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魔戒》之前,彼得·杰克逊被称为“血腥片导演”,其早期作品几乎都是些“血肉横飞”之作。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电影人,善于将暴力元素在不同时期进行转化,逐渐靠近主流,从一个另类的血腥片导演成功转型为兼顾商业与艺术的主流人物。暴力元素从来没有在彼得·杰克逊的影片中消失,只是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解。
关键词 暴力元素 消解 变化
把彼得·杰克逊的名字与《魔戒》联系起来。在2001年前,还是为许多人所怀疑。他的早期电影个性太强,充满各种暴力血腥元素,从处女作《宇宙怪客》到进军好莱坞的商业片《恐怖幽灵》。暴力意象处处可见:血肉模糊的外星人、僵尸大战、弑母案件、杀人幽灵……这类作品,被归入到了“邪典电影”的行列。“邪典电影”由“cultmovie”一词而来,这类电影,奇幻、另类、风格混杂。拍摄手法自由放肆,拥有小众影迷,处处闪现创意之光。彼得·杰克逊早期作品无疑非常符合这个范畴,他所创造的暴力世界,往往与幻想、喜剧以及孩子般的童真糅台在一起,让人过目难忘,吸引着许多人孜孜不倦探询里面蕴藏的内涵与细节。很难想象。这些天马行空、充斥着各种暴力元素的另类电影,居然跟《魔戒》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从这个标准上讲,由彼得·杰克逊来拍《魔戒》这样昂贵的影片,听起来不可置信。然而,这位新西兰导演却让人大吃一惊,《魔戒》不仅征服了苛刻的评论界,也令无数的托尔金迷、普通影迷赞赏有加,成为幻异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接下来的《金刚》,让老套的美女野兽故事又辉煌了一次——彼得·杰克逊不愧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根据时势的变化变换风格。正因为如此,其后期的商业类电影如《魔戒》《金刚》,暴力元素显出了与之前作品迥然不同的风貌。
一、以暴制暴:正义的战争暴力
激烈的搏杀、惨烈的打斗,几乎是所有现代战争影片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编码。《魔戒》,这部由19世纪英国作家托尔金所缔造的充满传说与魔力的“中土世界”巨著,被许多人奉为圣书。早在彼得杰克逊之前。美国导演拉尔夫巴克什就第一个把《魔戒》动画版搬上了银幕,然而,他的作品遭受重挫。被评价为“毫无品味”。这部失败之作对十几岁的彼得·杰克逊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冷酷的黑骑士、孤独的咕噜、长途跋涉的弗罗多、黑暗势力,已深深地渗透进了少年的心。由20多个主要角色支撑起来的《魔戒》三部曲,不仅事件繁杂,头绪众多,其中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战争、打斗场面。看完影片,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一路上“毁戒远征队”厮杀的场景:黑暗硫洞中甘道夫与炎魔一道跌下万丈深渊、刚铎将军波罗莫在丛林流下的第一滴血、半兽人堆积成山被焚烧的尸体……这些还只是征途上的小插曲,从《双塔奇谋》开始,几场浩大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圣盔谷之战、树人反击战、王者之都保卫战、黑暗之门终结战。这些正面对碰的战争。惊心动魄、雄伟悲壮,交织着护戒使者弗罗多前往末日火山毁戒的历程,构成了《魔戒》里所有有关保护与反抗的故事。
可以说。“战争、搏杀、恐怖”是《魔戒》三部曲里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在黑暗得有些压抑的《魔戒》里,魔多邪恶军团所带来的紧迫感超乎想象,当源源不绝的半兽人如潮水一般涌上城堡,那种焦虑的、莫可名状的恐怖直指人心,人类、精灵唯一能做到的。只有挥起手中的利箭武器,疯狂砍杀敌人。感受恐怖暴力,又一次回到了彼得杰克逊最擅长表现的主题,无论是浮现死人面孔的死亡沼泽,还是戒灵坐骑扇动着巨大的翅膀逼近时那种毛骨悚然的声音。都将“黑暗的淫威和触手可及的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号称娱乐元素大全的《金刚》,其实也充满了暴力元素,“美女加野兽”的故事只是一个由老版金刚而来的框架,真正属于彼得·杰克逊个人的,是其中穿插的悬念、暴力、恐怖、冒险元素,我们看到杰克逊增加了许多老版《金刚》里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奔跑中的恐龙、蟒蛇般粗的蜈蚣、巨大的马蜂、肉虫子般的恐怖生物,还有一些根本叫不出名字的物种,都在随时让一帮可怜的荒岛闯入者送命。
细细品味便能感觉到。彼得·杰克逊所热衷的暴力恐怖元素在《魔戒》以后的几部作品中一直延续,然而。观众却不像观看其以前的影片那样有不适感,相反还看得津津有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彼得·杰克逊用“以暴制暴的正义感”化解了影片里的暴力。
“人在潜意识中,对于地域、民族、集体等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有共同信仰的群体,对暴力就有着相近的理解,当暴力包含了全民所认可的精神,就会含有“光荣”的成分。因此,由群体心理所产生的“正义感”便成为暴力的一种消解方式。当黑暗魔君索伦的黑暗势力笼罩整个中土世界、半兽人开始在村庄大肆杀戮,反击战争成为“保护象征”而具有了“光荣暴力”的意义。在弗罗多遭遇种种困难而心生动摇时,甘道夫的话很好地说明了一切:“每个人遇到难关时都会这么想,但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只能在如何完成你被赋予的使命中前进。”暴力反抗在牺牲、勇敢、泪水、坚强中得到了合理的位置,在金戈铁马的战争中,飞溅的鲜血、空中交织的箭雨、冷兵器碰撞的金属声、士兵泛着冷光的铁甲……相比起《群尸玩过界》,《魔戒》有着更多血腥的场面,几乎每一场战争。彼得·杰克逊都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银幕时间展示,其中有大特写镜头的厮杀,更有展现整体场面的航拍效果。令人惊心动魄的真实感非但没有让观众退却,反而进一步激发起观众潜在的参与感。在这里,暴力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现,“一方面,人民痛恨战争:另一方面,要结束战争必须通过战争”。光荣正义的战争暴力,建立于整个民族心理认同的基础,由于阿拉岗手中砍向敌人的剑由此才呈现出光荣的使命感和奇异的美感。
二、温情对于暴力的消解
除了用“正义”的共同精神消解暴力。“温情”也是彼得杰克逊的一个砝码。在暴力与反暴力的关系中,感情因素的介入使暴力继续被消解。当末日火山近在咫尺、甘道夫率领着全部人在黑门前与魔多大军背水一战为佛罗多上魔山毁戒争取时间时,弗罗多却筋疲力尽倒了下去。山姆艰难地爬到主人身边,使出了最后的力气。把弗罗多背起,一步步向着末日火山挪去……这一刻,平凡的汤姆不再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他身上所绽放的友情之光恰如其分地把影片推到了另外一种氛围。战争之外,处处渗透着温情,软化了暴力,让人更加关注暴力之外的人情味。皮平、山姆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透露出彼得杰克逊的心声:虽然这个世界艰难险阻,但忠诚、善良、远勇气永不会过时。
继《魔戒》之后,“温情”的杀手锏在《金刚》中得到了更加突出的运用。尽管彼得·杰克逊本人不承认猩猩与美女之间存在“人兽恋”,但人兽之间的感情描绘还是可圈可点。1933年出品的《金刚》,是怪兽电影开山之 作,彼得·杰克逊把它从95分钟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新版本。如果要说新版金刚与1933年那只粗鲁、傻气的猩猩相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复活的金刚多了一份温情。如果认为《金刚》里只有铺天盖地的打斗、恐怖惊悚的刺激。那就有所偏失了。富有商业头脑的彼得·杰克逊把金刚注入了童心般的天真与温柔,使他的破坏行为不再可怕。首先,杰克逊刻意安排了美女安戴尔的第一次逃跑,目的是为了表现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离开了金刚,只有死路一条。当安戴尔遭遇蜈蚣、恐龙袭击命在旦夕时,金刚从天而降宛若一个天神。接下来的“金刚大战暴龙”段落更是鲜明地表现了金刚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是新版还是旧版,两只巨型怪物的大战都是重头戏。而杰克逊在打斗中添加了感情佐料。旧版中,金刚与暴龙打斗时,安戴尔被放在了一棵树上,无论她从树上倒下、还是惊吓尖叫。金刚根本无暇顾及,仅仅是一场白描式的打斗。而在新版里,彼得·杰克逊设置三条暴龙同时对付金刚,这样,金刚不得不始终把安紧紧地握在手心保护,即使它的战斗力会因此减少一半。尽力保护安的金刚负伤累累,美女对野兽的态度也随之一点点改变,他的各种暴力行为也随之抹上了令人崇拜的色彩。在彼得杰克逊之前,金刚只是一个充满破坏力的简单化符号,而杰克逊用一场场旧版中所没有的美女与金刚交流的戏,改变着剧中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改变着观众的思维惯性。从安戴尔为金刚“表演节目”,到他们一起看夕阳,观众的心理已经完全偏向这只拟人化的猩猩。金刚被塑造成一个孩子气的家伙,它稚气未脱,强大而无邪,与安戴尔更象是一对倾向于心理沟通的朋友。正因为如此,观众能原谅金刚从剧院里逃脱之后陷于疯狂状态的肆意破坏,能原谅金刚对公车的袭击…-·观众已经不再去关心城市安全,他们更多的是为金刚黯然飘落帝国大厦而叹息。
表现暴力同时又消解暴力,是彼得·杰克逊影片的特殊标记,他的技法顺手捻来,自然轻松《魔戒》、《金刚》除了用“正义与温情”消融暴力,也善于利用许多搞笑细节来活跃气氛。比如矮人金利就是彼得杰克逊特意设置的一个喜剧角色,精灵王子与矮人金利一路上互相调侃、互相比赛,成为沉重黑暗的《魔戒》中一抹轻松亮色。尤其《双塔奇谋》,是一段令人窒息的赛跑,是你死我活的杀戮场面,杰克逊不忘让矮人为观众送来一丝笑料:在追赶半兽人的奔跑中,金利象个球一样从山坡上滚下来,气喘吁吁仍不肯认输……《金刚》中轻松元素就更多了,从金刚打死暴龙之后意犹未尽地玩弄暴龙的嘴巴,到与安戴尔赌气……一切都是为了让悲剧不要太沉重。兼顾热情和理性、艺术与商业。
从一个自己编剧、拍摄、剪辑、制作怪兽电影的年青人,到走向世界,彼得杰克逊在影坛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暴力元素在彼得杰克逊的作品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纵观整个创作历程,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其与时俱进的电影兴趣元素。从拙劣的手工缝制头颅断肢到用世界上最顶尖的特效技术包装,彼得·杰克逊总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变化让自己擅长的暴力元素呈现不同的口味。既要展现暴力元素,又要将其恰如其分地进行消解,以脱离小众趣味,这需要高超技巧。没有陈腐的规则,没有刻板的观念,勇于创新、犯错误、不顾一切表达独特见解,一旦涉及就要做到极致的勇猛与冲劲,这便是其影片暴力元素在幻想、喜剧、冒险的氛围中得以展现魅力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暴力元素 消解 变化
把彼得·杰克逊的名字与《魔戒》联系起来。在2001年前,还是为许多人所怀疑。他的早期电影个性太强,充满各种暴力血腥元素,从处女作《宇宙怪客》到进军好莱坞的商业片《恐怖幽灵》。暴力意象处处可见:血肉模糊的外星人、僵尸大战、弑母案件、杀人幽灵……这类作品,被归入到了“邪典电影”的行列。“邪典电影”由“cultmovie”一词而来,这类电影,奇幻、另类、风格混杂。拍摄手法自由放肆,拥有小众影迷,处处闪现创意之光。彼得·杰克逊早期作品无疑非常符合这个范畴,他所创造的暴力世界,往往与幻想、喜剧以及孩子般的童真糅台在一起,让人过目难忘,吸引着许多人孜孜不倦探询里面蕴藏的内涵与细节。很难想象。这些天马行空、充斥着各种暴力元素的另类电影,居然跟《魔戒》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从这个标准上讲,由彼得·杰克逊来拍《魔戒》这样昂贵的影片,听起来不可置信。然而,这位新西兰导演却让人大吃一惊,《魔戒》不仅征服了苛刻的评论界,也令无数的托尔金迷、普通影迷赞赏有加,成为幻异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接下来的《金刚》,让老套的美女野兽故事又辉煌了一次——彼得·杰克逊不愧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根据时势的变化变换风格。正因为如此,其后期的商业类电影如《魔戒》《金刚》,暴力元素显出了与之前作品迥然不同的风貌。
一、以暴制暴:正义的战争暴力
激烈的搏杀、惨烈的打斗,几乎是所有现代战争影片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编码。《魔戒》,这部由19世纪英国作家托尔金所缔造的充满传说与魔力的“中土世界”巨著,被许多人奉为圣书。早在彼得杰克逊之前。美国导演拉尔夫巴克什就第一个把《魔戒》动画版搬上了银幕,然而,他的作品遭受重挫。被评价为“毫无品味”。这部失败之作对十几岁的彼得·杰克逊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冷酷的黑骑士、孤独的咕噜、长途跋涉的弗罗多、黑暗势力,已深深地渗透进了少年的心。由20多个主要角色支撑起来的《魔戒》三部曲,不仅事件繁杂,头绪众多,其中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战争、打斗场面。看完影片,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一路上“毁戒远征队”厮杀的场景:黑暗硫洞中甘道夫与炎魔一道跌下万丈深渊、刚铎将军波罗莫在丛林流下的第一滴血、半兽人堆积成山被焚烧的尸体……这些还只是征途上的小插曲,从《双塔奇谋》开始,几场浩大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圣盔谷之战、树人反击战、王者之都保卫战、黑暗之门终结战。这些正面对碰的战争。惊心动魄、雄伟悲壮,交织着护戒使者弗罗多前往末日火山毁戒的历程,构成了《魔戒》里所有有关保护与反抗的故事。
可以说。“战争、搏杀、恐怖”是《魔戒》三部曲里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在黑暗得有些压抑的《魔戒》里,魔多邪恶军团所带来的紧迫感超乎想象,当源源不绝的半兽人如潮水一般涌上城堡,那种焦虑的、莫可名状的恐怖直指人心,人类、精灵唯一能做到的。只有挥起手中的利箭武器,疯狂砍杀敌人。感受恐怖暴力,又一次回到了彼得杰克逊最擅长表现的主题,无论是浮现死人面孔的死亡沼泽,还是戒灵坐骑扇动着巨大的翅膀逼近时那种毛骨悚然的声音。都将“黑暗的淫威和触手可及的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号称娱乐元素大全的《金刚》,其实也充满了暴力元素,“美女加野兽”的故事只是一个由老版金刚而来的框架,真正属于彼得·杰克逊个人的,是其中穿插的悬念、暴力、恐怖、冒险元素,我们看到杰克逊增加了许多老版《金刚》里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奔跑中的恐龙、蟒蛇般粗的蜈蚣、巨大的马蜂、肉虫子般的恐怖生物,还有一些根本叫不出名字的物种,都在随时让一帮可怜的荒岛闯入者送命。
细细品味便能感觉到。彼得·杰克逊所热衷的暴力恐怖元素在《魔戒》以后的几部作品中一直延续,然而。观众却不像观看其以前的影片那样有不适感,相反还看得津津有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彼得·杰克逊用“以暴制暴的正义感”化解了影片里的暴力。
“人在潜意识中,对于地域、民族、集体等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有共同信仰的群体,对暴力就有着相近的理解,当暴力包含了全民所认可的精神,就会含有“光荣”的成分。因此,由群体心理所产生的“正义感”便成为暴力的一种消解方式。当黑暗魔君索伦的黑暗势力笼罩整个中土世界、半兽人开始在村庄大肆杀戮,反击战争成为“保护象征”而具有了“光荣暴力”的意义。在弗罗多遭遇种种困难而心生动摇时,甘道夫的话很好地说明了一切:“每个人遇到难关时都会这么想,但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只能在如何完成你被赋予的使命中前进。”暴力反抗在牺牲、勇敢、泪水、坚强中得到了合理的位置,在金戈铁马的战争中,飞溅的鲜血、空中交织的箭雨、冷兵器碰撞的金属声、士兵泛着冷光的铁甲……相比起《群尸玩过界》,《魔戒》有着更多血腥的场面,几乎每一场战争。彼得·杰克逊都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银幕时间展示,其中有大特写镜头的厮杀,更有展现整体场面的航拍效果。令人惊心动魄的真实感非但没有让观众退却,反而进一步激发起观众潜在的参与感。在这里,暴力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现,“一方面,人民痛恨战争:另一方面,要结束战争必须通过战争”。光荣正义的战争暴力,建立于整个民族心理认同的基础,由于阿拉岗手中砍向敌人的剑由此才呈现出光荣的使命感和奇异的美感。
二、温情对于暴力的消解
除了用“正义”的共同精神消解暴力。“温情”也是彼得杰克逊的一个砝码。在暴力与反暴力的关系中,感情因素的介入使暴力继续被消解。当末日火山近在咫尺、甘道夫率领着全部人在黑门前与魔多大军背水一战为佛罗多上魔山毁戒争取时间时,弗罗多却筋疲力尽倒了下去。山姆艰难地爬到主人身边,使出了最后的力气。把弗罗多背起,一步步向着末日火山挪去……这一刻,平凡的汤姆不再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他身上所绽放的友情之光恰如其分地把影片推到了另外一种氛围。战争之外,处处渗透着温情,软化了暴力,让人更加关注暴力之外的人情味。皮平、山姆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透露出彼得杰克逊的心声:虽然这个世界艰难险阻,但忠诚、善良、远勇气永不会过时。
继《魔戒》之后,“温情”的杀手锏在《金刚》中得到了更加突出的运用。尽管彼得·杰克逊本人不承认猩猩与美女之间存在“人兽恋”,但人兽之间的感情描绘还是可圈可点。1933年出品的《金刚》,是怪兽电影开山之 作,彼得·杰克逊把它从95分钟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新版本。如果要说新版金刚与1933年那只粗鲁、傻气的猩猩相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复活的金刚多了一份温情。如果认为《金刚》里只有铺天盖地的打斗、恐怖惊悚的刺激。那就有所偏失了。富有商业头脑的彼得·杰克逊把金刚注入了童心般的天真与温柔,使他的破坏行为不再可怕。首先,杰克逊刻意安排了美女安戴尔的第一次逃跑,目的是为了表现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离开了金刚,只有死路一条。当安戴尔遭遇蜈蚣、恐龙袭击命在旦夕时,金刚从天而降宛若一个天神。接下来的“金刚大战暴龙”段落更是鲜明地表现了金刚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是新版还是旧版,两只巨型怪物的大战都是重头戏。而杰克逊在打斗中添加了感情佐料。旧版中,金刚与暴龙打斗时,安戴尔被放在了一棵树上,无论她从树上倒下、还是惊吓尖叫。金刚根本无暇顾及,仅仅是一场白描式的打斗。而在新版里,彼得·杰克逊设置三条暴龙同时对付金刚,这样,金刚不得不始终把安紧紧地握在手心保护,即使它的战斗力会因此减少一半。尽力保护安的金刚负伤累累,美女对野兽的态度也随之一点点改变,他的各种暴力行为也随之抹上了令人崇拜的色彩。在彼得杰克逊之前,金刚只是一个充满破坏力的简单化符号,而杰克逊用一场场旧版中所没有的美女与金刚交流的戏,改变着剧中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改变着观众的思维惯性。从安戴尔为金刚“表演节目”,到他们一起看夕阳,观众的心理已经完全偏向这只拟人化的猩猩。金刚被塑造成一个孩子气的家伙,它稚气未脱,强大而无邪,与安戴尔更象是一对倾向于心理沟通的朋友。正因为如此,观众能原谅金刚从剧院里逃脱之后陷于疯狂状态的肆意破坏,能原谅金刚对公车的袭击…-·观众已经不再去关心城市安全,他们更多的是为金刚黯然飘落帝国大厦而叹息。
表现暴力同时又消解暴力,是彼得·杰克逊影片的特殊标记,他的技法顺手捻来,自然轻松《魔戒》、《金刚》除了用“正义与温情”消融暴力,也善于利用许多搞笑细节来活跃气氛。比如矮人金利就是彼得杰克逊特意设置的一个喜剧角色,精灵王子与矮人金利一路上互相调侃、互相比赛,成为沉重黑暗的《魔戒》中一抹轻松亮色。尤其《双塔奇谋》,是一段令人窒息的赛跑,是你死我活的杀戮场面,杰克逊不忘让矮人为观众送来一丝笑料:在追赶半兽人的奔跑中,金利象个球一样从山坡上滚下来,气喘吁吁仍不肯认输……《金刚》中轻松元素就更多了,从金刚打死暴龙之后意犹未尽地玩弄暴龙的嘴巴,到与安戴尔赌气……一切都是为了让悲剧不要太沉重。兼顾热情和理性、艺术与商业。
从一个自己编剧、拍摄、剪辑、制作怪兽电影的年青人,到走向世界,彼得杰克逊在影坛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暴力元素在彼得杰克逊的作品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纵观整个创作历程,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其与时俱进的电影兴趣元素。从拙劣的手工缝制头颅断肢到用世界上最顶尖的特效技术包装,彼得·杰克逊总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变化让自己擅长的暴力元素呈现不同的口味。既要展现暴力元素,又要将其恰如其分地进行消解,以脱离小众趣味,这需要高超技巧。没有陈腐的规则,没有刻板的观念,勇于创新、犯错误、不顾一切表达独特见解,一旦涉及就要做到极致的勇猛与冲劲,这便是其影片暴力元素在幻想、喜剧、冒险的氛围中得以展现魅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