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有世界声誉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通过对亨伯特的不可靠的自我辩护的分析,看出他对洛丽塔的摧残和伤害,以及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亨伯特 自我辩护 创作意图
1.引言
里蒙·凯南曾说:“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或对故事的议论,读者有理由怀疑。”“(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主要源于叙述者有限的认知,个人的参与,以及有问题的价值体系。”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篇小说中,亨伯特在文中身兼叙述者和主人公,还是个有偏执型强迫人格的作家、学者。通过对自身经历的书写回忆和反思,他的叙述就成了他的“忏悔录”,“回忆录”式的“自白”。从道德层面上看,亨伯特是一个负有“诱奸幼女”罪,故意杀人罪的恶棍。但是他讲述的这个故事却久盛不衰,人们谴责他的同时又在同情他。读者和评论家对亨伯特这个形象褒贬不一,称其为恋童癖色情狂者的有之,称其为伟大艺术家者的有之,称其为十恶不赦者的有之,称其为真正受害者的有之,这些判断取决于读者是否被亨伯特的叙述所征服。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在于他“艺术家”的身份。亨伯特在文中是怎么替自己辩护以获得读者的同情的呢?
2.亨伯特的自我辩护
从最开始饱含深情地呼唤洛丽塔的名字,亨伯特就把读者带入他的情感世界。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富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带动读者付诸行动,轻声读出洛丽塔的名字,读者就一下就被亨伯特的激情和欲望所掌控,进入他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对小仙女洛丽塔的泛滥的爱欲和冲动之中。在小说的始末都贯穿着这样的激情文字:
我热辣辣的小宝贝。
我颤抖的小心肝!
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排版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这页结束。
我一定要让世界知道,我是多么热爱我的洛丽塔。
这一切华丽的语言都在表明亨伯特对洛丽塔是发自灵魂的真爱。为了获得更多的同情,他还分析了他的恋童癖的根源。在那诗的国度,金色的海边,他的生命中曾有个安娜贝尔的女孩,她的早夭成为他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恋情的永恒障碍,恋人的失去及造成的永久的精神创伤容易让读者心生同情。正是这种精神创伤,他对一切成熟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唯有9到14岁之间的“性感少女”才对他有诱惑力,或者说有安娜贝尔类似外表的少女才能让他怦然心动,这才有了洛丽塔的故事。安娜贝尔给他带来的审美狂喜成为他记忆中唯一的福祉,他所做的就是通过这个和记忆中的安娜贝尔一样有着“同样蜂蜜样的肩膀”的洛丽塔回到过去的幸福。现实中洛丽塔被亨伯特以艺术家的名义所征服,所以在亨伯特的叙述中就出现了两个层面的洛丽塔:一个是他想象的像安娜贝尔一样的理想化的洛丽塔,一个是活生生的普通的美国小女孩。在那本“布兰克.布兰克”公司出品的黑色笔记本上记录了艺术化的洛丽塔给他带来的震颤,洛丽塔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让他神魂颠倒:她在斑驳的阳光里的每移动一步,都似在我卑劣的身体内最隐秘,最敏感的弦上拨响一声。即使他妈妈评论洛丽塔为“好斗,暴烈,不可信,,易恼怒,好管闲事,无条理,消极反抗及固执难管”,亨伯特对这一评价强烈不满,他给出的是“可爱迷人,富于合作精神,精力充沛”,并觉得她妈妈对这些品质视而不见很不应该。他在黑兹太太的房子里和洛丽塔共度的那段日子,洛丽塔的可爱迷人让他恍惚接近记忆中的美好,他甚至觉得他“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那幻想重叠又包容了她,在我和她之间浮游”。
作为更进一步的自我辩护,亨伯特对于他们的第一次说“是她(洛丽塔)诱惑了我”,“我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这似乎能让读者在心理减轻他所犯的罪行。在和真实的洛丽塔走上疯狂的路途之后,他把对安娜贝尔的幻想加到洛丽塔身上的时候,他已经踏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一句反思是对的,在“着魔猎人”旅馆的时候,他应该交出“342”号房间的钥匙,永远离开。他对洛丽塔的强暴深深地伤害了她,她最初或许出于好奇或被外表所蒙蔽地愿意接近他,现在都变成了憎恨和反抗。洛丽塔被剥夺的童年及未来消解了亨伯特所有的辩护。洛丽塔对亨伯特的称呼都是“你这恶棍”、“你这笨蛋”、“你这肮脏的,肮脏的老家伙”、“卑鄙恶棍,甚至更糟”,单单从这称呼都能看出对亨伯特的憎恶和鄙视,对自己被迫和亨伯特产生关系充满怨恨和反抗的情绪。她为了有机会逃离他的魔爪,开始更多的撒谎演戏。她和亨伯特为参加一个演出大吵了一架,因为他怀疑她背叛了他,和别的男孩或演出人员有瓜葛,但他并未想到真实情况,也就是她通过演出遇到了奎尔蒂。他们大吵一架,当时下着雨,她骑着车冲进雨里,他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给奎尔蒂打电话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打完电话她就用俗套的温柔引诱他,让他答应和她一起进行第二次旅行,最终得以逃脱。当亨伯特最后找到不再是“小宁芙”的洛丽塔,并哀求她跟自己走时,洛丽塔坚决地拒绝了。在伤心绝望中,亨伯特诉诸艺术,将自己对洛丽塔的爱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希望在艺术中和洛丽塔保持不朽。
3.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纳博科夫
我们该如何看待亨伯特这样的人呢?由于内心的痴念,不自觉地对现实和自我进行重塑,并偏执地活在这种虚拟的现实中,残酷地侵占他人的生命和灵魂,以艺术之名,将自我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读者只有在他叙述的漏洞和裂缝中才能窥得真相。他在道德方面有瑕疵,却又获得完全地叙述权利,纳博科夫因此而曾屡遭诟病,给人留下“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的印象。事实上,纳博科夫传达的是一种隐约的恐惧:艺术可以作为罪恶的避难所而存在吗?艺术和道德真的可以完全割裂开来吗?作者虽然一再声称亨伯特是他所厌恶的角色,但读者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认同亨伯特的书写,宽恕他的罪行。然而正是在亨伯特的优美文笔和他的罪行之间,在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幻想与对洛丽塔的痛苦无知无觉之间,存在着让读者如此恐惧和不安的残酷。通过对亨伯特的塑造,纳博科夫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这个沉重的话题转嫁给他笔下这个本身有道德瑕疵的人物,实现文学对道德、伦理的疏离。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于晓丹,译.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汪小玲.2007.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4).
[3]Rimmon-Kenan,Shlomith.Natt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M].London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亨伯特 自我辩护 创作意图
1.引言
里蒙·凯南曾说:“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或对故事的议论,读者有理由怀疑。”“(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主要源于叙述者有限的认知,个人的参与,以及有问题的价值体系。”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篇小说中,亨伯特在文中身兼叙述者和主人公,还是个有偏执型强迫人格的作家、学者。通过对自身经历的书写回忆和反思,他的叙述就成了他的“忏悔录”,“回忆录”式的“自白”。从道德层面上看,亨伯特是一个负有“诱奸幼女”罪,故意杀人罪的恶棍。但是他讲述的这个故事却久盛不衰,人们谴责他的同时又在同情他。读者和评论家对亨伯特这个形象褒贬不一,称其为恋童癖色情狂者的有之,称其为伟大艺术家者的有之,称其为十恶不赦者的有之,称其为真正受害者的有之,这些判断取决于读者是否被亨伯特的叙述所征服。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在于他“艺术家”的身份。亨伯特在文中是怎么替自己辩护以获得读者的同情的呢?
2.亨伯特的自我辩护
从最开始饱含深情地呼唤洛丽塔的名字,亨伯特就把读者带入他的情感世界。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富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带动读者付诸行动,轻声读出洛丽塔的名字,读者就一下就被亨伯特的激情和欲望所掌控,进入他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对小仙女洛丽塔的泛滥的爱欲和冲动之中。在小说的始末都贯穿着这样的激情文字:
我热辣辣的小宝贝。
我颤抖的小心肝!
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排版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这页结束。
我一定要让世界知道,我是多么热爱我的洛丽塔。
这一切华丽的语言都在表明亨伯特对洛丽塔是发自灵魂的真爱。为了获得更多的同情,他还分析了他的恋童癖的根源。在那诗的国度,金色的海边,他的生命中曾有个安娜贝尔的女孩,她的早夭成为他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恋情的永恒障碍,恋人的失去及造成的永久的精神创伤容易让读者心生同情。正是这种精神创伤,他对一切成熟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唯有9到14岁之间的“性感少女”才对他有诱惑力,或者说有安娜贝尔类似外表的少女才能让他怦然心动,这才有了洛丽塔的故事。安娜贝尔给他带来的审美狂喜成为他记忆中唯一的福祉,他所做的就是通过这个和记忆中的安娜贝尔一样有着“同样蜂蜜样的肩膀”的洛丽塔回到过去的幸福。现实中洛丽塔被亨伯特以艺术家的名义所征服,所以在亨伯特的叙述中就出现了两个层面的洛丽塔:一个是他想象的像安娜贝尔一样的理想化的洛丽塔,一个是活生生的普通的美国小女孩。在那本“布兰克.布兰克”公司出品的黑色笔记本上记录了艺术化的洛丽塔给他带来的震颤,洛丽塔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让他神魂颠倒:她在斑驳的阳光里的每移动一步,都似在我卑劣的身体内最隐秘,最敏感的弦上拨响一声。即使他妈妈评论洛丽塔为“好斗,暴烈,不可信,,易恼怒,好管闲事,无条理,消极反抗及固执难管”,亨伯特对这一评价强烈不满,他给出的是“可爱迷人,富于合作精神,精力充沛”,并觉得她妈妈对这些品质视而不见很不应该。他在黑兹太太的房子里和洛丽塔共度的那段日子,洛丽塔的可爱迷人让他恍惚接近记忆中的美好,他甚至觉得他“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那幻想重叠又包容了她,在我和她之间浮游”。
作为更进一步的自我辩护,亨伯特对于他们的第一次说“是她(洛丽塔)诱惑了我”,“我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这似乎能让读者在心理减轻他所犯的罪行。在和真实的洛丽塔走上疯狂的路途之后,他把对安娜贝尔的幻想加到洛丽塔身上的时候,他已经踏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一句反思是对的,在“着魔猎人”旅馆的时候,他应该交出“342”号房间的钥匙,永远离开。他对洛丽塔的强暴深深地伤害了她,她最初或许出于好奇或被外表所蒙蔽地愿意接近他,现在都变成了憎恨和反抗。洛丽塔被剥夺的童年及未来消解了亨伯特所有的辩护。洛丽塔对亨伯特的称呼都是“你这恶棍”、“你这笨蛋”、“你这肮脏的,肮脏的老家伙”、“卑鄙恶棍,甚至更糟”,单单从这称呼都能看出对亨伯特的憎恶和鄙视,对自己被迫和亨伯特产生关系充满怨恨和反抗的情绪。她为了有机会逃离他的魔爪,开始更多的撒谎演戏。她和亨伯特为参加一个演出大吵了一架,因为他怀疑她背叛了他,和别的男孩或演出人员有瓜葛,但他并未想到真实情况,也就是她通过演出遇到了奎尔蒂。他们大吵一架,当时下着雨,她骑着车冲进雨里,他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给奎尔蒂打电话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打完电话她就用俗套的温柔引诱他,让他答应和她一起进行第二次旅行,最终得以逃脱。当亨伯特最后找到不再是“小宁芙”的洛丽塔,并哀求她跟自己走时,洛丽塔坚决地拒绝了。在伤心绝望中,亨伯特诉诸艺术,将自己对洛丽塔的爱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希望在艺术中和洛丽塔保持不朽。
3.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纳博科夫
我们该如何看待亨伯特这样的人呢?由于内心的痴念,不自觉地对现实和自我进行重塑,并偏执地活在这种虚拟的现实中,残酷地侵占他人的生命和灵魂,以艺术之名,将自我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读者只有在他叙述的漏洞和裂缝中才能窥得真相。他在道德方面有瑕疵,却又获得完全地叙述权利,纳博科夫因此而曾屡遭诟病,给人留下“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的印象。事实上,纳博科夫传达的是一种隐约的恐惧:艺术可以作为罪恶的避难所而存在吗?艺术和道德真的可以完全割裂开来吗?作者虽然一再声称亨伯特是他所厌恶的角色,但读者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认同亨伯特的书写,宽恕他的罪行。然而正是在亨伯特的优美文笔和他的罪行之间,在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幻想与对洛丽塔的痛苦无知无觉之间,存在着让读者如此恐惧和不安的残酷。通过对亨伯特的塑造,纳博科夫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这个沉重的话题转嫁给他笔下这个本身有道德瑕疵的人物,实现文学对道德、伦理的疏离。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于晓丹,译.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汪小玲.2007.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4).
[3]Rimmon-Kenan,Shlomith.Natt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M].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