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成像对直背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直背综合征(SBS)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接受CMR检查的患者1 432例,以胸8椎体水平胸腔前后径/横径(APD/TTD)比值<0.37为标准筛选出扁平胸患者76例,排除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3例,最终入选43例直背综合征(SBS)患者,然后根据CMR有无心脏形态学改变分为单纯SBS组(19例)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24例)。收集所有入选者的病历资料、心电图资料、电生理检查及相关手术记录。收集两组患者CMR图像,观察胸廓形态改变导致的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并对CMR与心电图及电生理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心脏压迫部位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起源部位的关系。

结果

最终入选的43例SBS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13~58(28.5±11.5)岁。CMR所示单纯SBS组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APD/TTD比值分别为0.30±0.03和0.29±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BS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虽高于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59.31±9.04)%比(47.48±12.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多平面电影图像可见右心室及左心房直接受压征象,右心室受压表现为心前脂肪间隙消失,右心室前游离壁及部分右心室流出道紧贴胸廓前壁,胸腔前后径缩短,横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右心房扩大及三尖瓣反流等继发征象;左心房受压表现为轴位像左心房扁平,左心房前后径缩短,横径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左心室扩大及二尖瓣反流;另有2例患者分别出现室壁运动不协调和心肌纤维化的CMR征象。单纯SBS组的19例患者中,CMR所示心脏受压部位与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的心脏搏动异位起源部符合者8例(42.1)%,不符合者6例(31.6%),未评估者5例(26.3%)。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24例患者中,CMR所示心脏受压部位与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符合者13例(54.2%),不符合者7例(29.2%),未评估者4例(16.7%)。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的符合率高于单纯S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BS患者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其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左心耳体积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首次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2例(阵发性房颤40例,持续性房颤22例),术前行心脏增强CT检查测定左心耳体积,采取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必要时增加线性消融或复杂碎裂电位消融。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动态心电图。
目的探索糖基化终产物主要成分Nε-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糖尿病足截肢患者胫前动脉斑块钙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因糖尿病足行大截肢治疗的患者共60例。根据下肢胫前动脉狭窄程度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截肢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20)、中度狭窄组(n=20)及重度狭窄组(n=20)。采集各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分离胫前动脉行苏木素-伊红
期刊
目的了解1999至2015年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统计天津市居民1999至2015年的AMI死亡率。天津市户籍人口信息来源于天津市公安局。分析AMI死亡率在1999至2015年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城乡之间分布的差异。结果(1)1999至2015年天津市AMI年龄标化死亡率为52.32/10万~48.6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1(miRNA-21)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C-kit+心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法培养C-kit+心脏干细胞,然后将C-kit+心脏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将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转染至C-kit+心脏干细胞48 h)、模拟物组(将miRNA-21模拟物转染至C-kit+心脏干细胞48 h)、对照+ H2O2组(将miRNA-2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