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材料的“黏合”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与材料如何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如何形成一种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甚至达到水乳交融高度统一的程度呢?下面我从高考高分作文中选取一些片段,循例归纳几个技法。
  [文段] [一]
  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抑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2016山东卷《文化行囊》
  分析 是什么造就了三个奇异人物的独特个性?是文化!文化融在她们的品性里,成为她们一生的底色,文化是一生的行囊。观点和材料的黏合,得益于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这是“以小见大法”。
  [文段] [二]
  ……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儿说“未能立进大学有什么要紧”,说“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一次他考了59分,他拿着补考通知书给父亲看,父亲只一眼就还给儿子,那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些小孩受了信任与激励,后来都有了出息。妈妈,你可知道我羡慕他们?
  ——2016年全国卷Ⅰ《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分析 三则名人家教的故事,与漫画中家长因几分的波动对孩子时打时吻的做法大不一样,从而批评了家长唯分数论的做法。将同质材料并列在一起略作比较,就能够强化观点。这是“同质并列法”。
  [文段] [三]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
  ——2016年江苏卷《我言秋日胜春朝》
  分析 将马远的留白与宋前的山水画师的事无巨细作对比分析,高下立见,更加突出地证明观点要创新。这是“异质对比法”。
  [文段] [四]
  ……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2016年江苏卷《于无声处听惊雷》
  分析 文段叙议结合,将材料糅合在分析中,赞扬为真理而发问、敢于质疑的人,“但是”一转,那些为问而问、提出怪异问题的“键盘侠”就不属于追问真理的人了。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那个限度,就变质了。我们所说的过犹不及、走极端、钻牛角尖都属于超过了限度,要通过辩证分析加以否定和剔除,从而达到思维的中肯和严密。两则材料,一则在“度”内,一则在“度外”,将二者并举,就可以辩证分析了。这是“看度辩证法”。
  [文段] [五]
  曾经的拳王泰森打遍拳坛无敌手,建立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泰森王朝。……他变得自负,行为也开始不检点,甚至锒铛入狱。三十岁的泰森重出江湖后,尽管拳法依然凶猛异常,但他墨守成规的战术早已被对手研究透了,而众多潜在对手的优势他却视而不见,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之中,最终他再也无法问鼎拳坛的金腰带……终于“泯然众人矣”。对此,不少人认为:泰森如果继续称霸拳坛,只会阻碍拳击事业的发展,因为他多年来一成不变,仅仅靠“三板斧”的死力气,毫无技巧和战术可言。
  ——2011年北京卷《在忧患中成长》
  分析 泰森成为拳王、入狱、重出江湖,变成“众人”了,将材料按时间顺序,逐步呈现出来,借“不少人认为”表达观点,这样的材料与观点黏合,强调过程中蕴含的道理。这是“纵向变化法”。
  [文段] [六]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地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2016年江苏卷《亮剑无声处》
  分析 《岳阳楼记》为人推崇,这是事实材料,剖析是文为人推崇的原因,是于无声处发出了真心慨叹。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追溯原因,在溯源中,将观点与材料紧密黏合。这是“由果溯因法”。
  [文段] [七]
  课外的大量阅读,让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天文地理、文艺历史、哲学法律等,一本本翻开的书,就像一道道登高的阶梯;每阅读一本书,我们就好像踏上了更高的一层阶梯,似乎离洁白的云朵、明澈的天空更近一步。
  ——2016年全国卷Ⅱ《知行合一 提升语文素养》
  分析 “課外的大量阅读……哲理法律等”属于事实论据,接着用了一组比喻,以形象替代理性分析,强调课外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将材料与观点黏合,将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形象喻理法”。
  [文段] [八]
  《礼记·中庸》“无征不信”,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不能使人信服,这就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之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2016年全国卷Ⅱ《知行合一 提升语文素养》
  分析 “无征不信”是道理论据,属于引用论证,由于引文是文言文,这4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内涵呢?文段用“意思是……”加以阐释、引申,表明“行”与提升语文素养的关系。这是“引用阐释法”。
  除以上技法外,还有“假设推理法”“以问引论法”“补充故事法”,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说明。希望给广大学子以裨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