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因而家国情怀应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只有在教学中找准策略,对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才能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融人历史情境当中去洞察世事,感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其受益终生。
关键词: 找准; 策略; 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一节好的历史课,不仅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下面我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例,从四个不同角度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家国情怀
当下的家国情怀教育大多是单向灌输,以教师的教为主,缺乏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历史课堂教学如果陷人空洞的说教,那么其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重视设置历史情境,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地融入历史情境,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西安事变”内容时,创设情景:一个学生扮演两兄弟中的哥哥(代表国民党),另一个学生扮演弟弟(代表共产党),还有一个学生扮演强盗(代表日本侵略者)。剧情:两兄弟为争夺土地产生矛盾并成为仇人,两人为此打架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天,两人在家里又打起来,这时一个强盗偷偷进入他们家偷财物。哥哥先发现了小偷却无动于衷,继续打弟弟。等这个强盗背起家里财物准备溜走时,弟弟发现了就对哥哥说:“别打了!别打了!有强盗偷我家东西了。”但哥哥不听继续打,这个强盗笑咪咪地跑了。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一下就进入了历史情境当中,切身体会到国难当头、在大事大非面前,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联共抗日,停止内战。
通过创设情境的表演,学生体验了家国情怀,实现了知识的贯通与深化,认识到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切入身边事例,点燃家国情怀
历史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历史。在生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太过直白,显性化,或勉强向学生说教和滥输某种历史认识,效果未必好,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只有合理引导与激励,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逐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有效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会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切入身边的事例,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
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淞沪会战内容时,我先把姚子青和谢晋元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的抗日英雄事迹讲述一遍,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讲到:姚子青为国捐躯时只有28岁、谢晋元也才36岁,正值青春好年华的他们就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父母不痛心吗?不悲伤吗?这时话锋一转联系本班的扶杰其同学在前段时间突然脑梗,要动脑部手术,筹备了十几万手术费,手术后还是留下半边瘫后遗症。同学们,当时他的父母为他筹钱动手术不心急如焚吗?每天他父母都要接送他上下学,难道不为他行动不便而感到伤心难过吗?扶杰其同学是我们的同学,我们平常应该尽自己所能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帮助他。结合身边这个事例讲完后,出乎意料整个班都静悄悄地在听,有的学生泪流满面。
我通过身边熟悉的事例切入,拉近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一下子被点燃了,学生真切感悟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到中国军人为守卫疆土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三、抓住历史细节,渗透家国情怀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我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时,抓住细节讲得真实鲜活。
过去讲南京大屠杀时,学生的情感未调动起来,我现在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南京大屠杀内容时,改变教学策略,选取了八年级语文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两段历史细节展示给学生阅读:一则发生在1937年12月15日早晨,南京一条小巷口路边的一棵古槐旁,13岁的静缘中国尼姑被四个日本兵轮流发泄兽欲之后,又疯狂地虐待她……导致精神失常;另一则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燕子矶,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妇抱着孩子想渡江逃难中,被日本鬼子機关枪扫射杀害,连小孩也不放过的事例。这两段历史细节,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切身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凶残、野蛮。
上这节课时,刚好是12月13日,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再次渗透: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日子,牢记这段历史,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
四、挖掘乡土资源,唤醒家国情怀
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论断:“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因此,爱国主义更应深深植根于乡土情怀。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要挖掘“乡土史”资源以实现家国情怀的提升。一方面,教师所在地区可能是某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可能是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家乡,教师应该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以身边鲜活的史料深化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家国情怀才能得到唤醒得到提升。
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课时,在教学过程我挖掘家乡薛岳将军的抗日英雄事迹,结合教材,先介绍他的生平,再重点介绍他四次指挥长沙会战的详细战况、取得的战果,中间穿插相关故事,最后再介绍名人对他的评价。介绍完薛岳将军后,我落下点睛之笔: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大,经济甚至有点落后,但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人才。同学们,今天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掌握好本领、明天我们将成为家乡、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家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挖掘乡土教材,把历史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熏陶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延伸了课外知识,家国情怀也自然而然地被唤醒被提升。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承担着把现在的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这就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用心研究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条式的空洞说教和空泛无物的爱国主义口号上,要找准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谨记并践行习近平主席的话:把青少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的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才是、应是、正是历史教育最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陈大斌《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年第12期
2.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年第10期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
4.赵晓东《善用历史细节,助力核心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9期
5.沈清波《追忆抗战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
关键词: 找准; 策略; 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一节好的历史课,不仅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下面我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例,从四个不同角度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家国情怀
当下的家国情怀教育大多是单向灌输,以教师的教为主,缺乏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历史课堂教学如果陷人空洞的说教,那么其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重视设置历史情境,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地融入历史情境,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西安事变”内容时,创设情景:一个学生扮演两兄弟中的哥哥(代表国民党),另一个学生扮演弟弟(代表共产党),还有一个学生扮演强盗(代表日本侵略者)。剧情:两兄弟为争夺土地产生矛盾并成为仇人,两人为此打架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天,两人在家里又打起来,这时一个强盗偷偷进入他们家偷财物。哥哥先发现了小偷却无动于衷,继续打弟弟。等这个强盗背起家里财物准备溜走时,弟弟发现了就对哥哥说:“别打了!别打了!有强盗偷我家东西了。”但哥哥不听继续打,这个强盗笑咪咪地跑了。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一下就进入了历史情境当中,切身体会到国难当头、在大事大非面前,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联共抗日,停止内战。
通过创设情境的表演,学生体验了家国情怀,实现了知识的贯通与深化,认识到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切入身边事例,点燃家国情怀
历史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历史。在生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太过直白,显性化,或勉强向学生说教和滥输某种历史认识,效果未必好,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只有合理引导与激励,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逐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有效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会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切入身边的事例,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
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淞沪会战内容时,我先把姚子青和谢晋元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的抗日英雄事迹讲述一遍,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讲到:姚子青为国捐躯时只有28岁、谢晋元也才36岁,正值青春好年华的他们就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父母不痛心吗?不悲伤吗?这时话锋一转联系本班的扶杰其同学在前段时间突然脑梗,要动脑部手术,筹备了十几万手术费,手术后还是留下半边瘫后遗症。同学们,当时他的父母为他筹钱动手术不心急如焚吗?每天他父母都要接送他上下学,难道不为他行动不便而感到伤心难过吗?扶杰其同学是我们的同学,我们平常应该尽自己所能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帮助他。结合身边这个事例讲完后,出乎意料整个班都静悄悄地在听,有的学生泪流满面。
我通过身边熟悉的事例切入,拉近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一下子被点燃了,学生真切感悟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到中国军人为守卫疆土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三、抓住历史细节,渗透家国情怀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我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时,抓住细节讲得真实鲜活。
过去讲南京大屠杀时,学生的情感未调动起来,我现在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南京大屠杀内容时,改变教学策略,选取了八年级语文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两段历史细节展示给学生阅读:一则发生在1937年12月15日早晨,南京一条小巷口路边的一棵古槐旁,13岁的静缘中国尼姑被四个日本兵轮流发泄兽欲之后,又疯狂地虐待她……导致精神失常;另一则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燕子矶,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妇抱着孩子想渡江逃难中,被日本鬼子機关枪扫射杀害,连小孩也不放过的事例。这两段历史细节,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切身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凶残、野蛮。
上这节课时,刚好是12月13日,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再次渗透: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日子,牢记这段历史,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
四、挖掘乡土资源,唤醒家国情怀
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论断:“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因此,爱国主义更应深深植根于乡土情怀。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要挖掘“乡土史”资源以实现家国情怀的提升。一方面,教师所在地区可能是某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可能是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家乡,教师应该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以身边鲜活的史料深化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家国情怀才能得到唤醒得到提升。
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课时,在教学过程我挖掘家乡薛岳将军的抗日英雄事迹,结合教材,先介绍他的生平,再重点介绍他四次指挥长沙会战的详细战况、取得的战果,中间穿插相关故事,最后再介绍名人对他的评价。介绍完薛岳将军后,我落下点睛之笔: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大,经济甚至有点落后,但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人才。同学们,今天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掌握好本领、明天我们将成为家乡、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家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挖掘乡土教材,把历史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熏陶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延伸了课外知识,家国情怀也自然而然地被唤醒被提升。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承担着把现在的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这就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用心研究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条式的空洞说教和空泛无物的爱国主义口号上,要找准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谨记并践行习近平主席的话:把青少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的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才是、应是、正是历史教育最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陈大斌《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年第12期
2.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年第10期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
4.赵晓东《善用历史细节,助力核心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9期
5.沈清波《追忆抗战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