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发,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到了明、清两代,放风筝已到达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了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他把对南北各地风筝的研究编撰成书,并绘上彩图、配以歌谣,對当时风筝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被称为“中国风筝三大产地”。这些地方扎制的风筝,自成一派,各具特色。
北京风筝以造型雄伟、画工粗犷、飞行能力强等特点为人称道。活腿的白仙鹤、软翅的绿螳螂令人叫绝;而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人们按照深受喜爱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了“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了“比翼燕”。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前胸和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长寿、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天津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了中国画、版画和杨柳青年画的特点。长达数十米的“蜈蚣风筝”可折叠装进一个小盒子里;看似简单的“蝴蝶风筝”,一线在握,可以在天空自动转换位置;最有趣的“飞机风筝”,甚至能散发传单。各种风筝集扎、画、糊等工艺为一体,造型优美,扎制巧妙,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山东潍坊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居民“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了风筝上,更促进了潍坊风筝业的发展。龙头蜈蚣风筝为当地一绝,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极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令人拍案叫绝。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文字所表现的诸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连年有鱼”等寓意吉祥的风筝。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图案的风筝,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风筝大约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然后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等地。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对风筝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国家掀起“风筝热”。第10届奥运会,曾把风筝列为表演项目。
美国每年5月在波士顿举行风筝表演赛,美国人最喜爱的风筝造型是被视为吉祥鸟的海鷗,每年销售约1.5亿只。
素有“风筝王国”之称的泰国设立了“泰王杯”和“泰后杯”风筝比赛。每年初春,在曼谷的蓝天上都可以看到泰国式的风筝在飞翔,大的约有6英尺高,像一只巨鸟,要120人操纵。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在全球的“风筝热”中,中国风筝成了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使者,它在民族、语言和肤色不同的各国风筝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到了明、清两代,放风筝已到达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了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他把对南北各地风筝的研究编撰成书,并绘上彩图、配以歌谣,對当时风筝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被称为“中国风筝三大产地”。这些地方扎制的风筝,自成一派,各具特色。
北京风筝以造型雄伟、画工粗犷、飞行能力强等特点为人称道。活腿的白仙鹤、软翅的绿螳螂令人叫绝;而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人们按照深受喜爱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了“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了“比翼燕”。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前胸和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长寿、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天津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了中国画、版画和杨柳青年画的特点。长达数十米的“蜈蚣风筝”可折叠装进一个小盒子里;看似简单的“蝴蝶风筝”,一线在握,可以在天空自动转换位置;最有趣的“飞机风筝”,甚至能散发传单。各种风筝集扎、画、糊等工艺为一体,造型优美,扎制巧妙,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山东潍坊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居民“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了风筝上,更促进了潍坊风筝业的发展。龙头蜈蚣风筝为当地一绝,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极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令人拍案叫绝。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文字所表现的诸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连年有鱼”等寓意吉祥的风筝。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图案的风筝,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风筝大约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然后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等地。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对风筝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国家掀起“风筝热”。第10届奥运会,曾把风筝列为表演项目。
美国每年5月在波士顿举行风筝表演赛,美国人最喜爱的风筝造型是被视为吉祥鸟的海鷗,每年销售约1.5亿只。
素有“风筝王国”之称的泰国设立了“泰王杯”和“泰后杯”风筝比赛。每年初春,在曼谷的蓝天上都可以看到泰国式的风筝在飞翔,大的约有6英尺高,像一只巨鸟,要120人操纵。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在全球的“风筝热”中,中国风筝成了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使者,它在民族、语言和肤色不同的各国风筝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