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来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的”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医学教育发展要求,亟需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结构性、技术性优化。文章讨论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并通过分析医学线上理论教学的优势,总结混合式理论教学的模式,从而梳理线上教学评价系统,探索数字化医学实践实习新模式。旨在构建整合医学教育信息库,搭建在线病例教学资源平台,利用数字化媒体与资源提升培育质量,优化线上教育评价系统,缩短学习曲线,促进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其他文献
面对学生和社会公众发表演讲,是西南联大学者文化抗战的具体形式。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把专业知识同抗战和国家命运相联结,在演讲中传播知识、开启民智、动员民众、鼓舞抗战,从源流上为危机中的中国寻找生存和复兴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用文化养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发挥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虽然没有冲锋陷阵在抗战的前沿阵地,但是他们的“胸中十万甲兵”同样对抗战与建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奔走于讲坛的身影
“何谓/为何非虚构写作”是文学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非虚构写作是作者在其所处的历史与生存情境下,所选择的最符合其写作伦理的叙事形式。一旦叙事将写作者、读者和被叙写的他者连结成一个互相遭遇的中介平面,写作者之于他者和读者的双重债务关系也就在前构型阶段产生。借由中介的开展,非虚构写作与“真实”亦在共构型阶段形成特殊的面的连接,二者相互支持并证成彼此的真实性。最终在重构型阶段,作品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后理
针对船闸机电设备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船闸在线运维管理系统。该系统以设计期建立的信息模型(BIM)为指导,以运行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运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实现设计阶段方案分析核算、建设阶段可视化交底和运行阶段的各类数据分析。在目前西江流域已建设的船闸应用表明:在船闸机电设备生命周期过程中,可实现建设、运维一体化衔接。系统对于提高设计、运维质量和效率,
“张同学”“柳叶熙”在全网的火爆开启了中视频实践探索的大门。它不仅衔接完善了短视频与长视频,同时还在努力摆脱以往视频的传播规则,试图走向独立。本文从媒介进化视角出发,透过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理论,尝试解析作为新概念的中视频媒介,并对其发展进路及走向予以探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出要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新时期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型大学在数字化建模与仿真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教学改革。工程流体力学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级优秀课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
“职教二十条”发布以来,国内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施逐步进入深水区,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推进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化、学生基础差异、学习习惯差异、行业应用场景差异、区域产业发展差异等客观问题越加显著,这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综合分析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新趋势下国内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困难,面向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立足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之于网络文学评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充分有效性。美学评价与历史评价的逻辑环扣构成网络文学评价本体的“魂”与“根”。廓清网络评价对象的美与审美,关注历史在线与文学在场,谨防美学缺席与历史虚无,规制着网络文学评价能否自觉践行审美对历史的文学承诺。走出“网文例外”的评价舒适区,避免“脱网谈美”和“离文谈史”,把握美学评价的“坐标”,勘准历史评价的“锚点”,方能厘清网络文学
数字化实验有别于传统实验,是应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数字信息技术,采集、记录、储存、分析、显示、传递、评价实验数据的实验形式。数字化实验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当时被称为MBL(Microcomputer-Based Labs),后又称为Probeware和Lab probe。国内数字化实验出现的时间较晚,目前一般称作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
期刊
创造社诗群以个人欲望为基点,屈辱和焦虑交织的感伤情感与“异化”体验,看似近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潮流,更暗合着大正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质和厨川白村的“苦闷”哲学,当时流行于日本的泰戈尔热、惠特曼热则推波助澜,导致了创造社诗歌的异军突起。在“新浪漫主义”的辐照下,前期创造社体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非功利倾向与“主情主义”的核心追求,用想象支撑诗歌的艺术“天国”。而创造社“转向”也是逸出大正文化圈的场域
在意象创构中,观物取象是主体以情感为动力观照对象,加以感悟和取舍的活动。观以虚静为基础,在直观中凝神观照外在物象,并从中观照自我。意象创构的观既要肇自然之性,以物观物,又要以我观物。主体既观其形,又观其神,由体物得神而臻于体道境界。同时,主体由观而感,由感而发,感物而动情,在感悟中体现着应目与会心的统一。主体通过直觉而感悟大千世界的造化之妙,并通过比兴的思维方式拟象取心,创构意象。取象超越于对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