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菜籽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lian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太阳的小黑子,钻进细长的菜荚里,慢慢饱满。
  成熟的菜秸秆被镰刀割断,一棵棵、一堆堆、一排排躺倒在田畴里,鼓胀的菜荚在烈日里晒干。而现在,不用蹲着割,站着手持铁锹直接铲,省力省时。我说,人越来越聪明了。爸爸说,现在都是机器化生产收割,都很少看到人工打菜籽了呢。
  刚过了小满,我赶回老家去打菜籽。
  我们先是在田间选好一块场地,平整土后,铺开一张用很多个尼龙口袋组合拼接成的“大皮”,把晒得蓬松酥脆的秸秆抱到大皮上,铺成两排。再用连枷的竹器拍打菜荚,打完一面,反过来再拍打另一面,菜荚“哗哗”地分开,里面的小黑子迫不及待地蹦出来,滚落在大皮上,有的还调皮地蹦到皮外的地面上。过不了两天,这些漏网之菜籽,会很快从地里冒出来,挺着纤细的腰肢,对举着两片嫩绿的小叶子,就像一群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
  而有些“小姑娘”,早已经躲在撂倒的还未被打的秸秆下面了。我小心翼翼地抱起这些秸秆时,就发现它们,一棵棵蹲在秸秆下略显潮湿的地面上,我搬走它们舒适的房子,它们没了遮蔽,会抵挡住这烈日吗?但显然它们比我厉害,柔弱的样子在见到光明时倒显得精神抖擞。而我,在汗流浃背时,望着头上的烈日,抱着扎手的秸秆,那时候是垂头丧气的。所以,有时候会自告奋勇地接下父母放下的连枷,去充当打菜籽的主力。谁知道,那长长的连枷,一拿到我手里,就失去了活泼灵巧。连枷头不情愿地弯过去,拖沓地挥下来,拍打在菜荚上,发不出像在父母手中那种节奏分明、响亮干脆的声音。我不服气,高高地扬起,连枷头却别住了,怎么也翻不过来。爸爸含笑地拿过我手里的连枷,和妈妈拍打起来。有时候他们面对着面拍打,一人上前一人往后退,有时候他们站在一边,共同进退。连枷在他们手里很听话,轻松自如,配合默契。我不甘心,却也只能做运输秸秆的工兵。
  打完一部分秸秆,需要告一段落,整理一下战场再继续。妈妈会拿起一把竹耙,把积在大皮上的厚厚的菜荚壳,耙到一角堆放着。空空的豆荚壳像一只只小船,望着圆溜溜的菜籽发呆。本是同根生,从此各天涯。我忍不住去抓那些小黑子,摊在掌心里,像一粒粒黑珍珠。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豆荚壳软而脆,抱完菜秸秆,我索性躺在上面,看他们收拾。他们先用一个大竹框子筛,倒掉菜荚壳,这是第一遍过滤。然后,用一个细密的小筛子筛出干净的菜籽,一人用铁簸箕挖,倒在小筛子上,一人迎风来筛。残余的菜荚屑随风飘落,菜籽雨一样落在铺好的竹筐里。妈妈扭过头对我说,皮厚不怕戳,躺着不热呢。我装着没听见,兀自看蓝天。想象着自己是孙悟空,吹一口气把田里的秸秆全变成黑油油的菜籽,让他们直接装进口袋搬回家就好了。
  可是孙悟空没出现,天却暗下来,暴风雨要来了。田地里一片忙乱,打着菜籽的人家,个个手脚利索,掀起大皮,把菜籽团到一块,用袋子装好,用肩扛着,往田頭的船上奔。有的几个人,直接抬着大皮就跑起来,必须赶在暴雨来临之前安置好菜籽。爸爸说,菜籽一沾上水,很快就会发芽,那么就不好卖,留在家里榨油也不行,几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打菜籽的那些日子里,人们都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一面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体力,一面也靠老天赏脸来成全。
  有一回,炎热的午后,菜籽打了一半。外婆送来下午茶,让我们补充体力。冰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甜丝丝、软糯糯,爽口极了。极度的劳累后品尝到的都是人间美味,这是我贫乏的劳动体验里一个绝对经得住检验的心得。刚喝完绿豆汤,一阵冰雹毫无预兆地袭来。大家来不及放下碗筷,就冲向战场,抢救劳动成果。等把菜籽安全转移到船上,汗水、雨水裹住了衣服,我偎在船头,冷得瑟瑟发抖。看着还没打完的菜秸秆,好似一夜白头。黄豆大的冰雹威力无比,瞬间就让它们形容惨淡,“打”光了菜籽。爸爸妈妈一句话也不说,呆呆地看着田里。
  风把田里的人都刮进了河里,大家撑着船,默默地往家行。碧绿的箭一样的菖蒲,附在桥石上的螺蛳,油油地在船边招摇的水草,偶尔从河心里蹦跳出的鲤鱼,还有岸边紫红的桑葚,一点也惹不起我的兴致。那时,我幼小的心里,第一回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沉重。
  远处的菜籽收割机,在田里“突突”地飞奔,还有割麦机,也在飞快地忙碌着。黄绿主宰的这片大地上,早已经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爸爸说,为了满足你的要求,才特意留下这块小田,不过,你明天可别喊手酸腰痛。
  我端详着自己的胳膊,白嫩的皮肤上,已经被秸秆划上了一道细红的口子。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故乡的夜晚,像唐诗一样,总是藏着很饱满的东西。  晚饭后,我不由分说地想出去走走。夜幕下,哪家灯起,哪家又灯落了,仿佛都是谁事先安排好的。去哪儿呢?随便走走吧。人生不就是如此,谁也不能规划,能规划的,不是人生。  溜达,伴着无着无落的熟悉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分。  黑,和着月色,黏糊得紧。漫步在水泥路上,我像一尾逆流至故渊的鱼,游在明明灭灭里,落落清欢。走到一堵坍塌的墙根处,我扔掉了手指上的半截烟头
期刊
在县人民医院的产房里,看到许多刚刚诞生的小生命。  妻子也已经在那里了。狭小的产房里挤着六张小床,每张床上都有一个刚出生一两天的婴儿,红嘟嘟,皱巴巴,长得几乎无差别。生命的平等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一个护士走进产房,看到地上有一些瓶瓶罐罐,挥了一下手说,怎么这么乱?继而说,你们谁?收拾一下。我妻忙应道,哦,我来。一边收拾,一边抱着歉意小声嘀咕,房间太小了,大家都忙着照顾孩子了,你看这乱的……  
期刊
老房子里藏着旧时光。  旧居地处这个城市的繁华地带。小区外,从小学到高中,重点学校环绕,公园、植物园、商场、医院林立,生活极其便利。住了将近二十年后,当年感觉还不错的小区,在周边新高楼不断长出来后,终于老旧了下来。没生女儿前,曾经养过一只三花猫。旧居是一樓,夏天开着窗,花花经常从窗户溜出去玩耍。我也经常站在楼下的灌木丛旁唤它,过一会儿,它就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跑到我身边,跟我一起回家。后来它长大了
期刊
常常,看到匣子,我就会想起奶奶。  罩着白纱帐的四柱木床后,一道蓝底白花的布帘,隔出一个内间。那是一个阴暗逼仄的储藏室。地上,放着些坛坛罐罐,两条长板凳上,放着一个大木匣,大木匣上又放一小铁匣。  大木匣,深红色,古铜色的云纹锁扣上挂着一把插销锁。大好的晴天,奶奶打开大木匣。雪白的羊皮袄,黑缎面的棉袍,毛哔叽灰西装,烟黄色香云纱,马蹄袖,绣花领子,花丝线,各种色的绸缎,香荷包,搭腰。古色古香,颜色
期刊
那块菜地靠水边,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社员硬是肩挑背扛,沿着河道边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拦水坝,原来的河滩就改造成了有一层薄薄泥土的水田。  泥是社员从一二里路外的稻田挑来铺上的,灌了水也就勉强可以栽下禾苗。但终于是底子薄,沙石多,稻苗稀稀落落的,长的谷穗也小,产量很低。后来,河水水位日渐降低,引不进河水灌溉,也就自然荒芜了。生产队只好分给社员作菜地,后来成为我岳父的庆仔叔也分到了一块长约二十多米,宽
期刊
米豆腐冠以“豆腐”之名,只因与豆腐有几分形似。其色其味,其实与豆腐大相径庭。豆腐用黄豆制作,色泽白嫩;米豆腐用大米做成,浅黄嫩绿。豆腐制作比较复杂,而米豆腐制作相对简单。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亲眼见过她制作米豆腐。先用清水将大米浸泡一个晚上。大米最好用籼米,糯米太黏不能用。然后,把米捞起来盛入盆中,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水和米的比例大约是1:2。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然后调成中火,不停地用
期刊
暖风吹过,垂柳依依,绣花粉裙格外让人着迷,田间小路上白短袖牛仔裤的帅哥牵着妹妹甜言蜜语,还有压弯腰的油菜告诉我们,豌豆角熟了。  每次遇到菜摊上的豌豆,我都一如初见的喜欢。买上好几斤回家,剥皮后掺和大米做上一大锅豌豆米饭。大白碗里绿白相映的豌豆米饭让此时记忆的闸门一泄而出,不禁打开一段豌豆角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小队也有菜园子,里面种的黄瓜、西红柿等长得也还算好,但都有队长派专人值守看护,我们很
期刊
二姐比我大九岁。  大姐出嫁早,分家后,每到农忙,我和几个姐姐到大姐家帮忙。大姐家的田地很分散,离家较远,收割小麦和水稻都是件很费力的事。干农活儿时,二姐总是充当一个整劳力。  我大抗美援朝复员后,因为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我妈在生我大姐后落下了月子病,有支气管哮喘。由于其他几个姐姐岁数也不大,家中的农活儿主要由我二姐来承担,周边的人都说周家多亏了二丫头,不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期刊
爱上在山林里行走,还是这几年里的光景。  记得那时,送健步如飞的父亲去检查身体,医生看着各种检查单,下结论说至少还有十年的寿命。不料,仅仅月余,父亲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去世仿佛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对生命进行审视。尽管还远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境界,但看见自己把日子一日接一日地虚度,一晃就是头发半白。难免让我常生朝如青丝暮成雪,世事无常的心事。想起来日无多,心里就难免望峰
期刊
2001年4月28日,女友的母亲想去深圳看她女儿,问我是否一块儿去。当时我下岗在家待业,心想,去深圳散散心也好,便答应一道前行。  天气阴沉,仿佛有一块巨大无比又湿漉漉的黑布笼罩在头顶,既潮湿又闷热,很是难受。我从女友家出发,步行到一里之外的火车站买票,直达深圳的火车票已售罄,我便买了两张当天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心想,广州离深圳近,转趟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家禀告女友的母亲,她没反对。我帮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