有发生,于是开平各地乡村大量兴建碉楼。这些碉楼最高达到九层,室内大多空间狭窄,窗户开口小,外设铁板窗。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多用厚重的钢板建成。墙体厚实坚固,采用混凝土建成,一般的轻型火器难以穿透厚达五十厘米的外墙。楼梯各层的墙上都开有射击孔。有的碉楼在顶层的四角建有突出的角堡,村民能站在里面观察、还击进犯之敌。
开平碉楼可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更楼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冈、河岸,起着预警作用;众楼建在村落后面,由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建,造型封闭,防卫性强;居楼也建于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造型精美,是楼主身份、地位的象征。构建这些碉楼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乡村工匠,他们绘制出来的图纸常常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充满了奇思妙想。
坐落在锦江里村的瑞石楼,是开平地区典型的碉楼。楼高达二十五米,一到五层是卧室和厅堂,六层是古希腊风格的柱廊,七层角亭的南北两面是巴洛克式的山花,八层平台中立有一座西式塔亭,顶层小凉亭的穹窿顶偏向罗马风格。而楼内的结构与陈设则表现出十足的传统格调,有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坤甸木的楼梯、窗户,而高档的木质屏风上雕刻着诸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内容的对联,传统文化气息浓厚。这种亦中亦西的建筑样式,在开平碉楼中随处可见,它们是近代开平乡村民众主动借鉴外国文明的见证,也是开平碉楼独特的价值所在。令人更为惊叹的是,这些碉楼历经了百年的风吹日晒,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坚固高耸的碉楼,仿佛是守护着村落的卫士,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给了开平人一个安居的梦。对于华侨们来说,故乡的碉楼和村落就是梦里归来的标识。如今,大部分的碉楼都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寥落的门厅、依稀可见的对联和诗画,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在琳琅满目的碉楼中,有一座埋葬抗日英烈的古老碉楼,它就是南楼。南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碉楼,位于潭江河畔,是水陆交通要塞。抗日战争期间,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日寇毒气弹所伤,遭日军残暴杀害。南楼,因抗日七烈士的英勇杀敌事迹而名垂千古,成为后人驻足凭吊的胜景。
在开平,这些横亘数百里的建筑群,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承载了广大侨胞沉甸甸的爱国情、思乡情。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铭刻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记忆里。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它兴建于二十世纪初,大多是由当时开平地区的海外华侨出资所建,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侨胞的不屈不挠与风雨沧桑。2007年,“開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末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广东开平地处三县交界处,治安更是混乱。这里不仅土匪滋生,而且常有洪涝之灾。为了保障乡人生命财产安全,村民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宏达、坚实稳固的庇护所,取名迎龙楼。这是一种把楼的形体与碉堡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人称碉楼。作为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帮助村民们躲过了数次洪水之灾,被称为“救命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重洋,强烈的中国情结使他们挣到钱后便返乡买地建房,开平逐渐成为著名的侨乡。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兵荒马乱。在开平一带,由于侨民生活比较富裕,绑架勒索时有发生,于是开平各地乡村大量兴建碉楼。这些碉楼最高达到九层,室内大多空间狭窄,窗户开口小,外设铁板窗。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多用厚重的钢板建成。墙体厚实坚固,采用混凝土建成,一般的轻型火器难以穿透厚达五十厘米的外墙。楼梯各层的墙上都开有射击孔。有的碉楼在顶层的四角建有突出的角堡,村民能站在里面观察、还击进犯之敌。
开平碉楼可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更楼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冈、河岸,起着预警作用;众楼建在村落后面,由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建,造型封闭,防卫性强;居楼也建于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造型精美,是楼主身份、地位的象征。构建这些碉楼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乡村工匠,他们绘制出来的图纸常常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充满了奇思妙想。
坐落在锦江里村的瑞石楼,是开平地区典型的碉楼。楼高达二十五米,一到五层是卧室和厅堂,六层是古希腊风格的柱廊,七层角亭的南北两面是巴洛克式的山花,八层平台中立有一座西式塔亭,顶层小凉亭的穹窿顶偏向罗马风格。而楼内的结构与陈设则表现出十足的传统格调,有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坤甸木的楼梯、窗户,而高档的木质屏风上雕刻着诸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内容的对联,传统文化气息浓厚。这种亦中亦西的建筑样式,在开平碉楼中随处可见,它们是近代开平乡村民众主动借鉴外国文明的见证,也是开平碉楼独特的价值所在。令人更为惊叹的是,这些碉楼历经了百年的风吹日晒,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坚固高耸的碉楼,仿佛是守护着村落的卫士,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给了开平人一个安居的梦。对于华侨们来说,故乡的碉楼和村落就是梦里归来的标识。如今,大部分的碉楼都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寥落的门厅、依稀可见的对联和诗画,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在琳琅满目的碉楼中,有一座埋葬抗日英烈的古老碉楼,它就是南楼。南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碉楼,位于潭江河畔,是水陆交通要塞。抗日战争期间,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日寇毒气弹所伤,遭日军残暴杀害。南楼,因抗日七烈士的英勇杀敌事迹而名垂千古,成为后人驻足凭吊的胜景。
在开平,这些横亘数百里的建筑群,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承载了广大侨胞沉甸甸的爱国情、思乡情。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铭刻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